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顿饭局,百态人生,靖难之役末期的好人、常人与小人

 夜读史书 2020-05-19

1402年7月12日夜,明朝京师应天府(今南京)的翰林院编修吴溥家中开了一个饭局,出席饭局除了吴溥本人外,还有三个当时非常有名的大才子:解缙、胡广、王艮。

解缙从小就是远近闻名的神童,二十岁不到就高中进士,被赐予庶吉士之职,是当时明王朝最有前途的年轻干部之一;胡广是建文二年(1400年)的状元,时任翰林院修撰;王艮和胡广为同年进士,位列榜眼。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原本王艮的文章在建文二年殿试中排名第一,可是当建文帝在面试这几人的时候觉得王艮长得有点丑,不如胡广仪表堂堂,于是就将王艮的名次和胡广做了调换,王艮因此屈居第二。

按理说,几位翰林才子聚餐应该是把酒言欢,彼此聊人生,侃理想,可是吴溥家的这顿饭局场面却有点凄惨。只见四人愁眉紧锁,酒是喝了不少,菜却没夹几下,这是遇到了什么难事了吗?

原来,此时的应天府正面临明朝开国以来最大的一场危机。就在应天城外,燕王朱棣的军队已经将整座城市围了个水泄不通,眼看京城失陷,江山易主已成了近在眼前的事情。因此这几位建文帝朝廷中的翰林老爷一想到自己所面临的处境,自然是悲从中来。

解缙首先打破了饭局上的沉默气氛,他端起酒杯慷慨激昂地表示自己身为建文帝的臣子,一定誓死保卫君父,绝不与燕贼妥协。要说解缙还真是一位不世出的大才子,他的一番陈说大义立即就将饭局上的气氛给带动起来了,胡广也马上表示自己生为建文朝的臣,死为建文朝的鬼。作东的吴溥看到几位客人都如此置生死于度外,当即也表示自己的想法跟他们一样。在四人中,只有王艮一言不发,光坐着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看样子相当窝囊。

酒席散去后,众人各自打道回府。解缙回家后趁着酒劲开始奋笔疾书,他在写什么?答案是给城外的燕王、未来的大明天子朱棣写效忠信。解缙很清楚建文帝已彻底完蛋了,作为一个聪明人,他才不会站在一艘注定要沉没的船上等死。至于前面在饭局上的慷慨激昂,那纯粹是酒后吹牛,他才不会拿这事当真。

另一位表示死也要做建文朝鬼的胡广在回家后比解缙厚道点,没有忙着向新主子表忠心,而是吩咐家人把自家的猪看好,别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将猪给搞丢了。连自家的猪都放不下的人,可能会为即将失势的君父殉节吗?显然不会。“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在解缙、胡广身上体现得真是淋漓尽致。

至于作东的吴溥本来就没打算殉节,之前在饭局上看解缙、胡广二人说得如此激昂,自己要是不表示一下就显得太没种,所以才随声附和。等客人走后,他就没把这事放心上了。反正整个“靖难之役”都是他们老朱家内斗,谁打赢了他就给谁打工,没什么区别。

那么,当时的这些读书人都是孬种吗?答案还真不是。让人最意想不到的是,一直在饭局上哭哭啼啼的王艮回家后却对妻子说:“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吾不可复生矣。”说完后不久,王艮就喝下一杯毒酒,为建文帝殉节了。

一顿原本平淡无奇的饭局,却照射出了百态人生。解缙、胡广拍着胸脯说要找朱棣拼命,结果回头就打算在新朝廷中占据一席之地,两人的这种行径可谓是真小人;吴溥虽然随声附和,但本意是谁胜出就跟谁混,这是当时大部分朝臣的想法,因此他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介常人;王艮哭哭啼啼,看上去好像很怂,但他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才叫铁骨冰心。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上述四人中,王艮是最有理由憎恨建文帝的,可却偏偏是他为建文帝留下了最后的忠贞。因此,王艮是当之无愧的君子,堂堂正正的好人。

参考文献:《明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