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的“接班人养成计划”

 白衣钱子 2020-05-19

提起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很多人都会扼腕叹息,如果他没有英年早逝,也就不会有“靖难之役”那样的惨剧,大明朝可能会有另外一番精彩的历史

也正是因为他去世的早,加上朱棣登基后刻意地抹去了很多他在当朝实录中的痕迹,关于朱标的史料并不多。对朱标的关注度,也远远比不上朱元璋、朱允炆和朱棣

朱元璋的“接班人养成计划”

朱元璋、朱标、朱棣和朱允炆

但是作为大明朝的第一任储君、朱元璋的接班人,他的成长模式,奠定了整个大明的储君培养制度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朱元璋是如何培养接班人的

朱元璋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储君

首先,我们要看一看朱元璋对接班人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期望和要求

作为一名开国君主,朱元璋考虑的是万世基业,他的储君必须有利于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因此,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朱元璋所期望的储君,就是和他自己性格、品性、做事风格以及治国方针完全一致的人。

朱元璋的“接班人养成计划”

孟子的仁政思想

恰恰相反,朱元璋需要的是一位仁德之君。甚至他所做的一些让人费解的残暴行径,很可能是为了给继承人做好铺垫

这些猜想,我们可以从朱元璋开国后的施政措施上得到印证

  • 军事上,恢复长城防线,建立卫所-军屯-军户三位一体的永固防御机制。

朱元璋的“接班人养成计划”

卫所、军户、军屯的“三位一体”

洪武五年,徐达、李文忠、冯胜再度北征,朱元璋希望他们这次能够彻底扫清漠北、铲除扩廓帖木儿等北元余孽。大军分西、中、东三路,结果仅冯胜的西路军获胜,徐达和李文忠都落得惨败

这一仗虽然没有达成朱元璋的预期,却彻底点醒了他——穷寇莫追!北元的残余势力虽有威胁,但难以再度形成强大势力南下,只能在荒凉的漠北兜兜转转;而明军如果穷追不舍,扫荡大漠,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不符合新政权与民休养的国策

因此朱元璋果断地决定采取“以静制动”的战略,重新恢复长城防线,把北元余孽彻底挡在长城外。结合明朝的军制,朱元璋在长城沿线广布卫所,修葺城池。以世袭军制的“军户制”向卫所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以屯田生产的“军屯制”来保障卫所的后勤补给,再通过“开中”过于贫瘠的地区加强补给

朱元璋的“接班人养成计划”

明朝的边关驻屯

大明朝以最低的成本,在边境驻屯大量的精兵,“三分守卫、七分屯田”。蒙古人冲击边关时,被攻击的明军据守城池,长城战线上的机动兵力以短促突击的形式驰援驱赶而不追击

长此以往,蒙古在不断消耗,而明朝的边境却得到了开发和加固,慢慢地就让蒙古产生了懈怠和分裂

朱元璋的战略无疑是成功的,这也体现了他马放南山、休养生息的意愿。他还列出了“十五不征之国”,为的就是给大明朝构建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

元末的乱局让朱元璋意识到,武力不可持久。凭借武力得到的天下,需要以“文治”和“仁政”来安定,否则迟早会陷入人人皆兵的“军事化社会”——所有问题都要以武力来解决,到处都是纷争和战乱。

朱元璋的“接班人养成计划”

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帝王

  • 政治上,裁撤中书省、分解大都督府,推行“以文制武”,以严刑峻法整肃官员队伍。

对外收起爪牙的同时,朱元璋把矛头转向内部,进一步地加强皇权

朱元璋最不放心的,就是那帮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历来开国功臣都是统治者的心病,他们往往盘根错节、难以撼动,即使没有造反祸乱的野心,他们形成的利益群体也会对皇家造成影响

这种功勋元老往往和文官群体、皇族子弟纠缠在一起,形成尾大不掉的党羽之势,严重阻碍统治者对权力的直接掌控,甚至造成皇子间的权利斗争。而军事上的全面防御,也削弱了那些武将的作用,到了“飞鸟尽,良弓藏”的时候了

朱元璋的“接班人养成计划”

胡惟庸案与李善长案

为了清除皇权的威胁,朱元璋先后通过“胡惟庸案”、“李善长案”,清除了一大批开国的文武功勋

伴随着狠辣的杀伐,朱元璋借势重整官僚体系,取消最高辅政机构——中书省,由他本人直接领导六部九卿;同时把最高军事参谋机构——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并将调兵遣将的权利移交到了兵部。他还趁势通过科举引入一大批年轻俊才,为国家补充新鲜血液,大大提升文官的地位,实现“以文制武”,为自己继承人的文治打下基础。

即便如此,朱元璋还是很不放心自己的文官团队,他不断推行严刑峻法,亲自撰写了《大诰》、《大诰武臣》、《皇明祖训》等等诫勉性的书籍,更是发起了“空印案”、“郭桓案”这样的“反贪腐大地震”

朱元璋的“接班人养成计划”

空印案与郭桓案

朱元璋简单粗暴的苛政,招来了朝臣、文人们的不满和劝谏

“韩国公李善长得罪死,缙代郎中王国用草疏白其冤……缙父开至,帝谓曰:‘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明史·解缙传》

解缙就曾以工部郎中王国用的名义上疏,为李善长辩冤,批评朱元璋的苛政。朱元璋知道是解缙所为,却并未施加责罚。一方面是朱元璋十分器重解缙,另一方面也说明朱元璋并不是不清楚这样做的坏处。只是这些政策符合大明江山的长远利益,他决心要把“黑脸”扮到底

朱元璋的“接班人养成计划”

朱元璋甘心以暴君的形象为继承人铺平道路

他清楚自己不适合仁政,但是从长远来看,大明朝需要仁德的君主来安抚各个阶层。因此他决定在自己执政期内,替接班人把沾血和得罪人的脏事做的的干干净净。以狠辣的手段快速、强力地整饬元末以来的混乱和浮动,尽管会造成很多不满、甚至殃及无辜,但是一旦做就需要做的彻底

把一切机会留给后来人,由继承人去抚平他在位时简单粗暴所造成的创伤,借势塑造仁德之君的形象。因此继承人必须真正怀有一颗仁德之心,具备强大的文治才能,能够为社稷百姓兢兢业业地处理政务,与民休养,巩固大明朝的基业。

朱元璋的储君选定

朱元璋的“接班人养成计划”

大明朝的前三位储君:朱标、朱高炽、朱瞻基

既然清楚了朱元璋对储君的定位,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储君人选

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及“开国之君”的特殊性,他是大明王朝的开创者,登基时就需要考虑建立完备的储君制度,它将关系到整个明朝的皇位继承问题

“惟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孝陵诏敕·封建诸王诏》

所以朱元璋在登基时就明确,储君的设立遵循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

朱元璋的“接班人养成计划”

朱标的生母——“大脚马皇后”

当时朱元璋有七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都是马皇后所生的嫡子,其他四个都是庶出。而老大朱标当时已经十四岁了,颇受朱元璋喜爱。

朱标出身的时候,朱元璋正处于他宏图霸业的关键拐点——攻打集庆。一旦拿下集庆,朱元璋就有了征服全中国的中心和起点。此时有子嗣诞生,自然是欣喜若狂,只觉得是上天赐福,攻打集庆成功在望。据说激动的朱元璋立即找了块石头,刻上“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可见他对朱标这个新生儿的喜爱。

于情于理,朱标都是朱元璋接班人的最佳人选。

朱元璋采取了哪些培养措施

朱元璋的“接班人养成计划”

传说朱元璋用带刺木棍,告诉朱标自己杀李善长等人的目的

为了把朱标培养成自己希望的继承人,朱元璋采取了很多措施,从品行、操守、学识、权谋、用人等各方面进行教育。

  • 其一,以饱学鸿儒为老师,教导仁义和学识

“指道旁荆楚曰:‘古用此为扑刑,以其能去风,虽伤不杀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儿念之。’”——《明史·兴宗孝康皇帝》

朱元璋十分注重太子朱标的品行,特地让他简装出行,在南京附近的乡野间四处游历,体察民情、寻访父老,感受朱元璋创业的艰辛。某一次郊坛祭祀后,朱元璋还亲自带着朱标到农家体验农民的生活。朱元璋还以路边的荆楚灌木为例子,向朱标解说了古人的仁厚——用草木鞭子惩罚罪人,既惩戒又不致死。

朱元璋的“接班人养成计划”

宋濂少时非常勤奋好学,终成一代文人领袖

不仅言传身教,朱元璋还四处寻访大儒名士来教导,既招揽了人才、也教育了储君,宋濂就是其中最富才学的一位。当时朱元璋还在和张士诚等人厮杀血拼,依然不忘朱标的教育,设立了“儒学提举司”,聘请宋濂为提举,专门教授朱标经学。

宋濂后来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还主导了《元史》的编纂。宋濂不仅在儒学和政治上都有很高造诣,品行也十分高洁,给朱标当老师自然最合适。

朱元璋的“接班人养成计划”

朱元璋和开国元勋们

  • 其二,以元老新贤来辅佐,避免争权夺利

按照以往各个朝代的惯例,确立太子后,需要专门设立一套东宫官职体系

但是历朝历代也出现了很多反面案例,“玄武门之变”这样的夺嫡逼宫就不用说了,汉武帝时期的“江充事件”才真正让朱元璋害怕。

朱元璋的“接班人养成计划”

江充造成了汉武帝年间的“巫蛊之祸”

这位江充,是西汉时期赵国太子刘丹的大舅子,因为举报刘丹贪污、淫乱,受到汉武帝的提拔和重视。但是这位江充一辈子都跟“太子”杠上了,提拔到京城之后,又和当朝太子刘据产生了矛盾。

当时汉武帝已经老迈,身体不适,有谣言说他受到巫蛊的诅咒,因此派江充四处探查巫蛊案。江充想到自己和太子不和,汉武帝又朝不保夕,一旦太子登基自己恐怕难以善终。于是江充想出了一个疯狂的点子,打算在太子东宫埋下巫蛊人偶,陷害刘据。刘据发现了江充的举动,担心被汉武帝误会自己真急于登基、用巫蛊诅咒皇帝,就发兵准备杀掉江充

江充正好借机派人去报告汉武帝,说太子已经起兵谋反。一场精心策划的“误会”就酿成了,皇帝和太子的亲兵在长安混战了五天,死伤数万人,太子本人也兵败自尽。甚至连皇后卫子夫也被牵连自尽,史称“巫蛊之祸”

朱元璋的“接班人养成计划”

夺嫡、逼宫,储君往往给当朝国君带来各种麻烦

“江充事件”虽然只是个案,却说明了东宫专设官署的弊病——在储君身边聚集独立于朝廷的文臣武将,极容易造成皇帝和太子的对立

朱元璋对朱标当然很有信心,知道他不会急于篡位登基。但是朱元璋既然要把朱标打造成和自己不同的人,就早早预见到朱标在政见上会和自己产生不和。而自己的做法又会影响很多人的利益,一旦这些人对年轻的太子施加影响,甚至试图撺掇太子政变,就是大麻烦。

朱元璋的“接班人养成计划”

太子少师、少傅、少保

因此朱元璋却并不打算建立“太子党”,而是让功勋元老兼任太子的行政顾问,再补充一些新选拔的年轻人才,作为太子的势力,将来也会成为太子登基后的巨大助力。

这样就形成了李善长为太子少师、徐达为太子少傅、常遇春为太子少保的顾问团队,他们既是“太子党”,也是“皇帝党”,自然不会撺掇太子搞事情。而且有这些“老狐狸”坐镇,那些有野心的新人也会服服帖帖的,安心辅佐太子成长。

  • 其三,以实际国政来操练,锻炼统治才能

朱元璋的“接班人养成计划”

朱元璋本人是个勤政的“工作狂”

尽管朱元璋不希望太子过早形成独立的政治势力,但并不是把太子隔绝在朝政之外。他只是想让太子安安心心做好一个“皇帝练习生”,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学,而不是被一群知识分子牵着鼻子走。

洪武五年,朱标十七岁那一年,朱元璋就宣布以后所有的奏章都要“抄送”太子。随后伴随着太子的不断成长,朱元璋开始允许朱标单独处理政事,只是自己会经常检查太子的“作业”。

通过这种在朱元璋掌控下的实习机制,朱元璋让朱标充分锻炼了执政才能,熟悉了治国理政的各项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储君也凭借自己的才学和品行,赢得了群臣的好感和支持,将来他登基时就可以实现朝政的无缝衔接

结语

朱元璋的“接班人养成计划”

永乐大帝最终成为朱元璋的实际继承人

朱元璋甘心背负一堆骂名,为继承人朱标扫清了各种障碍。朱标登基后面对的将是一张干净的空白画卷,仍由其发挥自己的文治之道。没有武将的威胁,没有调不动的元老,朱标可以通过科举吸收新的力量,开创更美好的局面。

只是朱标最后一次历练回京后,就一病不起,过早的去世。这让朱元璋为储君所做的一切精心策划,全部落空,不仅有丧子之痛,更有几十年心血付诸东流的失落和茫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