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震“四知”美名扬

 丁小悟典 2020-05-18

孔子是谁?全国人民都知道,但要问“关西孔子”是谁,很多人不一定知道。如果说起“天知、神知、你知、我知”的故事主角杨震,很多人一定会知道。“关西孔子”就是杨震,他与孔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开馆授徒,年过五旬入仕。他虽然没有孔子那样大的影响力,但是,他“四知”的美名却流芳后世。

杨震(59年—124年),字伯起,东汉时期弘农郡人(弘农郡治在今河南灵宝市)。从小聪明好学,对各种学问无不深钻细研,学问造诣不断精深,不到20岁便远近闻名。

据史载,杨震始祖伯侨在秦始皇焚书时,把家传的“六籍”藏在湖县董社塬今灵宝市豫灵镇境内)的一个山洞里,并立下规矩非到子孙成为名儒不得擅取杨震的父亲临终时,梦见父亲对他说:“今汝子震已为名儒,启而行之,此其时矣。”父亲丧期一满,杨震就踏上了寻经之路,果然董社塬一处悬崖上找到了一个山洞,打开洞口,看到竹简散落一地,捡起来一瞧,杨震倒吸一口冷气,文字残缺不全,还是用“蝌蚪文字”书写,像天书。杨震决心校书重整家传“六籍”就在藏经洞附近建造了两间土坯草堂。他一边校书一边设塾授徒,长达30年子超过3000人不少成为栋梁之材当时的儒生称他“关西孔子杨伯起”。

杨震生活十分清苦,乡亲们给他送来粮食,他拒绝了。杨震亲自耕作养家糊口,学生们纷纷要也被拒绝了。因为,认为清白的秉性要从一点一滴养成。由于才华横溢,杨震20岁后,就有地方州郡长官征召他入仕,数十年不断,被拒绝了于是,都叫他“三绝”先生。很多人都认为他再不出仕就晚了,而他“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在学问上更加专心致志

杨震50岁那年一天,他正在校书堂教学,突然,鹳雀衔着三条鳝鱼群集讲堂前众人都认为这是天降吉象,向他道贺:“鳝鱼,身体黄底黑纹,正是公卿大夫官服的象征。鳝鱼共有三条,说明你将要贵为三公。先生从此就要升迁了。”恰逢此时,执掌统兵征战大权的军事首领大将军邓骘派人征召杨震到自己的幕府任职,杨震觉得自己理应顺应天命出仕,就到邓府上任。他走后,他的学生把“校书堂”更名为“三鳝书堂”。不久,杨震又被推举为地方官,后来入职朝廷,位居三公

杨震入仕为官清廉,不受私谒”。他从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途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在荆州时提拔的。晚上,王密前去看望杨震,趁室中无他人,从怀中掏出黄金送给杨震报答知遇之恩。杨震见状,生气地责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王密说深夜知道。杨震正色反驳:“天知、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尴尬收起黄金惭愧地离开了。后人因此称“四知先生”弘农杨氏,从此也将杨震奉为开基之祖,并取堂号四知堂。弘农杨氏在天下杨姓族人心中是最受人尊敬许多杨姓家谱都把远祖追溯到弘农华阴杨氏

杨震生活十分简朴,家教甚严。要求粗茶淡饭,外出只准步行,生活简朴他的朋友就劝他为后代置办些产业,杨震却说:让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不正是最丰厚的遗产吗?有一年春天,杨震从蒲州巡视完毕,顺路回故宅杨家村看看,让杨震吃惊的是原来的两间土屋不见了,在原来的宅地上竖起了一座气势非凡的大宅院。杨震生气得拍开了门,问管家怎么回事。管家小心翼翼地说,宅子是大人的几个朋友出资给盖的,说是给他子孙留一份基业。杨震叹道,我杨震一生清白,要这宅院何用?在杨震的坚持下,扒掉了这座宅院。史称他为清白吏”,“清白传家”成为杨氏宗谱上的杨氏家训。 

杨震不畏权贵,敢于直谏,得罪奸臣被陷害归故里。杨震极为愤闷,走到洛阳时,对学生说:死,本是士大夫的本分之事,我蒙圣上之恩官居上司,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杀,厌恶奸邪的女人倾乱朝廷而不能禁止,我还有什么面目活于人世。我死之后,以杂木做棺板,以粗布作寿衣,既不要送我回归祖茔,也不要设祠祭祀”然后饮毒酒身亡。一年后,汉顺帝即位,杨震的门生上书顺帝要求重查杨震冤案朝廷上下称赞杨震正直清廉,顺帝就下诏给杨震平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