分享

老建筑的上海故事 | 华山路1954号:中国唯一跨越三个世纪的大学校园

 zzpyh 2020-05-17

建筑是历史的脚印,是一个时代的智慧、情趣、财富,是审美品位的结晶和象征。

建筑,可以供历史学家考证历史的细节,可以让建筑学家研究建筑的发展,可以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回望过去的岁月,可以让经过这里的人们寻访先人留下的曲折脚印。

故人已去,建筑仍在。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先人们,已经成为历史人物,但那些留下了他们的脚印、记录了他们的音容笑貌的老房子,却依然安安静静地待在原地,一如当初的模样,让人感叹岁月竟在不经意间流逝得如此迅速。

4月26日起,

东方网推出系列栏目

《老建筑的上海故事》

邀您倾听这些用上海话诉说的、

有关老建筑的故事……

今天

东东要给大家讲述的是

华山路1954号——

中国唯一跨越三个世纪的大学校园

华山路1954号 来自东方网 00:00 06:34

蛟龙盘踞的明清宫殿校门与西洋古典风格的建筑群,陪伴了N多代“天子骄子”,穿越了三个世纪的沧桑,依然相得益彰。

华山路1954号是上海交通大学校园门牌号,大学的门楼(牌坊)就位于此。

1897年底,负责筹建南洋公学的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公学总理何嗣焜等人经过反复权衡,接受了美国籍公学监院福开森的建议,放弃在上海老城外南面高昌庙地区建校的计划,改在西南远郊徐家汇自行购地建设。

南洋公学如在高昌庙建校,商人、慈善家和改良派人物经元善捐助经正书院旧址,比在徐家汇建校花费少很多。

但是,后来的发展证明,福开森的计划更有远见,徐家汇离城市较远,给南洋公学建造校舍、扩大校区提供了广大空间。如果不是这一次改变决定,上海交通大学这所名校就不会临近徐家汇天主教堂,而会是在黄浦江边与江南造船厂紧挨着。

到1990年代为止,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先后建造了30多幢大楼和房屋,发展成上海和全国数一数二的顶尖大学。

1896年创办的南洋公学,1912年改称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1921年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邮电学校、交通传习所等合并,改名交通大学。

1955年,交通大学主体搬迁到西安,徐家汇校园改为上海造船学院。

1959年,国务院最终决定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分别开设,各自发展,上海交大仍然使用徐家汇老校园。

校园内,建于南洋公学早期的主要建筑除了门楼之外,还有中院、老图书馆、体育馆、总办公厅等。

上海交通大学的门楼建于1898年,仿明清宫殿式,是一层三开间,黑漆仪门开在中轴线上,供车马进出,两侧小门则供师生步行。

大门通面宽16米,进深8米,高6.8米,红色墙面,绿色琉璃瓦屋顶,门前仿建石桥,还立有两尊石狮,形制俨然衙门。

中院(预科)又称教堂楼,是教学大楼,同样建于1898年,由福开森亲自设计。

老图书馆建于1919年,1916年由毕业班同学发起、社会各界及师生共同捐资建设,现为档案馆、校史博物馆。

体育馆建于1925年,由该校过养默教授设计,底层是游泳池、乒乓室,二层是篮球场兼会议演出舞台,三层是田径跑道,全室内体育设施在近百年前的大学校园里非常罕见。

总办公厅建于1933年,由著名建筑师庄俊设计,原名为“容闳堂”。

上海交通大学的早期建筑,都是由福开森主持过问,甚至是亲自执笔画定的。福开森的目的是要造中国最好的大学建筑,而且不能给别人挪作他用。

他说:“中院和上院的设计图是我画的,我还准备了计划书和交付承包合同。我的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把这些楼房建成只能供学校使用,但是有许多校舍常常被政府改作其他用途。”

福开森为南洋公学奠定了扎实基础,功不可没。他刚刚来上海的时候,借住在徐家汇的一家小旅馆里,整天扑在校园和工地上,还要负责设计各项课程,招聘合格教师。

后来,学校为他建立了一座独立洋房作为监院府第,法租界有一条通往南洋公学的小路就被命名为“福开森路”(今武康路)。

福开森卸任监院以后,搬去了公共租界斜桥弄16号(后吴江路一部分)公寓居住。福开森做南洋公学监院兢兢业业,盛宣怀给他的待遇也相当丰厚,起薪就是每月350两白银。

福开森热爱中国古董,当时国人没有文物观念,许多东西并不作为艺术品收藏,福开森大量入手,后成为名闻中外的收藏家、鉴赏师和研究者。福开森为故宫博物院唯一的外籍顾问,其收藏品除带回美国之外,大部分捐赠给金陵大学博物馆,堪称精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