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3年前的一封信!—— 致202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必读)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5-19

作者:张玲、李木桃

2020届大学毕业生:

      你们好!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近乎“停摆”,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全球危机。2020年中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74万,中国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部也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各地高校纷纷创新方式、拓展渠道、精准服务,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作为一位2020届毕业生,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认真准备,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时光荏苒,这是来自23年前的一个故事,希望能够给2020届正在求职的大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开拓一条就业新路来!

   事情,还要从1997年一个大学生找工作的故事开始!

广告求职,中国第一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门

1997年5月10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毕业生李震东在《哈尔滨日报》上以1/4版的篇幅登出了自己的求职广告:

《关于未来的话题》

我们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广告专业的毕业生,关于未来,有许多许多的期盼……若需广告新人,敬请阅读此文:

李震东:热衷于广告策划、创意、组织、管理,在大学期间曾担任过:1996夏黑龙江省大学生自行车远征队(哈尔滨——北京)总领队、黑龙江省高校歌舞文化协会会长。

我的人生信条:没有失败,只有放弃……

大学生在报纸上刊登求职广告,全国无此先例。一石击水,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中央电视台》、《新晚报》和《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争先报道。全国有七十多家单位分别约见了李震东他们三个人,条件优越、待遇丰厚,李震东终于又一次认识到了,人才市场并不仅仅只是供大于求,而是求者找不到合适的供者,才造成了今天人才过剩的局面,只要你是人才,终会有用武之地。
  

一则求职广告,使李震东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他说“只要创新,你的人生就没有天花板!大学生就业也一样!”       

牛刀小试,求职受挫

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楼照片

2020年6月7日是建校100周年

一转眼,1997年李震东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就要毕业了。

李震东认为自己是个人才。经过大学的“磨练”,他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抱有极大的信心。“我是在大学里面从做租音响、卖锁头,组织20名大学生骑自行车从哈尔滨去北京,办黑龙江省高校歌舞文化协会等等这些小事逐步做起来的,这使我完全具备了用人单位需要的极强的工作能力。”于是满怀信心的李震东开始求职。


    然而求职之途并不像李震东想象的那样顺利,甚至可以说是一度受挫。李震东从1996年末放寒假开始找工作,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便是首届广告学专业知名度的问题。“找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了问题,比如有人问,‘你是哪个学校的’,我说‘哈工大的’,大家都知道。‘学什么专业?’‘广告学。’对方就说,‘你骗人的,哈工大没有这个专业。’工科院校怎么会有文科专业呢?因为我是哈工大首届广告学专业毕业生,社会上并不知道,这让我感到很受挫。”

“另外我觉得自己是个人才吧,人才应该是很多人来抢的,结果毕业的时候还是我去找工作,没有人来找我。”


     春节前他到北京参加在国展举行的年末最后一次人才交流会。“当时给我感受比较深,北京真是聚集了全国的人才,虽说现在大学生多了,那时还相对少,但在我眼里当时国展的人是非常多的。”到北京求职的李震东遇到的第一道门槛就是户口。“那个时候重视户口啊,我在北京时人都说,你这个学校是不错的,很有知名度,我们都了解,但进北京我们单位肯定办不了户口。”这与李震东原先的设想大相径庭,于是深感受挫的他回到了哈尔滨。

回到哈尔滨之后,李震东抱着自己的各种材料,主动上门找工作,一遍又一遍地去参加面试、笔试。最终,在一家国营药厂里,李震东觅到了一份差事。然而,去那家药厂,说广告科工作,但是广告科还没成立,要先做一段时间销售工作,李震东感到所学非所用,他的广告专长发挥不了作用。

4月初,李震东参加学校安排毕业实习,去了一家广告公司,他依然无法消除心中那种怀才不遇的感觉,难道,还要一直奔忙下去吗?就不能让用人单位来找自己吗? “我的心中还是有一个这样的愿望,脑子里一直在想。”办法终于找到了。

异想天开,梦想成真

当年新闻,在百度上依然可以搜到

有一天,在实习单位李震东看到一张报纸——《广告导报》,上面的一则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上海高校传出新鲜事,上海财经大学登广告推销毕业生,欢迎用人单位到学校来选择人才。”“这样一件事情成为一个新闻,当时我看了以后非常兴奋,因为你想啊,学校登广告推销毕业生都是新闻,那么自己登广告去推销自己,岂不是更大的新闻了?”有了这个想法李震东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新闻资料,询问老师和同学,求证之前还有没有这样的报导刊登过。他认为,只有首次刊登才是最有吸引力的,才会被媒体和用人单位关注。结果很多人都说这是第一次听说个人求职登广告,李震东心里于是有了主意。


    起初他想自己一个人登求职广告,他去找报社。“登广告在当地挺贵的,几万块钱,《哈尔滨日报》还相对便宜一点,我到报社一谈是一万五,我当时就说太贵了,我说我是个学生,我想登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求职广告,能不能便宜点。他们也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他们反过来问我,那你有多少钱哪,我说我只有6000块钱,那好吧,那就6000元钱吧,也算是我们支持你一下。”


    从报社出来,李震东有了新的想法。如果自己一个人登广告求职,那是个人行为,如果再找几个同学一起,那就成了一个群体行为,可能更容易引起媒体的关注。再者广告费用是一定的,人多还能省点钱。不过李震东没有想到自己这个富有创意的求职方式同学们并不认同。“当时找了很多人,很多人都不同意,有的说这事没有人做过,不会有效果,有的说找工作还用花钱登广告吗?不登广告工作也能找到,有的说这事也没听说过,也不敢把自己的简历放到报纸上去,登不好的话太丢人了。”班上15名同学,最后李震东说服了王子贤和邓春娜两名同学。“开始他们也不同意,因为家里都帮忙安排工作了,他们都不愁工作。但是我对他们讲,这么做有个好处,你有更多工作可以选择。实在不成咱们就算是一个作品,毕业的作品。最后我还做了一个保证,我说这个钱我先拿,如果这个广告失败了,这钱就我自己付了,成功了你俩愿意掏多少钱就给我多少钱。”

    事情一定下来三人就为这次广告进行创意。既然学广告专业的,就应该与众不同,单纯把三个人的照片放到报纸上,太没有创意太普通了。最后三人模仿世界平面大师的一个创意广告摆了一个造型。“最后他们同意去照照片了,后来的反响确实也证明了广告设计所起的作用。”于是,一则《关于未来的话题》的求职广告就这样出炉了。

中央电视台报道截图

    1997年5月10日,李震东和王子贤、邓春娜同学的求职广告刊出,当天中午李震东的传呼第一次响起,之后一直响了一个月。有分别找他们去应聘或是创业的,也有同时希望他们三个一起去工作的。李震东说,哈尔滨日报的广告登出之后,他并不满足于这样一个广告效应,而希望更多的媒体关注他们这件敢为人先、第一个吃螃蟹者的事迹,为其他大学生求职树立个榜样。“11日没有被报道,我们当时着急了,开始我们都以为这事儿会是个新闻,因为第一个嘛,后来没有媒体关注,我们就去找很多记者,你看我们这是好事啊,但是有的记者不认可。”

转机来了。5月11日下午,《新晚报》有一个叫张非非的记者下午去浴池洗澡,他看到凳子上有一张报纸,有一个很明显的很大的广告,拿起一看,以一个记者的敏感性,连声说:“好!好!好!”,立刻穿上衣服,回办公室打了传呼,进行电话采访,第二天,《新晚报》头版头条报道,大标题为《三名大学生借钱登报推销自我》,附标题为:“不走后门靠实力,不拉关系觅伯乐”,又配上三个人的照片,以新晚报的影响力,这件事一下子火了,后来据说全国50多家晚报都进行了转载。

《新晚报》头版头条报道

5月17日,《中国青年报》又以《求职不求人,择业新方式》进行报道。中央电视台专题部专门来学校采访,再后来《深圳青年》、《新青年》、《青春潮》等杂志纷纷报道,一直到12月份《青年文摘》报道宣告结束。

《青年文摘》1997年第12期转载

李震东在大学住在四楼,电话在一楼,随着报道的深入,传呼响了就往楼下跑,“那段时间不断接工作单位的传呼电话,有北京的、上海的、深圳的。找我创业的,找我去做广告的,开始特别高兴,我的想法实现了。”

有一个深圳的老板开价,为李震东开出了月薪6000元、包吃包住的价格,这在当时是比较高的,这位老板怕李震东不相信企业实力,还许诺他可以坐飞机去公司实地考察,由公司报销路费。

“后来这个事情的发展越发不是我自己的事情了,学校啊家长啊老师啊同学啊都加入进来了,每天催促我,赶紧先找个单位定下来吧。最后我们学校这一届广告专业学生都受益了,大家都知道原来哈工大还有广告专业,其他同学也都找到工作了。”


     这件事一直报道了7个月,影响了那个年代的很多人。《关于未来话题》的“话题”到现在依然有人提起。曲实强在《中国人兵败戛纳一周年祭》附记中写到“在中国人兵败戛纳一周年之际,从北国冰城传来一个令人振奋和鼓舞的消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三名大学生广告推销自己:‘我是一粒种子,要寻找一片沃土;给我一片天空,我会绘出绚丽的彩虹。’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吧:李震东、王子贤、邓春娜,他们是不久的将来就要到来的——中国广告春天的使者。”

对于当下大学生来说,李震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更想说的是,他们更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春天的使者。

对于当下大学生来说,李震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更想说的是,他们更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春天的使者。

故事已讲完,李震东赠言

“大学不决定你的人生,你才决定你的人生。”大学毕业即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希望你们在求职的道路上不断地努力和创新。无论顺途或是逆境,直至远方!你们成长的道路还很长,成才只有靠自己努力!成功只有靠自己拼搏!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愿所有努力都不被辜负,所有执著都有收获;你所经历的都促进成长,你所追梦的都如愿以偿。

疫情已经过去,工作还会远吗?

奔跑吧,后浪!

                                                                                                                                   
李震东

2020年5月10日


注:本文为疫情下2020届874万毕业生就业难而专题制作,是力挺中国大学生就业之重要举措!希望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和全国各高校微信号转发,帮助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开拓思路,提振信心!

转载授权加入下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