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我听过最好的故事!

 天然好物分享 2020-05-19

  

第一个故事
李鸿章的家事

李鸿章的爷爷在当时算是中产家庭,虽然是农民,但家里有田,李爷爷还会医术,行医治病,因此日子较平常农家好过。

有一年冬天,李爷爷行医回家,听到路边有婴儿哭泣,弃婴是个女婴,正在出天花,那个年代这是要命的病,而且会传染,像现在的新冠病毒一样,让人谈之色变。

但李爷爷心地善良,不仅把弃婴抱回家,而且治好了她的天花,并留下来抚养成人。

这个女孩正是李鸿章的母亲。

女孩知道自己是捡来的,每天都埋头干活,由于没有母亲,也没人给她缠足,十几岁了,长着一双天足,而且出天花落下麻脸,非常丑陋。

这样的女子很难嫁人,左邻右舍都笑话这个长一脸麻子和一双大脚的女孩,李家并没嫌弃,还是把她留在家里。

但女孩并不放在心里,只知道努力干活。

又是一年冬天,女孩干活太累了,倒在灶堂口睡着了,李家的男孩脱下自己的外衣,披在了女孩身上,这一幕让李鸿章的爷爷看到了,李爷爷当下有了想法。

等两个孩子到了适婚年龄,李爷爷就作主让儿子和女孩成亲了。谁也没料到,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李家的命运,让李家从此富贵无比。


都说好女人旺三代

李鸿章的母亲勤劳、善良,确实旺家、旺夫。

李家的改变也从这场婚事之后一一应验。李家的儿子李文安本是天资平平,连年考试,年年不中。

娶了李氏之后,突然一路绿灯,21岁中秀才,33岁中举人,37岁考上了进士,到刑部任职后,仕途一路顺畅。

李鸿章的母亲一口气为李家生了6男2女,她把6个儿子全部培养成才,李家出了2个总督,4个一品大夫。

两个女儿,也都嫁得十分风光。

此后李家门庭荣耀,儿子女婿连连升迁,周围人羡慕不已。

李老太太出生时遭遗弃,前半生在李家任劳任怨操持家务,抚养孩子,非常辛劳,但养出了好儿女,这让她晚年的福气深厚,享尽荣华富贵,屡受皇恩。

75岁生日的时候,光绪皇帝专门颁布褒奖谕旨。

83岁高龄去世时,光绪皇帝给了许多赏赐和荣誉,又下了一道谕旨,让沿途官员妥善照料。装灵柩的大船从汉口顺江而下,一路上所有官员都跪拜送行,以表敬重。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臣。

李鸿章、李瀚章兄弟都去世几年后,清朝为感恩这位老妇人为国家培养了多名栋梁之材,又追封李鸿章的母亲为一品夫人,晋封为一品伯夫人,晋赠一品侯夫人。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李鸿章的爷爷仁心厚德,收养了一个女弃婴,并不嫌弃这孩子出生卑微,长相丑陋,还促成了与儿子的婚事,积累了这么大的福报,从此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


第二个故事
范仲淹的出身

范仲淹是范家命运转折的里程碑,他虽是一个官二代,但父亲在他两岁时就去世了,所以也算是寒门之子。 但子孙后代因他的品德而“转运” 。

他的母亲改嫁后,他就跟着继父改姓为朱,取名朱说。 

在朱家的日子过得也非常清贫,有时连粥都喝不到,但小小年纪的他,非常有节气。 

朱说有一次在捉老鼠挖地洞的”游戏“中,无意中发现满满的一坛坛金银。随便拿点儿,这辈子就是不得功名也生活无忧了。 

然而,他却丝毫不为所动,把金银再次埋在那里,分文不取。多年后此寺衰败,他才告诉方丈这一秘密,用这些金银重修庙宇。

朱说23岁那年,受到朱家几位公子的挤兑,他这才知道自己的身世, 不顾母亲的苦苦哀求,离家开始了独自求学的生活。

“十年内不恢复范姓,我誓不为人!”朱说当时立下了这样的誓言。


朱说后来来到河南应天府求学(应天书院是当时的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

朱说很珍惜在应天府的学习机会。他昼夜苦读,晚上困了,就用凉水洗脸,实在不行了就和衣而睡一小会儿,据说五年之内,从来没有“解衣就枕”过。

后来, 他科举顺利, 当了个小官,把母亲接到了身边,再后来他官位连升,在向范家保证绝不分家产后,得到皇上特许,恢复范姓。

这离他舍家辞母,发愿认祖归宗之刻,不过五年光景。 

宝地不自享
捐办学堂植人才

范公年青时贫穷,后来做了官。他很孝顺,请大师看母亲的墓地,大师说他母亲的坟是'绝地',他家会断绝后嗣,劝他迁移。

他说既然是绝地,也不应让别人去受;如果我该绝后,迁坟有什么用?结果没有迁坟。

另外,苏州有座著名的宝地——南园,当时范仲淹正在做宰相,又是苏州本地人,于是许多人劝他把南园买下来做公馆,以利自己的后代出人才、做大官。

范仲淹说:一家人富贵范围太小,既然是宝地,就让它利益更多人,于是他买下南园办了苏州书院,此地果然培养出不少人才。

印光大师说,范氏家族兴盛将近千年,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最好证明。

他们一家积德行善,哪怕坟是”绝地“,也起不了作用。

这便是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只要心怀善意,哪里都是宝地。

德行传子孙

范公一生随时助人。读书人没钱的,他都尽力去资助他们,甚至到了为了帮助别人,自己只能勉力维持生活的地步。

范公的仁爱之心,对他的下一代影响深远。

范公之子范纯仁,一次运了一船粮食要回自己的家,碰到一位遇到困难的长辈,他就把粮食给卖了,结果钱还是不够。

范公就对范纯仁讲,那你就把船也给卖了嘛。范纯仁说,我已经卖了。这就是父子同心。

范公四子,因为家境贫穷,只有一套完整的衣服,大家轮流穿,叫“易衣而出”。

儿子范纯仁掌管庆州时,有一年闹饥荒,范纯仁请求开仓发米,救济灾民。郡官认为必须先上奏才可以发米。

范纯仁坚持道:“人再不吃饭就要饿死了!你们不必担忧,只管发,有罪我来担。”

于是当天发米赈灾,救活了无数灾民。

父亲的德行,成为了孩子最好的榜样,后来范纯仁果然官拜宰相。

厚德无私,福延子孙

范仲淹晚年把自己的住宅改为天平寺,用来兴崇三宝。并设置义田赡养一族三百户贫寒子弟。

范仲淹出将入相数十年,一生广修福田、行善积德,所得俸禄全部用来布施救济他人,而自己临终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

他的四个儿子都做到公卿的官位,不但贵为官卿、道德也极高,且能传承父亲舍财济世之风骨,个个能继承父志,舍财救济他人。

因此范家的后代子孙在朝为官的绵延不断,就连曾孙辈也极为发达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范公后世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

世人若想后代子孙昌绵久远,当学范公积善造福之方!


林则徐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子孙如果像我一样卓异,那么我就没必要留钱给他,贤能却拥有过多钱财,会消磨他的斗志;

子孙如果是平庸之辈,那么我也没必要留钱给他,愚钝却拥有过多钱财,会增加他的过失。

这两个真实的故事,就是善有善报最好的佐证。

很多大善之人,哪怕今生没有得到丰厚的回报,但子孙后代往往昌盛,绵延数代,这就是祖上的德行所积累来的福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