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素质教育

 丁小悟典 2020-05-18

我读《论语》(158)
 
述而篇
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的素质教育
 
孔子的教育方式是随意的,可以是一对一的辅导,也可以是小班上课,他的教学科目是自定的,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教学重点是自己划定的,即文、行、忠、信。

文,指文献知识,即文化知识或者说书本知识,相当于“文学”。孔子教学有指定的教材,主要包括“六经”和“六艺”。

行,有两种通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指“德行”,另一种说法是指社会实践。两种说法却有道理,相比较而言,后一种说法更好。在这里,“行”应该强调的是行为,重点在做上。虽然德行包含了“在心为德,施之为行”的含义,但侧重指品德,而“忠”、“信”就是道德品质的内容,与德行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不应该并列使用。行是把所学的学问落实到行动上去。孔子一直强调要力行,行比言重要,要做到知行合一,在社会实践中培养道德,提升道德水平。

忠,朱熹解释尽己为忠,体现在做事要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对应于“政事”科。从大的方面说,要忠于国家,为国尽忠;从小的方面说,要忠于集体,工作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
信,人言为信,对应“言语”科。儒家强调朋友有信,主要指人与人的交往要讲诚信。
忠和信都是指人的道德品质,是做人做事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人生在世无外乎两件事,一是做事,二是与人打交,而忠信是做事、交往的基础,也是人立足社会的根基。

文、行、忠、信合起来构成了孔子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化知识、社会实践能力、人格培养,开启了素质教育的先河。孔子的素质教育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是在高考指挥棒下,素质教育让位于应试教育,把学习文化知识放在了第一位。

在文化知识、社会实践能力、人格培养这三项中,孔子一向是把人格培养放在第一位。《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要做到孝、悌、信、爱人这些道德要求,然后学习文化知识也不迟。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并且用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够正确地做人做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