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制造业的瓶颈在哪里?

 强哥的书屋 2020-05-18

金立手机“猝死”给我们观察中国制造业提供了一面镜子。

早在2017年底,金立被其供应商踢爆了债务危机,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金立步入破产边缘,创始人刘立荣久滞香港。一年后的现在,金立终于要迎来破产重整的时刻。

关于金立崩盘的原因,可能来自多个方面:包括刘立荣在塞班输了巨额的十几亿元;也有金立多年的亏损经营(当然,不少人也怀疑这是刘立荣在自己转移资产寻找的托词);还有人认为是供应商的断供导致工厂停产。

当一头大象倒下时,压死的往往是蚂蚁。正如一位当事人所言,大供应商已经申请了财产保全,上市公司也可以有企业业务度过难关。最难的是那些中小供应商们,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弱,金立的坏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死。

为了这事,我专门去珠三角走访金立供应商,他们大多有几百万到数千万的债务被延期。当我坐在一位供应商堆放了很多杂物的办公室里,她整个人看起来很憔悴。今年是她的公司成立十周年,她做了很多规划,包括换一个新办公室、给老员工发期权、再买一套房子、送儿子去国外上大学。这是很多中小企业主获得财富积累后最常见的做法。而在这次金立事件后,一切化为泡影。

这也是令很多中小企业主难以接受的地方。他们抱怨金立没有信誉,抱怨法律监管缺失,埋怨刘立荣不顾供应商死活等,这里多少被一些个人情绪所左右。但也不难看出,制造业或者是工厂确实生存不易,不仅利润越来越薄,工人成本增加,还时不时需要应对企业跑路的危机。

抛开这些突发因素不谈,制造业和工厂的日子确实越过越艰难。

一个显著的问题是,被金立拖欠的供应商多是零部件或者周边产品的厂商。这些产品的技术门槛不高,竞争激烈,在金立这样的大客户面前毫无话语权,他们不得不给出超长的账期以及低廉的价格来获得充足的订单。金立的账期是“3+6”,这意味着供应商要拿到金立的貨款最长需要9个月时间。这漫长的时间里,都需要供应商全部垫资生产,金立出现任何的风吹草动,都牵动着他们敏感的神经。

而三星、高通这些手机核心零部件厂商,反而在金立危机上没有多少损失。他们有很高的技术门槛,有很强大的话语权,也都没有或者只有很短的账期。

当人们一昧鼓吹互联网颠覆传统制造业的时候,反而要警惕这种论调背后的破坏性,而保持适当的利润是产业良性循环的必要前提。

除了对金立的债务危机忧心忡忡,这些制造工厂也对以小米为首的新业态焦虑。不久前,董明珠还专门谈到了她与雷军之间的赌局,并单方面宣布了格力的胜利。且不论结果如何,几位工厂老板都认为小米对制造业的破坏远甚于格力。小米追求的是高性价比产品,用雷军的话来说是“价格厚道、感动人心的好产品”。虽然消费者享受到了实惠,但对于供应链而言却不是一个很好的迹象——低售价、低利润意味着对供应链和对生产制造的压榨,也意味着很难有多余资金投入到研发创新。

事实上,小米的营收与格力相差不大,但格力的净利润是小米的十倍之多,这也意味着格力缴纳的税也远远多于小米。所以,当人们一味鼓吹互联网颠覆传统制造业的时候,反而要警惕这种论调背后的破坏性,而保持适当的利润是产业良性循环的必要前提。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相比于父辈,这一代的年轻人已经对去工厂上班毫无兴趣,因为社会地位低、收入也不高。而从工厂的角度看,熟练的工人尤其是掌握技术的工人,依然有不小的缺口。

———周路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