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面对学生对抗性行为

 朽木难雕 2010-10-26

如何面对学生对抗性行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青少年学生难免会与教师产生对抗性情绪。这种情绪轻则表现为学生不能和谐地融入班集体,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显得烦躁不安,对教师的教育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色,我行我素;重则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说服教育进行顶撞,加大对立,破坏公物,扰乱正常秩序,迁怒于他人,以至于逃学、离家出走,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师生间一旦出现对抗性行为,往往会破坏整个班集体的建设。如何调适其情绪已成为教师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
  
  一、学生产生对抗性情绪的原因
  
  1.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是学生产生对抗性情绪的主观原因
  第一,随着青少年学生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他们的思维呈现出由形象思维渐变为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他们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他们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掌握,为对抗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第二,该时期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的高峰期,也处于心理发展的巨变期。学生随着在性方面发育的逐渐成熟,心理上也产生了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断乳期”,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他们不再像儿时那样依恋父母,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把教师看作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这样的心理意识,使他们面对教师的教育、家长的指点时,会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第三,学生产生对抗性情绪的原因也与其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有关。进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在生理上发育已较为成熟,但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最终形成。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的认识是不坚定的,认知事物和问题容易出现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和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都被理解为对他们的“管”、“卡”、“压”。于是,他们往往会和教师、家长对着干,以体现“自我”,显示自己的“成人感”。
  2.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不良因素是学生产生对抗性情绪的客观原因
  第一,家庭教育的不当。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与家庭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家长自身的品行不端、身教言教差、对孩子期待值过高或要求过低、对待子女教育方式的不和谐、对孩子溺爱等,都会在孩子心理上留下一定的痕迹,都可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因矛盾或无法排解压力而转向对抗。
  第二,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重大影响。教育教学中,教师一味强调师道尊严,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对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对学生一点小错揪住不放,教学从内容到形式呆板乏味等,都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从而产生对抗情绪。
  第三,同伴间的影响。进入青春期,青少年对同龄人的依赖更加明显,他们由于有着某些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性格相投、爱好相近者很容易组成小的群体。置身群体中的青少年容易相互效仿,因此产生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从而跟随他人具有了对抗情绪。
  第四,社会道德价值评判的影响。社会上存在着道德价值沦丧的现象,如贪污受贿、重财轻义、丧失诚信等,这些行为与学生接受教育而产生的理想社会状态极不协调,学生因此而迷茫不解,在无法排解社会带来的困惑时,会质疑学校教育,产生对抗情绪。
  第五,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当今社会,电视媒体、电脑网络、报刊杂志等为社会人带来了众多信息,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日益扩大。由于青少年辨别能力较差,在接受信息、知识的同时,信息垃圾、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伦理道德、文化传统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冲击,网络异质文化必然会对部分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进而可能导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取向的错位,从而产生对抗情绪。
  
  二、如何调适学生的对抗性情绪
  
  第一,以人为本,尊重受教育者。新课改的目标要求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受教育者,视学生为朋友、知己、亲人,一切为了学生。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作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当学生心中的教师变得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让他们理解教师的善意教育。当教师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时,当学生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教师偶尔的失态时,师生之间的“代沟”就会缩小,感情就会加深,而学生的对抗情绪也就不容易产生。
  第二,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建立和谐的班集体。成功的教师总是以其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而优秀的班集体也一定会对学生个体产生良好的影响。教育教学中,教师只有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教育工作的态度,才会在教育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人师表;才会使自己具有广博而深邃的知识;才会在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积极探索,使课堂生动活泼;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和学生发生过于激烈的争执,使学生走近自己。当教师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热情,用温馨、友爱创建文明、团结、向上的集体时,每一个鲜活的、有思想的学生才可能更好地合作、学习,从而使学生在优秀的环境中乐于接受教师循循善诱的教育,接受群体中正确思想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淡化和消除对抗情绪。
  第三,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青少年最乐意交往的是自己的同辈人,他们往往因为性情相投而走到一起,向上的同辈群体对他们的影响非常重要,对学生心理能产生一种向上的推动力量,反之亦然。为此,正确引导同辈群体,扭转其中的不良风气,可以有效减少对抗行为的发生。特别是群体中的领袖人物扭转与否更具影响力。
  第四,规范社会道德意识,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认知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他们常常因为不恰当的取舍而接受负面教育。为此,呼吁全社会加强网络等道德教育,对有关的道德沦丧现象加强综合治理的同时,教育者应在关爱的前提下,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原因,认真剖析社会现象的实质,分析其中的合理成份,帮助青少年构建正确的认知,避免因盲目带来的惶恐或消极对抗。
  第五,积极鼓励,用宽容换取学生积极的心理变化。任何人都无法达到完美,学生出现对抗性情绪也属正常。此时,教师更需要以一颗友善宽容的心对待学生,鼓励他们。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就是要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具有对抗性的学生个性一般较为鲜明,化解他们对抗的最好方法是宽容,不对他们抱有成见。此时,真诚的评判,善意的关心、鼓励,甚至出自真心的一个细节、一个眼神都可能在他们心灵深处植入信心和力量,播下奋进向上的种子。所以,多肯定、少训斥,会让更多的对抗者走入我们期望的行列。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复兴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