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痛与胃痛

 左手360图书馆 2020-05-18

心痛与胃痛

问曰:在《金匮要略》中,桂枝生姜枳实汤和乌头赤石脂丸均用于心痛的治疗,此处的心痛是指现今的什么病?

古人已经明确人体有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但在叙述疼痛时很少言及具体脏腑。在《黄帝内经》中,以“脏腑名称”加“痛”字的表达,只有心痛、胃脘痛、骨痛三种,其他都由人体的自然分区部位来命名,如头痛、胸痛、胁痛、背痛、腰痛、腹痛等,而从未见到过脑痛、肺痛、肝胆痛、肾痛、肠痛等。由此可见,包括心、胃脘、骨在内,其均应指的是部位而非具体的脏腑。这种表达方式并非《黄帝内经》独有,包括《伤寒杂病论》在内的其他著作也是如此,这与古人对痛症的认识方式有关。

那么《金匮要略》中的心痛也应当表述的是身体的部位而不是具体的脏器,古时“心”这个部位亦不是现今说的“心前区”。现今的“心前区”大概是指胸骨及其左侧的部分,是心脏在体表的投影区。如果是这个部位,在古代称为胸痛。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人心……在身之中,象形”,认为心处在人体的中部。《康熙字典》中有“凡言中央曰心”“日出当心,谓日中也”等,因此心有“中”的含义。《医宗金鉴·卷四十三》心腹诸痛总括有云:“歧骨陷处痛,名心痛。横满连胸,名肺心痛。下连胃脘,名胃心痛。”可见“心”当位于剑突部位,即俗称的心窝处,位置在胃脘之上,而胃脘部也可以用“心下”代指,如《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有:“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这里的“心下”应当是指胸中与脐之间的一段部位,可以认为大致等同于胃脘部。类似的表达还有“心下悸”“心下痞”“心下坚”等,这里指的都应当是胃脘部的症状。

回到桂枝生姜枳实汤与乌头赤石脂丸,其对应的条文分别是“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与“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这里的“心中”“心”应当都是指剑突附近、胃脘之上的部位。“心悬痛”之悬,在《说文解字》中为“繫也”,有牵引之意,从“心”部对应的内部脏器结构来看,也具备牵引痛的条件。而“心痛彻背”之“彻”,有通透之意,痛感由身体的前部贯穿至身体的后部,方能体现“彻”的含义。

此处的“心痛”只指部位,并没有明确是由哪个脏器的病变所导致。而从解剖学看来,此处与胃部最为相近,胃痛可以导致“心痛”;心绞痛有时也可牵涉到胃部,除非有现代的辅助检查,否则难以与胃痛区分,因此心绞痛也可能产生牵涉“心”部的疼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与乌头赤石脂丸既可温脾胃,亦可通心阳。若病机符合寒饮上冲则用桂枝生姜枳实汤;若属于阴寒痼结则用乌头赤石脂丸。因此用方时除了辨证准确之外,只需要判断疼痛的部位即可,无论心绞痛或是胃痛均可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