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茯苓丸临床应用汇总

 德中TCM教育 2020-05-19

桂枝茯苓丸临床上应用于妇科病证的较多,其实术后也有很多运用机会, 加加减应用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野菊花、败酱草加强清热解毒的功效;加丹参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力。全方共奏温经化瘀、活血解毒之效。临床上可用于急慢性炎症及表现为无热证或热证不明显者,效果较好,对热证较重者不适用。服药期间嘱患者忌辛辣、生冷之品。

桂枝茯苓丸温通血络,疏通气血。方中桂枝温通血脉,芍药养血和血,牡丹皮寒凉辛散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桃仁破血结,且茯苓与桂枝同用,入阴通阳。五味药物同用,实为活血化瘀、温通气血之良方。不少患者术后顾虑重重,思想负担较重,或因生气等忧思恼怒,在损肌伤络气血不畅的基础上复因肝气郁结致气滞血瘀进一步加重,所以在上方基础上加少量疏肝理气散结之品,以达疏肝理气、气行血行之目的。只要配伍得当,亦可收到药到病除之功。手术后腹痛,按中医学理论来讲,仍为“不通则痛”之证,然大剂活血化瘀之猛品、峻剂,用之必耗气伤血,损人正气,故用活血化瘀之小剂桂枝茯苓丸化裁治疗,以达到活血不伤正,化瘀不损络,临床用之妙哉。因是术后腹痛,此方不宜应用过早,必须在胃肠功能恢复,开始进饮食之后方能使用。余从医多年,应用此方体会,只要辨证得当,时机适宜,屡用屡效,尤其对中年妇女因生气而致术后腹痛,效果极佳。现有胶囊剂型上市,急则用汤剂,缓则用胶囊

一、术后肠粘连
粘连性肠梗阻属中医学“关格”范畴。该病证既不属于阳明府证,故不可用泻下,亦不归于积滞,亦不适于消导。“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本病是因手术后致肌肤脏器创伤,导致经络阻塞不通、气血运行逆乱的综合性病理现象,主要矛盾是“瘀阻”。

方向明把桂枝茯苓丸改丸为汤,适当加减,治疗术后肠粘连6例,年龄18~45岁,具典型肠梗阻症状:术后腹痛、腹胀、不排气、不排便,伴恶心、呕吐,吐出物先为胃内容物,后为清水。

吴忠文等把桂枝茯苓丸改用汤剂。气滞偏重者加广木香、川朴或砂仁;偏寒者加熟附片或荜茇;偏热者加蒲公英或白花蛇舌草;偏瘀重加滇三七、刘寄奴。

项一群用桂枝茯苓九合四物汤加减治疗。墓本方:桂枝、桃仁、牡丹皮、赤芍、山芍各10g,茯苓、生地黄、蒲公英各15g,当归、红藤各20g,川芎、生甘草各6g。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制大黄;呕吐者加姜半夏;疼痛较剧者加沉香。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二、术后腹痛
腹腔内舍脏腑,经脉血络纵横交错,手术剖腹解肌,伤筋损络,故术后腹痛是临床必然所见。

姬风瑞等以桂枝茯苓丸加减。药用:桂枝10g,茯苓10g,牡丹皮10g,赤芍10g,桃仁10g,柴胡5g,乌药6g,荔枝10g,吴茱萸5g,甘草5g。上药加水煎两煎,取汁对匀,日分2次口服。治疗术后腹痛42例,均为腹部术后5~60天。并继服逍遥丸调理,以善其后,2个月后回访无复发。

三、急性阑尾炎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屈中医学“肠痈”范畴,是因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情志不调等因素导致肠道传化不利而为病。其总的发病机制不外乎气滞、血瘀、湿阻、热壅等,而临床上无热证或热证不明显者,并不少见。

张庆伟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方药组成:桂枝10g,茯苓30g,赤芍12g,牡丹皮10g,桃仁10g,冬瓜仁30g,白芍10g,野菊花15g,败酱草30g,丹参30g,蒲公英15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7天为1个疗程,最长服4个疗程,并配合粗盐外敷法:取粗盐1000g在锅中炒热后装入布袋中,外敷麦氏点处,凉后再回锅炒热,外敷,每次30min,每日2次。治疗期间不应用任何抗生素。


四、阑尾周围脓肿
本病属中医学中“肠痈”蕴热期的范畴。其病理机制为气血凝滞,瘀滞热积不散,临床表现为气滞血瘀与湿热症状常见。阑尾周围脓肿中医理论认为是:胃肠功能失调后引起的气滞血瘀,郁久化热,热毒不散导致血肉腐败而成脓肿,其临床症状也是小腹有癥块,腹挛急(腹肌紧张),腹痛拒按,与桂枝茯苓丸的适应证一样,故用桂枝茯苓汤活血化瘀,消癥块,佐以蒲公英清热解毒,大黄通便,陈皮理气,起到了治疗作用。


贾振武用桂枝12~15g,茯苓15~20g,牡丹皮12~15g,桃仁12~15g,红花9~12g,蒲公英20~30g,大黄9~12g,陈皮12~15g。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术后恢复饮食后,开始12剂中药,同时静脉滴注抗生素。中药后7~12天,肿块消失。


顾玉风采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基础方:桂枝15g,茯苓30g,赤芍15g,牡丹皮15g,桃仁15g,败酱草20g,白花蛇舌草30g,牛膝6g。水煎服,每日1剂。热重者加银花20g;湿重者加薏苡仁30g,冬瓜仁20g;腹痛剧者加延胡索20g,台乌药15g;脓肿大而硬者加炙甲珠15g;气短、乏力者加黄芪30g;高热及切口感染者加大银花用量;便干难解、舌苔黄腻而黑者加大黄6g;病情严重、纳食不佳者配合抗生素治疗。。

五、肠痉挛
肠痉挛特点为腹痛突然发作,以脐周为著,发作间歇时无异常体征。肠痉挛属中医学“腹痛”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陈立富等以桂枝20g,茯苓、薏苡仁各15g,桃仁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5~6次。治疗肠痉挛,疗效显著。舌质暗淡,苔白腻,脉细。证属寒湿内阻,血瘀气滞,治以散寒祛湿、活血行气。处方:桂枝20g,茯苓、薏苡仁各15g,桃仁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5~6次。续进10剂后,腹痛偶有发作,大便成形。上方加党参20g,白术15g。再10剂后腹痛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


六、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瘤在临床上常见为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一种良性肿瘤,本病属于中医学“气瘤”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由于劳倦过度,肺气损伤,卫气失调,腠理不密,外为寒邪所搏,气结为肿;或长期忧思不解,肺气郁滞,卫气不行,气结为肿。


韦曙平用桂枝茯苓丸:桂枝8g,茯苓、当归尾、败酱草、甘草各15g,白芍30g,牛膝、牡丹皮各10g,桃仁6g。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血瘀者加三棱、莪术。每日1剂,水煎分4次服。连服1周,休息3天,共用3个月。治疗全身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程6个月~20年;病变发于颈、胸、背、四肢等多处。多数伴有疼痛、麻木不适症状,所有病例均做过肿瘤活检确诊。中药桂枝茯苓丸内服治疗,其中4例疼痛重者在治疗开始时加用西药5~7天,药用吲哚美辛25mg,每天3次;或布洛芬.2g,每天3次。17例中,5例服药后肿瘤基本消失;8例肿瘤缩小,疼痛、麻木症状缓解;4例服药3个月无效或失访。中老年疗效较好,2例儿童无效。

七、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系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不正常地凝结,好发于下肢,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及长期卧床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血栓脱落可致肺栓塞,危及生命。中医认为本病由于手术或外伤以及妊娠、肿瘤、偏瘫或长期卧床、制动,或长途乘车等以致伤气,气伤则运行不畅,“气为血帅”,气不畅则血行滞缓,加之外来损伤,导致瘀血阻于络道。脉络滞塞不通,不通则痛。络道阻塞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停滞肌肤则肿。血瘀脉中,淤久化热,则肢体发热。总之,络脉血瘀湿阻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陈志强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10g,茯苓25g,桃仁15g,赤芍15g,牡丹皮15g,泽兰30g,生水蛭10g,木瓜30g,川牛膝15g,车前子15g(包煎)。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临睡前以药渣煎汤,熏洗患肢,切忌水温过高烫伤皮肤,30天为1个疗程,连服2~3个疗程。平时穿高筒弹力袜,勿远行劳累、过久站立,睡眠时抬高患肢。辨证为寒凝血瘀,湿浊内蕴。拟温经活血、利湿通络为法,以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10g,茯苓25g,桃仁15g,赤芍15g,牡丹皮15g,泽兰30g,生水蛭10g,木瓜30g,川牛膝15g,车前子15g(包煎)。水煎服,每口1剂,分2次温服,临睡前以药渣煎汤,熏洗患肢。30剂后左小腿肿胀减轻,肿硬的皮肤变软,皮肤出现皱褶,色素沉着范围缩小,行走后小腿困痛感改善。以此方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服药3个月,左下肢水肿消失,表浅静脉轻度纡曲扩张,皮肤色素沉着基本消失,皮肤弹性好,行走无明显障碍,1995年5月19日出院。该病具有“寒”、“瘀”、“湿”之病机特点,恰与桂枝茯苓丸温经化瘀、活血利水之功效合拍。生水蛭善人血分,功专破瘀,不伤气分;泽兰活血利湿;木瓜、川牛膝舒筋活络、引药下行;车前子功专利湿。诸药相伍,共奏温经活血、利湿通络之效。方中桂枝辛温走窜,久用有伤阴之弊,应注意顾护胃阴。治疗期间应注意守方,在此基础上根据病情略施加减,切不可为求速效频繁更方,久病宜缓图之。

八、血栓性静脉炎
血栓性静脉炎属中医学“股肿”范畴。中医学认为是因寒湿之邪外侵,或损伤、或体虚而气血失和,经脉阻滞,气血凝结而成。

肖明牛以桂枝10g,茯苓10g,牡丹皮15g,赤芍15g,桃仁10g,忍冬藤15g,赤小豆15g,制乳香、没药各10g,治疗血栓性静脉炎,疗效满意。因寒、热、瘀夹杂,加之病情反复数年而虚实互见,故以桂枝、桃仁、牡丹皮、赤芍温经通脉,清热祛瘀;茯苓健脾益气;忍冬藤清热散结舒筋;赤小豆活血利水。药证合拍,数剂而愈。

九、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以肢端缺血性坏死,甚则趾(指)节脱落为特征的慢性疾病。临床以足趾为多见。本病相当于中医学“脱痈”、“脱骨疽”、“脱骨疔”、“敦痈”、“甲疽”、“蛀节疔”、“蜣螂蛀”(《刘涧子鬼遗方》卷四)。因患病日久不愈可使趾落,故名脱疽。其病多因过食厚味,致使郁火毒邪蕴于脏腑,加之肾阴亏损,不能制火而发;或因外感寒湿毒邪,营卫不调,气血凝滞而成。《外科正宗》云:“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其形骨枯筋纵,其秽异臭难辨,其命仙方难治。”本病发病经过缓慢,症见初起患趾色白发凉,麻疼,日久患趾如煮熟红枣,痛如火烧,逐渐由红转暗变黑,足趾常自行脱落并可染及五趾,创面极难收口。

李传芳等以桂枝茯苓丸去牡丹皮加黄芪30g,熟附片12g,牛膝、当归、鸡血藤各15g,土鳖虫6g,制乳香、没药各9g。水煎取汁加黄酒50g(1两)兑服,每日1剂。治疗,仉栓闭塞性脉管炎,疗效显著。因外感寒湿、寒凝经脉所致。投桂枝茯苓丸去牡丹皮,加附子、牛膝、土鳖虫、乳香、没药,旨在温化寒湿、疏通经络,加黄洒兑服,也是为了增强温通之力。至于加黄芪、当归、鸡血藤,目的在于益气养血,以助化瘀之效。


十、单纯性甲状腺肿

单纯性甲状腺肿属中医学“瘿病”范畴。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已有关于瘿病的记载,到了隋代便明确指出瘿病的发病与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有关。谓:“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由饮沙水,沙随气人于脉,搏颈下而成之”。可见与现代医学对甲状腺肿的病因研究相吻合。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治病因素涉及情志内伤,首先使机体气机不畅而形成气滞。气机郁滞,不能输布津液,凝聚成痰,痰气郁结,壅于颈前而发病。气滞日久,使血行亦受障碍而发血瘀。

张余玲等采用桂枝茯苓九加味进行治疗。具体药物:桂枝15g,茯苓12g,牡丹皮10g,赤芍12g,桃仁10g,猫爪草15g,海藻10g,昆布10g,皂角刺10g,川楝子10g,生地黄10g,甘草6g。加减:伴有胸闷、胁痛、善太息者加郁金10g,香附9g,柴胡9g,枳壳6g;声音嘶哑者加牛蒡子10g,射干6g,马勃5g;伴有结节者加三棱10g,莪术10g,黄药子10g,肿节风log,露蜂房9g;阴虚内热者加大冬10g,花粉10g,玄参10g。水煎服,4周为1个疗程。


十一、桥本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又称桥本病,桥本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其主要病理变化是甲状腺轻、中度弥漫性肿大,甲状腺组织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临床多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少数患者无症状或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表现。中医根据其甲状腺弥漫性无痈忭肿大且质地韧硬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学“瘿病”、“心悸”、“虚劳”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肝经气血失调,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是桥本病的发病基础,所以理气化瘀消癥是其根本治疗方法。由于妇女的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与肝经气血有密切关系,故女性易患此病。

周长泉运用桂枝茯苓丸,基本方:桂枝、茯苓、牡丹皮、白芍药、桃仁各9g。加减:怕热汗出、烦躁失眠、舌红脉弦数者,加黄药子21g、夏枯草9s、玄参9g;嗜睡怕冷、乏力水肿、舌淡胖、脉迟缓者,加黄芪30g、白术9g、山茱萸9g;甲状腺肿大者,加海藻21g、莪术15g、穿山甲12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总有效率为95.6%。


十二、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属中医学“乳痈’’范畴,其病因有因肝气郁结,胃热壅滞;或因乳汁积滞;或乳儿吸乳时损伤乳头,感染热毒;或产后血虚,感受外邪,以致湿热蕴结,气血凝滞而成。

王豪用桂枝茯苓胶囊,每次3粒,饭后用温开水送服,治疗急性乳腺炎32例,其中2~3天痊愈者15例,4~6天痊愈者17例,平均治愈时间为4天。无一例因化脓而行手术者。

十三、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是乳房的一种非炎症性、良性增生性疾病,好发于中青年妇女,尤其好发于大龄未婚女性、已婚未育或已育未哺乳者,部分男性患者亦患此病。其临床特征是:单侧或双侧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常伴有疼痛。女子以肝为先天,因肝主疏泄,肝气失疏,肝脾失调,气不化水,水湿内停,聚湿成痰,壅滞乳络,则血行不利;或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痰瘀并结,阻滞乳络,积而成块,不通致痛;痰瘀阻滞,新血不生,乳络失养,其痛益甚。

崔永会等用桂枝茯苓胶囊,组成:桂枝、茯苓、牡丹皮、芍药、桃仁等制成。每日3次,每次3粒,饭后服用。连续服用3个月。治疗3个月后,乳腺结节较前缩小或消失28人,占87.5%;乳痛症状消失者20人,占74%。

戚华根据患者病情,对工作忙,常出差在外,或病症较缓不能坚持用汤剂治疗者,给予桂枝茯苓丸(胶囊),但疗程不得少于3个月经周期;对病症较重,久治不效,兼有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孕者,予以汤剂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桂枝12g,茯苓12g,赤、白芍各10g,牡丹皮10g,桃仁10g,当归10g,丹参10g,乳香6g,没药6g,橘核12g,青皮10g,甘草3g。加减:痛引胸胁、肩臂者加炒柴胡6g,香附log;经行腹痛者加艾叶6g,延胡索10g;

温秉诚用桂枝茯苓丸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桂枝12g,茯苓15g,桃仁12g,白芍9g,牡丹皮10g,当归尾12g,赤、白芍各10g,川牛膝15g,炮穿山甲log,王不留行12g,青皮9g。若肿块坚硬者,上方加浙贝10g,生牡蛎20g;乳房热痛者加连翘12g、柴胡10g、蒲公英30g;肿块痛甚者加延胡索24g、川楝子12g;兼有阴虚者加玄参10g、生鳖甲20g、天花粉15g。于月经干净后第5天服用。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饭后空腹服,20天为1个疗程,可用2~3个疗程。药用基本方配合调周治疗,经前期加红花10g,益母草10g;行经期加炒艾叶6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经后期加山药15g,苍术6g,白术12g;经间期加鹿角霜12g,菟丝子12g,炒川断12g。经治疗3个月经周期,乳房疼痛消除,肿块消散,月经期、量、色、质正常,痛经亦愈。嘱患者继以桂枝茯苓丸进服,以资巩固。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刘某某,女,36岁,已婚,2004年6月8日就诊,未孕,双侧乳房内有数个大小不等之结块伴有疼痛2年余,尤以左乳房外下象限有2cmx3cm肿块,疼痛2年余,平素性情急躁,肿块胀痛伴胁肋痛,介舌边尖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诊断为乳腺增生病,辨证属气滞血瘀型,治以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止痛之剂,方用桂枝茯苓丸合血府遂瘀汤加香附12g、三棱12g、延胡索24g、川楝子12g,每日1剂,服用7天后疼痛明显减轻,肿块明显缩小,继用上方服用1个疗程后,诸症基本消失,肿块消除痊愈。

十四、乳房结块
中医学认为,乳房结块属“乳癖”范畴,其临床表现结块可大小不一,表面光滑,与皮肤不相连着,按之移动,皮色不变,亦不发热,不痛或稍有痛感,多因肝胃不和,血滞痰结而成,由于乳房属胃,乳头属肝,为妇女第二“子宫”,冲脉起于胞中,隶于阳明胃经,妇女若因七情、六淫、饮食、起居等种种因素导致肝郁气滞,使冲脉气血逆乱,乳络不畅而瘀血痰湿凝聚结成包块,聚于乳房中而发为乳房结块。

石则艳等运用桂枝茯苓丸,药物组成: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赤芍。辨证为血瘀型加甲珠、贝母、全虫等加强破瘀散结疗效;肝郁化火型,配丹栀逍遥散以疏肝通脉;阴阳失调,配二仙汤,以平衡阴阳,通经化瘀;气虚型,配玉屏风散,以增强扶正祛邪之力。

十五、乳腺良性疾病
乳腺良性疾病包括乳腺增生病、纤维腺瘤、乳头状瘤、泌乳症、慢性炎症等,均属中医学“乳癖”范畴。发病机制为瘀血内留,气滞阻络,久则形成瘀,故治疗采用活血化瘀为主,随症加减。

郝增林等用桂枝茯苓胶囊3粒,每日3次,连服1个月或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间隔3~5天再服用下个疗程。服药时间最长者3个疗程。


十六、乳腺癌
中医学认为发病机制主要是正气不足、风寒内侵、七情内伤、所愿不遂、郁结伤肝引起体内脏腑功能紊乱、冲任失调,降低了机体对癌细胞的监视抵抗力,在癌基因作用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终致气滞血瘀、邪毒蕴内,痰浊交凝,结滞乳部而成乳腺癌。

占妻嘉一运用桂枝茯苓丸5.0g/d(服用6周)或7.5g/d(服用4~6周),总剂量为210~315g。


十七、腰痛
腰痛是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腰痛可因感受寒湿、湿热,或跌仆外伤,气滞血瘀,或肾亏体虚所致。其病理变化常表现出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的特点。

福田住弘治疗单用桂枝茯苓丸或当归芍药散治疗疗效不明显的27例(男5例,女22例)患者,疾病分类:变形性脊椎关节强硬19例,腰痛6例,脊椎滑脱及椎骨脱离各1例。以当归芍药散证为主者,早晨和中午服用当归芍药散,晚间服用桂枝茯苓丸;以桂枝茯苓丸证为主者,早晨服用当归芍药散,中午和晚间服用桂枝茯苓丸。结果:自觉症状(腰痛、下肢痛、步行能力)的改善率为86.41%,日常活动(翻身、起立、洗脸、步行等)的改善率为76,74%。变形性椎关节强硬患者自觉症状的改善率为63.2%,日常活动为36.8%。腰痛患者自觉症状的改善率为100%,日常活动为66.7%。


谷冈久也并用柴苓汤、桂枝茯苓丸加薏苡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1例(年龄31~80岁,男3例,女8例),胸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1例(60岁,女),共12例。不考虑证,投予柴苓汤(7.5g/d,分3次服,下同)、桂枝茯苓丸加薏苡仁,以显著改善、改善、稍改善、不变、恶化五级判定对知觉障碍、腰痛的效果。结果:投药2周时全部病例获稍改善以上的效果,继续投药2周,均获改善以上的良好效果,并未见不良反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