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与旧在读写上的联想:

 江富军的书屋 2020-05-19

  常感叹自己老了,用“老朽”来形容自己。“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句老话仔细想想让人心寒,对立就这么严重吗?如果是父子之间,师生之间,这不是咒语吗?还有什么三代福气集中于一代这些神秘的说法,让人心寒的人际认识。

  语言有绑架思想的功能。突破绑架,不断思考,将之记录下来,便是一种写作。于是写作成了语言开发。“让思想冲破牢笼”,或者冲破樊篱,总之要冲破些什么才过瘾。不过所用的还是语言,说到底是语言游戏。西方哲学大量归结于语言学。冲破樊篱,只是到另一个樊篱去吧,悲观论调说。而乐观论调说,我不断地冲破这个樊篱到那个樊篱,再冲破,可能回到旧樊篱,却有新意境,继续出发。这就是我所认定的“阅读,永远的好奇,永恒的探索”这个理论,这是我对阅读的解释也是写作的解释,读写一体。人生本来就是探索到死的,探索就是求新。“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谭嗣同说。

  有人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而读写者可以从中找到新意。有人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得太好了,同样,我们再看一遍《红楼梦》,就会有新的收获。哲人指的是河流会变呢还是自己内心会变?或兼而有之,我指的是旧境会生新意。我们处于外在的物质世界不断变化,而心灵停步,精神滞留,那样,就没有了读写。

  现在怀旧文章越来越多,如果光是因为现在变化太快而怀旧,那还是感官意义上的。成功的怀旧文章往往是再一次探索,出现新的内容。研究生去立个研究怀旧文章的课题(不知道多少人立这个课题,我相信有的),这个课题下,会有更多的人性与新意在闪光。

  读《除夕随笔》,让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一点点积累,如每天背一句诗养老防痴呆症,一点点疑问如书中对花向西南的疑问,一点点感悟如作者刘荒田先生对除旧的理解与日子生活的理解。“日历再准确,还得看你对光阴的处理是否明智。灰頽者切出‘日薄西山’,哀叹‘人命危浅’;奋进者拈出雪下的植被,歌颂无限生机;农民循节气春种秋收,囚犯在牢房的墙壁刻线计算刑期。”自然,可以有各种解读,比如爱国解读,比如反对文革解读,自然有生命感叹的解读。

  于是我做了一点记录,也算给自己的看法找到新的理解。

  解放语言吧,开发求新。

浙江省温岭市新河中学 江富军

推荐:

除夕随笔

刘荒田 中华读书报 》( 20180214   03 版)

  阴历年三十中午,在旧金山的大街走着,遇到一旧识,他苦笑着告诉我,刚才在家大扫除,一人搬动柜子,把手腕扭伤了。我说,这把年纪,移动重物该找人。“只我在家,等不及了。”他说。——明天是大年初一,“爆竹声中一岁除”,今天的主题是“除旧”,为即将开始的“布新”准备平台,有“时限”在。

  和友人道别,继续走路。环顾四周,想,有多少旧要“除”呢?如果在故土,一目可见的“旧”是去年今日贴的春联和挥春。但这里的华人圈不大流行。没看见哪个门口张贴,但可肯定内门(如二楼的),神龛两旁的,贴对联的同胞有的是,在门口不贴,有安全上的考虑。据说小偷爱光顾中国人的家,因有现款、珠宝、古董,过去以窥看门内是否摆满鞋子为鉴别手段,我们难道要以汉字制造更明显的标记?

  此外,哪里不是“外甥打灯笼”?去年今天街上的电线下方,寒风里一对球鞋微微晃动,今天鞋子依然在,旧一些就是了。远处的大海,近处的商店,行人,巴士,餐馆里的食客,萝卜和香蕉的现状,无不一仍旧贯。当然,不是严丝合缝地复制去年,餐馆的菜单标价高了。等巴士的俏女郎掏出来的手机升级为苹果六代。蹒跚而来的老太太腰更驼了。我每天必进去买报纸的杂货店,主人换了。大体而言,承平时期基本上以“照旧”为标记。

  而且,新旧的嬗递近于不着痕迹,教人为“折旧”的缓慢而吃惊。比如,刚刚来美国时所抄写的诗稿,和绘上山水画的细瓷花瓶,色泽和当时无大区别。那些年亲友寄的信,只要不曾被鼠辈拿来练牙,也都大致完好,深的只是折痕。同是日记簿,上中学时留下来的几本水迹洇漫,册页散了,原因是我当知青时怕被抄家,把贵重的书连同日记本,运到山里的同学家,存放在潮湿的猪舍上方好几个月。同是桃花,这时节照例在街旁灿然开放,和过去每一年并无二致。而昔年的多情书生崔护,去年在花下敲一人家的门讨水喝,美丽女郎开门,笑盈盈地送上一碗。教他害了一年单相思,今年再去拜访,却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何等教人失望的“新”!

  既然如此,多数的“旧”就不必像我的朋友那般,宁可扭伤手腕也要在“万象更新”之前“除”之了。这么一来,本来已是白开水般的人生,岂不更乏新鲜感?其实,红尘中的“新旧之辨”,并不同于每年此际必不可少的“新桃换旧符”,后者是人为的,日历再准确,还得看你对光阴的处理是否明智。灰頽者切出“日薄西山”,哀叹“人命危浅”;奋进者拈出雪下的植被,歌颂无限生机;农民循节气春种秋收,囚犯在牢房的墙壁刻线计算刑期。

  睿智者说得好:与其按历法计算岁月的推移,不如改按“事件”。知识的更新,思想的上升,感悟的透彻,这些使得生命品质提高的“事件”,比起日复一日地撕下的日历来,更有意义。这样的“事件”,并不轰轰烈烈,要的只是反省,阅读,交谈,静观。

  今日,旧金山滨海地带阳光鲜艳,蓝天如洗。绿化带中行,漫无边际的草地,一种黄色小花约齐了,开成油菜花田的浩大气象,我在花间流连,无法解释一个现象:至少数十万形状像虞美人和像打破碗花花的花,为何都开向西南方,无一低头,转向?我打电话向从大学生物学毕业的老友求教,他说不知道。看,弄懂一种花,不就是“桃符万象更新”中的一种吗?尽管是低层次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