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师在此,学术兴焉 — 莫伊谢延科

 幸福纷来沓至 2020-05-19

莫伊谢延科《胜利》200x150cm 1970一1972  油画 

二十世纪以降,现代主义风靡欧洲,油画在写实一路上逐渐被变形乃至肢解,一切缘于哲学的发展、緣于战争的伤痛、缘于工业文明所影响到的人生观念。新的艺术语言,因不同的国度与国情产生迥异的面貌,又因其话语权的掌控产生不同的影响与位置。

莫伊谢延科,战后苏联画坛上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手法结合的完美高超的明星,以其系列对战争回顾与反思的油画作品,屹立于苏联艺术界。他的艺术影响,曾深刻地铭记在几代中国油画家的心中,凡到俄罗斯考察油画艺术的人,无不诚心悦意地去找寻他的作品以拜观为荣。2015年夏,我随全山石先生赴俄考察,十分渴望能够见到莫伊谢延科的这件成名大作《红军来了》,几经努力未果,心中怅然。但,不要紧!全先生是一个从不气馁的人,这次,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将包括这件《红军来了》的七十件莫伊谢延科大作请到中国来。

                                                                                                          ——  李前 2017年8月28日

 莫伊谢延科《胜利》200x150cm 1970一1972  油画

血泪与牺牲凝聚的瞬间……为了争取民族解放、以自己的牺牲换来的胜利一一时间被凝聚在这一刻。莫伊谢延科,以体验者、经历者和艺术家的敏锐,抓住了时代重大问题的脉搏一一悲壮、惨烈和胜利的主题。

看画家的创作年代,历经数年,然而观其原作,似以一气呵成。其间的苦心,谅必同行间所能理解与体会一一画家的思维,可能是想聚集一个问题的焦点而不得……但是,他解决了一一激越的主题一一“胜利!'   人体动作的内容与形态的美同时烘托了作品的感染力,让观者通过这一时刻人物形体的体现,得以情感的升华。

对战争的描述,于油画艺术上在世界范围内还有此惊心动魂的么?

——  李前 2017年11月2日

莫伊谢延科《母亲们、姐妹们》油画

莫伊谢延科的现实主义……

1984年,我在《美术研究》杂志上初识莫伊谢延科,好像是冯真先生写的文章——有几帧小的铅笔稿子,布满了符号,另外有少量油画,黑黑白白——看上去好像是抽象画。

少顷,全国各地,当即出现不同版本的“莫伊谢延科”——这意味着时髦、意味着变形、意味着现代化!于是,牵强的色块组合、没有道理的黑白,一时成为风气。然而,表面的模仿终究不会有生命力,不久,这些画中的“莫伊谢延科”就基本上烟消云散了。

莫伊谢延科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他只是将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造型元素在写实艺术中作了有限度的借鉴与综合,黑手、黑脚与黑脸,那是太阳晒的,靴子上衣服上的亮斑,那是泥土干燥后的遗痕,这和国内所理解他“借鉴”中国的“汉画像”,风马牛不相及。

所以,莫伊谢延科的油画,根植于生活,根植于真实,因此,他的艺术的本质是现实主义,只不过他的语言,带有了现代主义的成份,这也是他的贡献与艺术魅力之所在。

妄言之处,就教于方家

 ——  李前 2017年11月14日

莫伊谢延科的密电码《土地、同志们》创作草图

莫先生的密电码……

晚年,莫先生得道了,纵横挥洒,所向披靡。

但这一切的所获,谈何容易!抽象与具象、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矛盾与关系,对艺术家来说似乎永远都是一个难题。小者如痛苦的追索,大者如莫先生这样的智慧,都不是容易的事情。这些东西,恐怕只有看原作才能体会得到……

 ——  李前 2017年11月19日

莫伊谢延科先生来上海……

莫先生披着在杭州的余辉来到上海,我猜想他的光华一定会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闪烁出同样的神采,我期望莫先生的艺术同样能满足此地同行对他的渴望与期待,毕竟这样一个高规格的油画专展,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展出,都是十分难得而珍贵的。

如同2015年的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画展览在沪的展出,一片昏黄的光线,使人们难以识得作为原作的真容,这倒也增加了作品的几份神秘……但毕竟有杭州展厅条件的对比,让人们知道应该在什么光线条件下观赏油画,才是一种享受和领悟。

那一年春天,我有机会在杭州的天光展厅里以极近的距离,临摹普拉斯托夫的油画《太阳下》,原作光华毕现,色彩效果极佳,俄方专家称其展出效果胜于莫斯科的“”特馆”——我以一个月的时间认真描摹那画上的每一片叶子,直到眼睛发晕,但那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我怀念那个难忘的日子,怀念那样一种看画的光线条件。好的作品,应该还以真容,一如我对普拉多耿耿于怀——委拉斯凯兹的大作,照样被笼罩在昏黄的灯光下……

 ——  李前 2018年1月26日

有师在此,学术兴焉……

风格化,总是难以避免的,自然或不自然地,多数人会在里面绕来绕去一辈子。故而,上帝总是把荣耀送给在风格转折时期的少数重要人物。

俄罗斯人重水平、重权威,据说莫伊谢延科先生活着的时候,梅尔尼科夫大师话都不敢轻易书一句……

而学术需要研究、需要延续,从莫伊谢延科执教时期的学生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体悟与水准。

斯人已去经年,也带走了一个时代!

 ——  李前 2018年2月13日

莫伊谢延科的风景画在他的作品中是小类,而且风格多样,五六十年代还是比较传统的样式,俄罗斯的小木屋、干草垛,而且主要为主题创作做背景部分的素材积累,但那种痛快的笔触已经与其他列宁格勒画家拉开了距离;七十年代初到西班牙、法国、意大利西欧国家访问考察时期又出现了一种塞尚风格的风景画,这一类型在列宾美院收藏的比较多,与此同时在写实类型的风景画中,开始特别强调线的运用。

1978年莫伊谢延科创作了几幅与此类似的风景画,一种弱化焦点透视关系,平面化倾向的简约风格出现了,线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运用,这幅画是其中最平面化和做减法力度最大的,其实在梅尔尼科夫同期作品中也可以看到类似风格构图的作品。莫伊谢延科和梅尔尼科夫这种风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孙韬就介绍过他俩在与一位旅俄中国画家姜石仑的交往中研究借鉴了中国水墨画的一些方法,这大概就是形成这种风格的主要原因,不过在莫伊谢延科八十年代以后的风景作品中就未再见类似的尝试。

 ——  季凯2020年4月29日

这是一幅2017年在莫斯科俄罗斯现实主义艺术研究院(美术馆)拍到的莫伊谢延科作品《画家扎洛德廖夫肖像》(1967年),莫伊谢延科的人物画风格在这个时候已经基本成型,当然在七十年代以后受西班牙画家格列柯和东正教圣像画的影响又有些变化,但是有延续性。这张画可能是近十年市场上唯一交易的来源可靠的莫伊谢延科大幅人物作品,可现在又看不到了,因为这家美术馆的银行家老板破产了,馆里的画都被法院查封了!

——  季凯2020年4月29日

据阿尼库申女儿讲,他父亲在知道莫伊谢延科去世后的次日就派人将莫工作室(莫的工作室不在列宾美院校内)全部画作统统转移到学校,结果第二天晚上就有盗贼光顾了莫的工作室,但一无所获,因为莫没有子女,夫人先于他去世,所以多亏阿尼库申的及时应对才保住了这批作品,现在都收藏在圣彼得堡俄罗斯美术院科研博物馆中,而阿尼库申本人却一件都没有截流,因为外界不相信,导致阿尼库申去世后给他女儿造成很多困扰。这就是莫的作品在市面鲜有流通的原因。

——  季凯2020年4月29日

 莫伊谢延科的艺术,带着主题性的精神力量,幻化出艺术家艺术创作多样的激情,在真实与联想之间,凝练出现实主义的历史叙事体格,构成了一系列样式呈现的可能性。

莫伊谢延科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始终体察时代的痛苦与欢乐,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时代,对待自己和同时代人,这也就是表现了画家自己”。因此他的创作与时代同行。


莫伊谢延科的静物绘画同样也受到19世纪中期欧洲艺术的影响,能看到明显的塞尚绘画的影子,他追求对物体体积感的表现,重视色彩视觉的真实性,其“客观地”观察自然色彩的独特性大大区别于“理智地”或“主观地”观察自然色彩。

莫伊谢延科用自己超脱的艺术力量创造出具有差异的不同时期绘画,绘画中呈现了可见的诗,可感悟的人生哲理。这位艺术家说:“记忆,联想,甚至气味都能推动我创作这些图像。”

莫伊谢延科

Moiseenko,1916年生于白俄罗斯。1936年,考入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他是苏联油画家、苏联美术研究院院士。1941年,参加了列宁格勒保卫战;战争让他经历了退却的痛苦,看到了人民的悲欢离合,饱尝了集中营的恐怖,也享受到最后胜利的喜悦。战争时他第三轻骑兵团的生活给他的创作孕育了情感,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创作以军事题材为主,尤其是国内战争的题材。作品激奋热情,像是一支支富有表现力的歌曲。

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始终体察时代的痛苦与欢乐,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时代,对待自己和同时代人,这也就是表现了画家自己。”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