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体

 Korey 2020-05-17

群体的情绪高昂或亢奋状态,必然源于某种“高尚的”,“正确的”,“有价值的”,此类意识形态。

一个人是个体,而很多一个人是群体,作为基本单位的性质一样,那么关注点应该是聚合变化中的影响因素。

我认为凡是“低劣的”,“缺损的”,“不美好的”的事物会被集体无意识的攻击,或者说群众最明确的目的和能力便是“摧毁和修正”。

这种社会意志反映具体化便是排斥犯罪,厌恶贫穷与病残,追求美好的,实用的,有价值的事物。

正如犯罪者往往坚持自己是“我没错”,“无需改正”,“合适”一样,他们的行为必定起于“善”之根本,为“好的一面”的变种对立思想。

知错而后改,不知错便以“假想的正确”自以为是,那么可以假设集体无意识(即社会意志)必须干涉其中。

其难点并非让人分清楚对错,困难的是让人接受影响行为的背后观念原理。

我认为人与人差距很大的是“潜质”。

虽潜质差距甚大,但从整体上看生理特征,心理状态,性格特质,情感表达,这些方面倒是非常相似。

其综合来说姑且叫“感性”吧,这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并且难以计算衡量,所以人才会被他人的喜怒哀乐所打动,这是情绪感染。

假设有个天才,让他和”很多”普通人“一直”生活在一起,很大可能这个天才被“群体同化”,逐渐变得和普通人一样。

这因为人们共有性太多,而智力在集体无意识面前也微不足道,很快会被覆盖和改写。

由此推断,中国教育是很难培养出合格的成才的天才。模式大致是求平均值而非差异值。

为所谓智力担忧的人大可不必紧张,因为无论再天才,总会受环境,制度,家庭等等诸如此类影响因素所牵制。

特别注意是是群体,它能磨灭一个人的个性,变得“单一化”,“相同化”,“绝对化”。而群众意见不是正面便是负面,走向两个极端。

一句话概括群体性质,单纯而夸张,热烈而急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