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附子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薏苡仁12g 制附子12g 上2味,共为细末,每日3次,每次服3g,白开水冲饮之。 亦可水煎服。 (功效]温里散寒,除湿宣痹。 (主治) 主证:胸痹,喘息咳唾,胸背彻痛,短气,形寒,四末厥 冷,筋脉拘急,舌质淡,苔白滑,脉沉或沉紧。 副证:寒湿痹证,腰膝疼痛,肢重屈伸不利。 (临证加减) 1.治寒湿胸痛,本方加白芥子、苏木、丹参、柴胡、白芍、 元胡等味;若改用汤剂用时可酌减量。 2.治胸痹胸痛,本方加栝蒌、薤白、半夏、赤芍、红花、 降香、当归等。 3.寒湿胃脘痛,酌加干姜、吴茱萸、川椒、高良姜等。 4。本方合乌药甘草汤治坐骨神经痛。 5.本方加茯苓、苍术、川萆薢、川椒、小茴香,治塞瘴. 6.本方加味治疗胸痹:药用薏苡仁50g,附子20g(先煎)。 胸背刺痛,唇舌紫暗加川芎、丹参;胁痛太息、烦躁易怒加柴 胡、白芍;胸脘痞闷,呕恶多痰加苍术、半夏;气短乏力,纳差 便溏加茯苓、白术;头晕心悸,失眠烦热加生地、麦冬,附子酌 减;畏寒肢冷加桂枝、茯苓,附子酌增。每日1剂,水煎服。[国 医论坛,1993,(6);173 7.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疗慢性胆囊炎并积液:药用薏苡 仁60g,炮附子(先煎)、败酱草、赤芍、益母草各30g,郁金、 枳实各15g。脉数便干加大黄(后下)15g;上腹痛甚加白芍 30g,元胡15g;有结石加金钱草或海金沙30g;轻度发热加银花 30g。每日1剂,水煎服。[国医论坛,1993,c5,;341 8.关于胸痹缓急:历代注家对“胸痹缓急”见解不一,归 纳起来约有四种。 (1)指胸痹痛势的缓急。程云来:寒邪客于上焦则痛急,痛 急则神归之,神归之则气聚,气聚则寒邪散,寒邪散则痛缓.吴 谦:缓急者,谓胸痹痛而时缓时急也。 (2)指胸痹急证.周杨梭:胸痹缓急者,痹之急证也。寒饮 上聚心膈,使阳气不达,危急为何如乎?丹波元坚:盖此缓急, 主在急字,非或缓或急之谓。 (3)指由胸痹导致筋脉的缓急。尤在泾:阳气者,精则养 神,柔则养筋。阳痹不用,则筋失养而或缓或急,所谓大筋软 短,小筋弛长者是也。陈修园:胸痹为手少阴之君火衰微,以致 足少阴肾之阴气上弥,势盛而及肝,肝主通身之筋,今筋时见缓 急者,乙癸同病也。 (4)指胸部左右之缓急。邹润安:注家于缓急二字,或指筋 之引纵,或指为痛之休作,殊不知痛仅胸痹中一证,胸痹者,不 必尽痛。筋之系头项手足者,即为引纵,未必竟由胸痹;胸痹而 并有筋病,亦非引则纵,非纵则引,又未必乍纵乍引,故注缓急 者,当阐明缓急之故,确指缓急之据,然后其证可得明也。[中医 学解难。金匮分册.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桂枝生姜枳实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生姜9g 枳实15g 上3味,以水600ml,煮取300ml,去滓,分温2或3次服。 (功效)通阳散寒,化饮下气。 (主治)胸闷短气,心中痞满,呕逆嗳气,畏寒喜热,苔薄 白,舌质淡,脉沉弦。 (临证加减) L痛甚者,加香附、木香、细辛,以理气止痛。 2.呕吐者,加半夏、竹茹,以降逆止呕。. . 3.阴寒甚者,加制附子、蜀椒,以温阳祛寒i 4.痰浊较甚,胸闷脘胀,加菖蒲、厚朴,以化浊开窍,宽 胸降气。 5.咳嗽痰多,加杏仁、陈皮、茯苓,以止咳化痰. 6.胸闷气塞较甚者,与栝蒌薤白半夏汤合用,以通阳行痹。 7.心中痞的辨析:“心中痞”有的注家认为是“胸痹”之轻 证,言“痞言其塞,痹言其闭”。还提出“痹与痞,轻重之间 耳”,这种见解有失张仲景原意。从以上条文病变的部位来看, “心中痞”的病变不是在胸中,而是在心下,这是应当加以区别 的。[金匮要略自学辅导,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 8.本方去枳实,桂心易桂枝。加胶饴。治心下痞,诸逆悬 痛,名挂心三物汤。[千金要方] 乌头赤石脂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蜀椒6g 乌头2g 制附子6g 干 姜9g 赤石脂6g , 上5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g,每服1丸,日3 次。临证亦常用煎剂。 (功效)祛寒温阳,峻逐阴邪。 (主治} 主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形寒怕冷,四肢厥逆,苔薄 白,舌质淡,脉沉紧。 副证:胃脘疼痛,畏寒喜热。 (临证加减) 1.胸痛,心痛伴有瘀血征象者,酌加川芎、赤芍、降香、 乳香、元胡、荜茇等活血镇痛之味。 2.肤冷自汗甚者,加黄芪、龙骨、牡蛎等,以敛之。 3。若胸痛时缓时急,时觉胸中痞闷,并兼有湿象者,乃属 寒湿留着,宜与薏苡附子散合方,以温化寒湿。 . 4.泄泻者,加升麻,黄芪;呕吐者加姜汁;吐涎者加盐炒 吴茱萸。 5.赤石脂剂治愈幽门狭窄及胃溃疡:用赤石脂合剂:赤石 脂、地龙、马钱子。[广东中医,1960,c5,,2263 6.乌头赤石脂丸的辨证新用:认为不仅可治冠心病心阳不 足者,且可用于阴寒痼结的其他阳虚疾病,重在辨证加减得当。 本方介绍用治心绞痛、慢性荨麻疹、坐骨神经痛各一例。仁北京中 医,1987,(4)真28] 7.乌头赤石脂丸的功效辨析:本方为活血镇痛之方,犹今 之用苏合香丸。其中活血之药是赤石脂, 《别录》称其下胞衣, 可知有祛瘀作用;李时珍称其补心血之功,可知有活血作用。[金 匮诠释,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19863 8。乌头、细辛、蜀椒、芍药、甘草、秦艽、附子、桂心、 干姜、茯苓、防风、当归、独活、大枣。治风冷脚痹疼痛,挛弱 不可屈伸者,名乌头汤。 9.本方加桂枝。治寒邪冷气人乘心络,或脏腑暴感风寒上 乘于心,令人卒然心痛,甚者终年不瘥者,名桂附丸。[医学启源] 九痛丸 .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附子(炮)log 生狼牙(炙香) 3g 巴豆3g(去皮、心熬)人参3g 干姜3g 吴茱萸3g 上6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强人初 服3丸,日3次,弱者2丸。 注:《千金方》以狼牙作狼毒,《本经》载狼毒能破积聚,饮 食寒热,水气,杀虫。从药效观之,本方用狼毒似较恰当。 (功效)祛寒散结,杀虫温通。 (主治)寒积、痰饮、血气、虫疰等所致之心腹痛,口不能 言等;或兼治阴寒浊气,痼结于内,浊气上逆引起之心胸疼痛, 冷冲上气者;落马坠车之瘀血作痛等。脉象弦或弦滑或弦紧。 (临证加减) 1.九痛丸治疗胃脘顽痛:取巴豆30g,炙香,研如脂,去 油;另取炮黑附子90g,生狼毒、干姜、吴茱萸各30g,党参 60g,共研细末,然后加入巴豆,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约 0.5g)。每次1一2丸,每日3次,用酒或温开水送服,或嚼服. 治疗胃脘部顽痛患者,均收显效。[浙江中医杂志.1984,c2,:58] 2.临证常用本方治寒积、蛔厥和顽痰冷饮,以及瘀血结聚 而致之胃脘痛、心腹痛等。 3.寒疝冲逆者。 4。落马坠车等血瘀血凝之外伤.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