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和7次下西洋都干了啥?谈谈明朝的海权思想

 大地592 2020-05-19

引言:我们都知道早在哥伦布去印度洋和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之前,中国明朝时期,郑和就率领舰队7次下西洋,比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船队规模更宏大,但和西方殖民侵略美洲和非洲大陆不同,郑和下西洋只是为了宣扬国威,为了和平而去,为什么中国古代统治者和西方出海有如此大的区别?今天就来聊一聊郑和7次下西洋,都干了啥?这背后反映出明朝怎样的海权思想?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中国以儒家孔孟之道立国,追求大一统思想,明朝也不例外,也以实现大一统为目标。明朝海权思想的核心是大一统思想,而能突出代表明朝海权思想的事例就是从永乐三年开始的郑和七下西洋。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明朝海权思想也不可避免的带有局限性。

一、明朝时期海权思想的实质

说起海权,这个词是美国人发明的,“海权”一词出自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马汉的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而此时马汉的“海权论”大行其道,风靡全球,列强纷纷加强海军建设,极力扩张海权。要理解明朝海权思想的内涵,首先必须明晰15世纪中国历史的环境和背景。公元十五世纪,人类的活动舞台更多地从大陆移向海洋,在西方掀起了一股航海热,在中国以郑和为代表的海权思想也在西方转型社会和中国历史交叉口上开始形成,它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段的必然。明初,国家统一,经济富庶,军事实力雄厚,这使明朝向海外发展成为可能。

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举措客观上适应了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这不仅是对海洋的一种探索,也是渴望将强大的国力展示和运用于海外的表现。

儒家思想极力推崇“大一统”,“大一统”是中国历代皇帝治国理念,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孜孜追求的目标。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历朝历代都竭力创建或维系大一统国家,郑和下西洋行动的背后也包含着这层战略意图。郑和下西洋与明皇朝封建的'大一统'思想一致,所有行动本质上都是在实践明廷的对外战略。

明成祖对海外诸国,通过大力开展和平外交活动,以德服人,以理感召。

郑和下西洋自始自终实践着朱棣“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在航海途中,极力维护和建立朝贡关系,通过强大的军事实力,肃清海盗,安邦抚民,这种海权思想的奉行,无非是服务于“大一统”这个终极目标。

打开米尔军事,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

郑和作为杰出的航海家,在长达28年的航海生涯中,深知海洋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维护海权,有利于实践大一统理念;海权失去,大一统的实现必然只是空想。

二、海权思想的外在表现

在郑和28年航海活动中,围绕其海权思想核心所形成的一系列行为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

1、政治上在于确立并维护朝贡关系

明朝初年,四海统一,国力强盛,这让永乐帝具备了积极致力于建立以大明王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的条件。这正是明朝海权思想在对外关系方面的突出体现。

打开米尔军事,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明成祖在即位之初,就放宽了对朝贡者的限制,明成祖在此欲实现帝王居中,万国来朝的目的表现的十分明显。太祖派遣郑和率领浩浩荡荡的船队下西洋,目的之一就是“以怀远人”,建构起以大明帝国为中心的盛大朝贡体系。郑和下西洋期间建立了更多的朝贡关系,体现了明朝海权思想的内核——“大一统”思想,而这里的大一统已超越了传统的九州范围。是时海权思想的内涵及行为是相辅相成的,即一方面建立“大一统”的国家,但又绝不靠武力征服他国,另一方面运用强大的威望与更多的国家建立朝贡关系并和平相处,维护和增进自己的海权。

2、军事上为了肃清海盗、平定骚乱

明初南洋海盗猖獗,倭寇侵扰,肃清海盗,平定骚乱,这是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之一,也是明朝海权思想在军事上的突出体现。“海权”一词在这里虽与军事实力相关,但与西方国家奉为圭臬的“海权”首要不是维护自身合法的海洋权益,而是利用军事实力主动进攻,进行武力征服,从而掠夺资源,建立殖民地,甚至称霸世界有着本质的区别。

打开米尔军事,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

明初南洋域内海盗经常“私自下番,交通外国”,劫掠往来贡使,严重影响了明朝对外发展友好关系。郑和在出使中以肃清海盗、平定骚乱,确保朝贡贸易的顺利进行,发展和平外交关系为已任,在下西洋途中为确保航道安全以以下三次战斗为代表。第一次在永乐五年(1407)郑和航行至旧港(今印度尼西亚),

第三次是在永乐十三年(1415年),即第四次下西洋返航时,苏门答腊岛苏幹剌见郑和到其国未对自己进行颁赏,勃然大怒,遂起兵袭击郑和船队。

打开米尔军事,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

郑和将苏幹剌等俘获大大有利于苏门答剌的和平稳定,苏门答剌使者不断入贡中国。郑和英勇作战,参与的这些军事纷争纯系自卫反击,给当地人民铲除匪患,带来了福祉。郑和在海外恩威并施,运用海权、维护海权,构建了和谐的对外关系。郑和以自己的外交、军事才智,保持了海上航道的畅通,受到各国称赞,便利了中外友好交往,出现了“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的局面。

打开米尔军事,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

三、其海权思想评价

明统治者提倡大一统,派郑和七下西洋是想通过和平的外交行为达到这个目标。访洋各国途中,郑和积极传播华夏文明,结好与国。但明朝的海权思想自始至终都体现了和平相处的外交理念,而非吞并和傲视小邦的大民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这也是和马汉海权思想的根本区别所在。

明朝的海权思想仍有现实意义,尤其是通过和平实践背后所体现的大一统思想,仍值得去弘扬。历史上大一统思想对于维护完整的主权以及多民族的团结与融合,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打开米尔军事,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

由于时代的局限,明朝海权思想又不可避免的带有局限性。郑和下西洋时进行的朝贡贸易,本身是一种政治行为而非严格意义上的经济行为,因为这种贸易的前提是违反经济原理的不等价交换。维护海洋权益,有效使用海权统辖海域,仅以维护朝贡关系是无法长久维持的。在政治上郑和时代的军事实力固然强大,但想通过单一的军事力量去维护自身的海权优势是不可能实现的,正如马汉所说:“这种海上军事力量貌似强大,而实际上像一种没有根的浮草一样,很快会干枯”。

打开米尔军事,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

四、总结

明代的海权思想至今闪耀着光芒,尤其是以郑和下西洋代表的“大一统”思想以及自始自终实践“辑睦邻国,无相侵越”的理念现在仍值得宣扬。但中国必须首先抛弃明朝重陆轻海的观念,以合理的步伐进行海军建设、经略海洋。更重要的是,必须着力提升开发海洋资源的科技水平,在政治、军事、经济各个层面协调发展,确保对海权的可持续拥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