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曾翔的临帖|金文|曹全|古甓

 二闲居 2020-05-18

按,昨晚见曾翔老师临金文,叹为观止,遂于其木木堂曾翔工作室公众号中,搜罗了三类对比强烈的临帖作品,透过这些视觉刺激强烈,空间造型大开大合的临帖作品中,我还看到了放松,愉悦,说到底还是自由,这不就是学习书法艺术的最高理想么?

曾翔老师的学习,可以说是就地取材,无论纸张,涂鸦,在曾翔老师的眼中,都是可以学习取材的绝佳素材,关键,你是否具有发现美的眼睛。

——侯勇

2020、5、17


(一)

曾翔临金文





【引子】 
金文,概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其制作过程是按照墨书的原作刻出陶范,再翻范铸造而来。以书体而论,又被称为大篆、籀书或古籀。得益于商周青铜器制作技术的高超,这些铭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书者笔意,具有独特的书法价值,为后世书家所宝重。何绍基、吴大澂、黄宾虹等书家都有专门临写金文的作品流传。

在今天的推送中,曾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临写金文的途径,这便是临他人之作。这样不拘一格、跳脱出法帖之外的临习之道,不知您会作何感想?且随我们一同看下去。

在本帖最后,选录了黄宾虹先生所临金文作品及其艺术观念——笔法要,欢迎浏览阅读。
    
—— 堂主片语 ——

平常临帖,我不在乎临本出自谁,无论古人、今人,只要看到喜欢,或是有借鉴作用、与文字有关的,远至先辈刻画近至今人涂鸦,都在我的视线之内。记得石开老师曾说过,他到北京来,最喜欢去的地方是琉璃厂,因为那里有牌匾书法。如果看到了好的牌匾书法,便会拿个小本子记下。我也经常看到上海的沃兴华老师临写年轻作者的作品,从他们身上找到一些适合的,或者对自己有启发的东西进行临摹改造。我觉得二位老师的学习方式是很可取的。

近期,在微信里看到陈硕兄转发黄仁龙先生的摹金文作品选,写得较规范,清楚好认。我便产生了兴趣,把他的作品打印出来,就在这些白色A4纸上进行临摹改造,算作自己的一个日课。

我从未间断对金文的学习,最中意的金文书法作者,往前数最先数到的是黄宾虹先生。他的作品含蓄、内敛、蕴藉,将铸造而来的金文线条加以变化,改造成一种棉性的、弹性的线质。可说是绵中藏针,非常有筋头、有嚼劲,这是我比较喜欢的。所以在我自己临习金文的时候也把这种思考和认识加入进去。当然,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待我慢慢深化、探索。

—— 作品欣赏 ——
临·金文

以下作品对比

上为黄仁龙先生摹金作品

下为曾翔老师临作


黄仁龙先生摹写作品图

曾翔老师临写作品图

黄仁龙先生摹写作品图
曾翔老师临写作品图

黄仁龙先生摹写作品图

曾翔老师临写作品图

黄仁龙先生摹写作品图


曾翔老师临写作品图

黄仁龙先生摹写作品图


曾翔老师临写作品图

黄仁龙先生摹写作品图

曾翔老师临写作品图

黄仁龙先生摹写作品图


曾翔老师临写作品图

黄仁龙先生摹写作品图


曾翔老师临写作品图

黄仁龙先生摹写作品图


曾翔老师临写作品图

黄仁龙先生摹写作品图


曾翔老师临写作品图

黄仁龙先生摹写作品图


曾翔老师临写作品图

黄仁龙先生摹写作品图

曾翔老师临写作品图

黄仁龙先生摹写作品图


曾翔老师临写作品图

黄仁龙先生摹写作品图

曾翔老师临写作品图

黄仁龙先生摹写作品图


曾翔老师临写作品图

黄仁龙先生摹写作品图

曾翔老师临写作品图

—— 延伸阅读 ——

黄宾虹 · 笔法要旨


黄宾虹金文书法

笔法传自古人,练习在于自己,好学深思,心领神会。为能掉臂游行,得其三昧者,固非多见名画,与平时练习不为功。从来文墨之士,博览宏多,偶一动笔,便尔不俗。虽其理法多疏,位置非稳,收藏顾不之重,而识者谓其得古人笔法,尚有可观。惟名画大家,天资既高,学力尤厚,品识胸次,迥异凡庸。萃集众长,始能法备气至,尽善尽美,以合制作模楷。
盖事不师古,则趋向易歧;业不专精,则浮游失据。画者意在笔先,神传象外,欲师古人,必自讨论笔法始矣。世有勤习绘画之士,孜孜朝夕,无或荒废,岁积日累,技非不娴,以言学古,终不得其要领之所在,何则?专求工于迹象之形似,不研究其用笔之精神。格局大致,亦可宛肖,而试叩以名迹之真赝,画家之优劣,果何由区辨之,彼乃茫然不知也。苟徒观于格局之繁简,色采之工拙,斤斤自喜,犹多皮相之论。而不知画法之妙,纯视笔法,笔法之繁简工拙,常在格局色采之外。宋人千笔万笔,无笔不简,元人寥寥数笔,无笔不繁。工者易至,拙者难知。后人昧此,崇尚时趋,沿习相承,不加省察,专工修洁,则曲事描摹,务尚粗豪,即夸为才气,趋而愈下,徒令观者生厌。

黄宾虹金文书法

是故习画之方,首重用笔。笔贵中锋,全自豪尖写出,始得正传。用笔之道,其要有五:
一曰平,如锥画沙;
二曰留, 如屋漏痕;
三曰圆,如折钗股;
四曰重,如高山坠石;
五曰变,如四时迭运。
笔忌板实,何以言平?夫天下之至平者莫如水。今观万倾湖光,空明如镜,平孰甚焉。迨其因风激荡,与石相触,大波为澜,小波为沦,曲折奔腾,乃不平矣。然水之不平者,不过随风之势使然,而水平之性自若也。故隶书之体,虽贵平方正直,论笔法者,要以一波三折为备。知波折之不平为平,可以悟用笔之言平也。笔贵流走,何以言留?留非沾滞窒塞之谓也。“将军欲以巧服人,盘马弯弓故不发”,此善言留矣。不留则邻于浮滑,失于轻易。市井之子,不观古迹,钩皴擦,全事顺,以轻描淡写,谓之雅洁,以躁率狂怪,目为神奇,究之笔势飘忽无定,就观极其忙乱,工细既不足珍,粗放更觉可厌。赝本流传与伪工求售之作,悉蹈此弊。今日本人执笔,以左手托其右腕,笔欲左抵之使右,笔欲右挽之向左,颇存古人顺中取逆之意。欧美人言算法有积点成线之说,皆可发明留字诀也。

黄宾虹金文书法

何谓之圆?行云流水,宛转自如,用笔之法,宜取乎此。然石有棱角,树多槎枒,模糊以为囫囵,涂泽而求融洽,何得谓之有笔?故善用笔者,如论篆书,似圆非圆,似方非方,形状虽有零畸倾斜之不同,而笔意无不转折停匀之各妙。此妄生圭角与破碎凄迷者,皆不知用圆之害也。

何谓之重?物之重者莫如金与铁若也。如金之重,而有其柔,其重可贵。如铁之重,而有其秀,其重足珍。柔则无枯硬薄脆之嫌,秀则无倔强顽钝之态。唐人之铁线皴、金错书,皆善于言用笔者。至乃以重出之,其不同于轻挑率易之姿,而又得有坚韧强之质,自与拙笨混浊者大相悬殊。否则系马之桩,枯燥无味,黄菜之叶,生气有亏,其视顽石槁木,将何以异?徒重曷足贵乎!
曰平,曰留,曰圆,曰重,用笔之法,疑若可以该全矣,而必终之以变者,何哉?唐李阳冰有言曰: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六法须于八法通。变又乌可已乎!石有阴阳向背,乃分三面;树有交互参差,乃别四支;山之脉络,有起伏显晦之各殊;水之旋流,有缓急动静之迥别。其要皆于用笔见之。而况平中遇侧,其平不板;留以为行,其留不滞;圆而生润,其圆不滑;重而有则,其重尤贵。变,固不特用笔宜然,而用笔先不可不变也。不变,即泥于平、于留、于圆、于重,而无足尚已。
按:此为黄宾虹1930年始在昌明艺术专科学校等处兼课时的讲义,讲述五字笔法:平、留、圆、重、变。

本文摘《黄宾虹文集·书画编(上)》P463,此为草稿。

延伸阅读文字内容转载自公众号鹿羊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翔临《曹全碑》




【引子】 


临帖,作为学习书法的重要方式,

是每个学书之人的必经之路。

依据其目的,又可将之分为诸阶段:

初学技法、掌握形似;

尔后取势、有所变化;

最后贯通、貌离神存。

以上是顺序概论,此外还当有一种,

便是为创作所用,形意皆空。

这正应了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所述:

心忘于笔,手忘于书。

    

—— 堂主片语 ——



     我平常喜欢把写坏了的废纸都留着。写不了字呢,就改成画,或者是做临帖和其他练习用,总而言之不能扔。此次临《曹全碑》大多都是用的这种废料。其好处有三:第一,节约了原材料,纸张;第二,在这种有字的空间上进行再创作,考验了作者左右逢源、穿插布局的能力;第三就是从心态上讲,创作起来没有太大的压力,写来更为轻松自然,不怕把字写坏了。
     这回有一张四尺整纸的临作(编者注:见最后一张作品图),落款处写着“临《曹全碑》”,但它通篇给人的感觉却似乎寻不到《曹全碑》的影子。这就是我常说的“写什么不像什么”,或者叫作“破局训练”——打破已有的格局,做到和原帖不相像。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对我而言,临帖的目的,不在于是否临得近似,而在于检验我的创作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 作品欣赏 ——






















—— 延伸阅读 ——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因曹全字景完,所以又名《曹景完碑》。该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十月,内容为曹全生平,系东汉王敞等人为郃阳令曹全纪功颂德所立。 明万历初年在陕西郃阳旧城莘村掘得此碑,篆额佚失不存,现保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碑高253厘米,横宽123厘米。碑阳20行,每行45字,碑阴5列,全碑共1165字。据传出土时字划完好,一字不缺,后至明末清初有所断裂,今则缺灭之字更多,但汉碑中仍少有较此完好者。

    《曹全碑》为隶书书体,它反映并代表了东汉末年、隶书成熟时期的书法面貌。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用笔方圆兼备,有骨力,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实为汉碑、汉隶之精品。其碑文亦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也侧面记述了张角领导农民起义波及陕西的情况,是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斗争史的重要历史资料。


    隶书始于秦而兴于汉,而《曹全碑》可以说是隶书发展中技法最为成熟的代表之一 。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孙承泽亦赞道:“字法遒秀逸致,翩翩兴《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南海康有为则认为其与《孔宙碑》为“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可见《曹全碑》之书法地位。


曾翔临《古甓》





【引子】 

古甓,泛指带有铭文刻画的古砖,
流传下来的,多见于汉代。
其刻者多为无名氏、平民工匠,
他们将年号、地名、人名等凿刻其上,
作承载记录之功用。
千年过去,时间啃食了砖瓦的外衣,
却将文字沉淀下来。
彼时,没有过多条框束缚,
自然天成,朴茂无华。

此次近作欣赏,便请您一同看看
曾翔老师临写的这些“残砖烂瓦”。

    


—— 堂主片语 ——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古人留下来的、载于残砖烂瓦上的文字。对于它们,应该怎样去理解认识呢?上至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先民利用硬器凿刻,记录日期、人名、地名乃至吉语、造像、事迹等,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书写遗迹。这些痕迹可以说是先民智慧的结晶,为后人探索古老书法艺术的奥秘打开了一条重要的通道。

  由此,我们也知道了书法的源头。并不是说到了魏晋才是书法的初始,而帖学也绝非开端。书法应该是来源于这些契刻文字、金石铭文、残砖烂瓦之中的,与精巧的手札和法帖相比,仿佛不值一提,但确实是先民遗迹的存在。

  通过临写它们,去体会那种远古和神秘,还有自然书写的状态,往往能让我获益良多。因此,每当我看到这些残砖乱瓦上的文字时,内心就激动不已,感佩先民的伟大,真的了不起。


—— 作品欣赏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