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应有的态度

 丁小悟典 2020-05-18

我读《论语》(98

公冶长篇 

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学习应有的态度

对学习应该持有什么态度,孔子说做到两点:

第一,敏而好学。首先要爱好学习,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学习不如爱好学习,爱好学习不如以学习为乐。爱好学习,才会有深厚的学习兴趣,才会有永续不竭的学习动力,才会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遇到挫折不会气馁,再硬的骨头也能啃下来。

对待学习态度不同,感受也不同。不爱好学习的人,觉得学习是一个苦差事,要下苦功夫,苦不堪言,会产生厌烦心理;对于爱好学习的人,学习是快乐之事,正如《论语》开篇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三年冷板凳”,“十年寒窗苦”,别人眼中的苦,对他来说是苦中有乐,当学习有所收获,就会觉得特别快乐,这样的人能耐得住学习的寂寞。

“敏而好学”的“敏”是聪敏的意思,意思是说,聪明的人也要爱好学习。聪明的人,才思敏捷,学习的速度比平庸的人快,花费的时间短而学习的效果好。正是由于这些优势,很多聪明的人学习不刻苦,学习往往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就像寓言故事《龟兔赛跑》中的兔子一样,因为跑得快,所以不专注,骄傲,开小差,反而不如坚持不懈的乌龟。兔子凭借自身的优势,本来是应该最快到达终点的,却半途而废。那些自恃聪明而不深入学习的人,往往最后成了泛泛之辈,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二,不耻下问。向老师学习,绝大多数的人都觉得是理所当然,而向老师之外的其他人学习,不见得那么痛快。向知识比自己多、年龄比自己长、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学习,很多人也能接受,而向知识比自己少、年龄比自己小、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很多人难以做到。为什么?唐朝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早就说出了原因,“位卑则足羞”。这些人是抹不开面子,放不下架子,觉得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是丢人。因为“闻道有先后,样业有专攻”,他提出正确的学习态度应该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不论贫富贵贱、年龄长幼,只要有可取之处,都可以向他请教。

这一章,孔子赞扬了孔子文子这个人。孔文子是卫国的大夫,是一个能臣,死后被谥“文”,在古代谥号“文”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他之所以获得此殊荣,孔子认为是因为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聪明却不以聪明而骄,勤奋好学;他地位高却不以地位高而傲,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符合“文”的“勤学好问”之条件,当之无愧。

同时,孔子也在间接批评子贡。子贡很聪明,也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与孔文相似。但是,在学习上,他有两个缺点,这两个缺点在《孔子家语》中有记载。

一个缺点是想停止学习。子贡对孔子说:“赐倦于学,困于道矣”,因而产生了停止学习去干别的事的想法,他想用事君、事亲、养家、交友、耕种其中一项来代替学习,孔子引经据典告诉他,这些事同学习一样难,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子贡问孔子难道没有什么可以代替学习而让自己休息吗?孔子说,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躺进坟墓里。这是告诉子贡,学习是一生的事,活到老,学到老,只有到死了才能停止学习。

另一个缺点是喜欢不如自己的人。有人会说,这不正符合孔子所说的“不耻下问”吗?这是曲解,孔子主张“不耻下问”,是向那些虽然不如自己却有可取之处的人请教,而不是与各方面都不如自己、没有可取之处的人在一起。子贡有点浮夸,有点傲视别人,与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不是向他们学习,而是想听他们的赞誉而沾沾自喜。孔子主张要向比自己贤能的人学习,“无友不如己者”,看到贤者,才会发现自己与贤者的差距,就会反躬自省,“见贤思齐”,有了向上的动力。而与没有可取之处的人在一起,都是损友,不但不能学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反而拉低自己的品位、档次,学习是不进则退。因而孔子预言,他死后子贡会一天天的退步。

正是由于子贡倦于学习,喜欢与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这样不利于学习和进步,孔子借孔文子告诫子贡,不要骄傲自满,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才是学习的正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