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道的四个层次

 丁小悟典 2020-05-18

我读《论语》(205)
 
子罕篇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修道的四个层次
 
怎样修道?《论语·子罕》记载孔子的一段话,道出了修道的四个阶段和四个层次“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第一个阶段和次是学道学习是明道的基础,学则明理,要好学、善学,才有会好的效果。同样是学道,但是学道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人是为了学习做人做事道理,完善自我,用心专一;是为了功名利禄,学道是用来装点门面,心在别处人为了跟风跟着别人瞎混

第二阶段和层次是适道,也叫入道。适,就是往、追求、达到适道,追随道,并达到道的一定境界。常言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由于第一阶段的学习目的不同,到了第二阶段的效果也不一样。有的人学习专一,领会了道的真谛,入了道;而有的人心存杂念,用心不专,在道的门外徘徊;还有的半途而废,放弃了学习,放弃了求道,这就“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

第三个阶段和次是立道,也叫守道。立,本义是站立,引申为执守在这个阶段,要“笃信,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坚定自己的信仰,矢志不移,坚执固守,以至以死。

学道,懂道,最关键是要躬行,把道落实到行为中。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有的人坚持下去了,有的人未必能坚守到底,在各种考验面前败下阵来。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就列举了这类现象:“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冉求也说自己行道“力不足也”,这就是“可与适道,未可与立”。

第四个阶段和层次就是用道“可与立,未可与权”。这里有一个关键词“权”。权是什么?是秤砣。一杆秤,秤杆、秤盘、秤砣组成。秤杆叫衡秤砣叫权秤砣根据秤盘里面的重量而移动,秤盘重了,秤砣;轻了,根据秤砣的这个功能,“权”引申为变通。

道是原则,不能变,但道又是用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给人正确看世界的眼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它不是教条,不是框框,在实践活动中,要针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孟子·尽心上》: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保持中庸而不知权变,就是执于一端,并且说“执一”就是“举一而废百也”,是只取一点而废弃了其余。《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说,礼仪虽然规定男女不能随便接触,但是嫂子掉进水里,作为小叔子也必须伸出援手,这才是权变之道,如果见死不救,就是豺狼

孔子认为能够灵活的运用道最难,很多人做不到。能够坚持道,但固守而不会变通,生搬硬套,就会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王明死守道,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东西,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指导革命走向胜利。

在儒家学说中,与权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概念就是“经”,代表常道,是原则性;权是灵活性。做事不讲原则就会犯错误,强调原则而没有灵活性,就会僵化和教条但权变不是权术,灵活性不是不讲原则,不是无原则的变通孔子“从心所欲,不矩,就是规矩,原则;从心所欲,就是权,根据实际情况而灵活变通,但是再“从心所欲”,也不超越规矩。

原则性和灵活性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在处理日常工作时,大事讲原则,小事有权变;方向不能变,方式可以变;政策不能变,措施可灵活。

修道的四个阶段和四个层次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一个比一个高,每前进一步,难度就提升一步,就会淘汰一部分人。一起学道,未必能一起入道;就是一起入了道,未必能一起始终如一地守道;使能够一起坚持到底,却未必能够一样善于正确地灵活运用道

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不是所有的人都到达终点的,路程长,到达终点的人就越少。修道也是如此,能达到最高层次的人寥寥无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人,而最优秀的只有“十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