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述而》中学习思想的教育研究(文学教育下半月)(赵晓茜)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3-10
2022-03-01 21:23赵晓茜
关键词:论语  孔子

赵晓茜

内容摘要:《论语·述而》中体现了孔子的学习思想,强调了学习态度、学习内容。这些学习思想又体现了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有重要的启发。

关键词:《论语·述而》 学习思想 孔子

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学习态度与学习内容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与学生都在不断学习的道路上前进着。教师作为传授者更应该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学习思想中体现了教育思想,教师应该如何在当下提高自己,拥有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学习,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论语·述而》中的学习思想

1.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对于学习者是至关重要的,学习态度直接反映在了学习者的言语、行为与思想上。学习状态是一个持久的、稳定的准备状态,对于要学习的东西会做好准备,在头脑会形成一个时刻准备的领域,但这一领域并不是时刻稳固,所以对于学习者来说要稳定自己的学习状态。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态度的好坏最直接的能看得到的效果则是学习成绩。好的学习效果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的满足,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大的信心,更好的心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学生学习的心态过于浮躁,三心二意或者急于求成是不可取的。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路是最坚固的,态度源于学生的心理、思想,态度不端正、学生的心理、思想有所浮躁是做不好文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习没有永久的老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人无完人,旁人身上总会有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去学习。不要蔑视他人人,要用谦虚的心去看待他人。

现代社会风气浮躁,学生身处其中难免也会浮躁,脚踏实地、学习他人的长处、反省自己的短处的学习态度是现在学生所需要去学习的,也是需要教师不断去传输、利用合适的时机去教导学生,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不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在很多事情上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学习能力是一方面因素,学习态度则是另一方面因素,且学习态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能力造成影响。学习态度端正在某种意义上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端正学习态度在很多方面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习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文在论语中的意思是历代文献,忠与信”属于道德伦理的范畴,“行”是“文、忠、信”的社会实践的外化与表现,孔子强调弟子要将所学的文化知识与道德伦理落实于日常的行动中。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義。

历代文献以笼统的方式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从历朝历代不同文献窥探当时的政治、教育、人文风情对于学生的素养发展至关重要。在现代语文教材中的范文、知识、助读和作业系统中,经常可以见到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等方面的传统文化知识。从读解文本的角度来说,只有掌握这些文化知识才能理解相关的文本。从传播文化的角度来说,也有必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知识、技能的同时,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常识,从而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从历年颁布的中考、高考大纲中的相关规定来看,中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主要指阅读古代典籍时常见的人称、官职、天文历法、地理名称、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具、音乐文娱和文史典籍等九大类知识。熟记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低要求。学习历代文献,不仅是为了了解历史、学习知识,不断提高素养,也是为了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通过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加强自己的社会荣辱观,陶冶情操。

忠是对待别人的忠心,对待自己忠心,信是与人交际的信实。忠与信相辅相成,是做人、交朋友的基本准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若是没有对他人展现自己的忠心与信任又如何要求别人对你展开真心。若是失去了他人的信任,又有何事可以成功。在课堂上,老师不仅传授文本知识,还要去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能让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面,要让学生从心里认知到“忠”与“信”一样是人的常德,应该时刻坚守,而且也能够坚守,“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忠心不仅针对他人,也针对自己。忠于自己的言行不悔,忠于自己的本心不变,始终坚定自己的本心毫不动摇,始终建立在正确的三观之上,不悔他人、不悔自己。忠与信是立足之根本,一个人若是出尔反尔,时刻想着欺骗他人,最终的得到的往往也是他人的欺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社会层面讲,生意之道往往要凭“忠、信”,不欺骗消费者,信任自己的合作伙伴,忠于自己的言行,做事讲诚信,最终也会依靠诚信来立足。从人际交往层面,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你若不真心待人,人亦不真心待你。真心何来,忠、信构成一颗真心。做事成功的前提往往需要一颗真心、需要忠、信。

行是行为、实践,读万里书不如行万里路,充分强调了行的重要性。道理懂得再多可若不将他置于社会实践中,所学到的知识、道理便没有丝毫作用可言。也可以说,行是为人处世、是礼,是情商、是三观的外在表现。为人处世、礼是人通过教育一步步去感知得来的,如何知晓自己所感知的就一定是正确的,这就需要我们实践,实践出真知。人在社会上能够生存靠的不仅仅是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知识学得如何最直观的表现是文凭。但在现在社会中,能够真正在职场中获得一席之地的,靠的不仅仅是文凭,文凭是你进入这个行业的敲门砖,他不能决定你的路能走多远。靠的是能力、是情商。知识学得再好,没有任何实践学出来的知识也是空知识。行为反映出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全、为人处世是否通透,情商是否高、三观是否正确,外在的行为会看清一个人的本质。“行”从出生起就伴随着人,随着接受教育时间的不断提高、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不断矫正自己不良的行为。通过耳濡目染、教育的教化改变自己的行为,又在行为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促进完整人格的培养。

“文、行、忠、信”四教相铺相成。并以仁学思想为核心价值贯穿其中。言语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不断用行动、用言语去教化、感化学生。道德教育是教师教学所缺少的,学生在社会上无法立足,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与道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家重点强调德育的重要性,社会在不断发展,但大多数人的思想无法跟上社会的发展,导致许多社会不良事件频繁发生,这就需要在教育中不断增强德育的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也要随时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教师是育人,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者,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心学生。孔子提出文、行、忠、信的学习内容,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教师教育所必须的。但在社会、家长、应试教育的不断发展中,许多不良弊端逐渐暴露,很大程度影响了教育发展。学校、教师只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德育、人格等发展。有许多学生承受的压力太大,父母、老师的不理解,致使他们往往去选择极端的方式去释放自己,最后是一个家庭的破碎。也有大学生考上大学但需要家长陪同上学的事件屡屡发生,这不禁让我们反思,教育到底是为了教授什么,只是为了传授知识吗?现代教育太缺乏对学生除成绩以外的关注,导致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成熟,往往做出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举措。因此,在现代教育中,社会、家长、学校、教师不能一味的注重表面,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注他们的内心。

二.对现代教育的启发

1.师德

近年来关于师德缺位引发的各种问题及学生欺辱老师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主次颠倒、学生知识与行为相脱节。在应试教育与功利主义之风的影响下,学校忙于教学生如何学习文化知识以应对各种考试,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人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的人格魅力,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则是重中之重。教师与其他的职业不同,教师所面对的是学生,学生成长的时间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度过的,学生在每一时间段的心理特征、身体本质都是不同的。教师要用自己良好的道德素养去引导、教导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来说要起到一个好的示范,教师好的道德品質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一个很好的助推作用。其次,教师是与社会有联系的,教师在讲课时要依据社会事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而最终学生是要走向社会的,所以教师讲课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教师的道德不仅对学生的影响,学生也会学习教师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将这种道德品质传到社会上,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

2.教育对象

从现代教育来说,学生是自由的主体,在不断接受教育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不断接受知识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与思想,逐步完善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对于学生来说,态度很重要。态度是成功失败与否的关键因素,学生的心智与认知技能在不断发展,老师若是不能意识这一点,只注重成绩,而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一个思想、人格、身心在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不断寻求自身的成长、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是尤为重要的。教师是学生前进路上的促进者、激励者,也是学生人生方向的引导者,教师要将自己置身于学生的立场上,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促进学生人格的完整。

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而且关注学生的心理,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正确实际上是在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但学生的心理太复杂。因为人的心理太复杂了,因为心理学领域太复杂了,因为最终从恒定数据得到的结论是由恒定数据支持的,所以所有人的心理也是普遍性的,因为心理学领域是漫长而薄弱的,为什么一千人可以拥有一千个不同想法,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是不同的,所有人的心理特征不能完全通过科学实验获得。从理论上讲,人们的思想和心理是开放的。人们可以吸收他们想要吸收的思想。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所有的思想都被接受。思想是通过人的心理变化而成长的,人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根据人格心理学发展理论,儿童的心理会随着成长阶段而变化。但是,它有很多经验和经验。所以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当遇到严重事件时,它会暂时关闭感官并阻止外部不良影响。同样,外部因素对人类心理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我认为它很美味,但我周围的人不这么认为。你还有一个缓慢的问题,他真的好吃吗?因此,局限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从内心接受它,也不能是完全开放的。

心理学和思想的局限性不仅包括外部影响,还包括他们的偏见。一切都不是黑或白,也不是恶或善。尽管自然事物共存并相互联系,许多人用自己的观点来评价它们的好坏,把自己的观点作为衡量它们的标准。但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标准可以说是绝对的,就如同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凡事没有绝对,只有相对。我们在看书是无法评价到文本中人物的好坏,但是我们可以了解他所处的时代、所有的人生经历。我们不能依据自己的性格或者自己的喜好来去评价一个人,我们是局外人,局外人并不能设身处地去考虑到局内人的内心的挣扎与痛苦。所以仅凭一些简单的因素就去评价一个人就太片面了,更甚者有时会产生偏见。我根据自己的知识判断这个人的好坏,但我从未理解这个人的真正含义。因此,在最后一次解读中,我们无法准确解释文本的真实意图并获得他的真实情感。在文本的解读中,我们要常常走到作者真实句子意图的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个意思,但我们总是自己来解读他成为另一个意思。因此,人的思想和人的心理都受到限制,这种限制无法打开,人的思想很难去改变。人的心理的局限性会存在在方方面面,不只是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上,文本解读中,也会表现在自己的学习当中,我们常常强调要调整学生的心态,实际上就是把学生思想的局限性打破或者把这种局限性的“网”扩大,让学生不要将想问题的角度局限在一个地方,调整学生的心态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很大的提升。

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教师要不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把学生的心理、思想上的局限打开,不要让学生一味地只考虑一个角度,打破到最低限度之外,但同时不能让学生的思想、心理太过于开放,凡事都要有一个度。通过不断地调整让学生纠正他们的想法,纠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学生可以不断地纠正自己的思想和态度,最终达到完美的状态、形成健全的人格。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不及针对学生也针对老师,许多老师在进入课堂之后反而失去了曾经作为学生、脚踏实地、不耻下问的精神,时代科技在飞速的发展,学生们的生活与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学习内容的不同中,学生的很多思想开拓创新,老师不随之改变迟早会被学生、时代所淘汰。韩愈在《师说》中曾写过: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效专攻,如是而已。”曰师曰弟子云者,用现代眼光来看,师亦是弟子,弟子亦是师。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是学不完的,所以现在提出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对于老师而言,不要觉得在知识上要比学生高人一等,年龄与知识并不能成为正比。

《论语·述而》中的教育思想对于在当代社会教育中所缺乏的德育、实践等有重大的意义,对于学生要不断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会反省,打破局限。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改变教学内容,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社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敏.论《论语》中的"信"的思想[J].理论观察,2019,000(008):40-43.

[2]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黄明喜.《论语》教育智慧品绎[J]. 中国大学教学,2018.

[3]李秀娟.品绎《论语》,启迪智慧读《〈论语〉教育智慧品绎》[J].今日教育, 2018(11):70-72.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