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生活最贫困的时候,却写出古代最牛的七言律诗,被称千古绝唱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0-05-19

由于古代封建社会的特殊性,存在着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即多数有抱负的知识分子,他的一生始终处于贫困的状态。也正是因为如此,唐代诗人杜甫才会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事实上,杜甫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寒士。其一生绝大部分诗歌作品,也都是在生活贫困的状态中创作而成。

尤其安史之乱时,杜甫不仅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还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后来好不容易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建了一座草堂,结束了长久以来颠沛流离的贫困生活。可惜安史之乱结束不久,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加上严武病逝,失去了依靠,杜甫不得不前往夔州(今重庆)避乱。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虽然杜甫得到了当地都督的照顾,让他在夔州一住就是三个年头。然而这个时间却是杜甫生活最贫困的时候,再加上病魔的缠身,诗人常常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抒发身世飘零的感慨,以及老病孤愁的悲哀。杜甫的千古绝唱,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就是写于这一时期。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杜甫的这首《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首先,诗的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主要是杜甫登高后的所见所闻。即杜甫登上高处,听到了峡中不断传来凄切悲凉的猿声,看到了江水洲渚上迎风飞翔、不断回旋的鸟群。以及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和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这里所说的长江指三峡段,据《水经注·江水》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作为“七律之冠”,杜甫这首《登高》的对偶自然有着独到之处。即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为例,“天”对“风”,“高”对“急”;“沙”对“渚”,“白”对“清”;“鸟”对“猿”,“飞”对“啸”。同理,后面的六句亦是如此。正如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中所说“七律八句皆属对,创自老杜”。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然后,我们来看诗的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即离乡万里独自登上高台,面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禁感叹漂泊流离之苦,暮年多病之哀。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这首诗也可以看作是一首悲秋之作。而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五十六岁了,所以他才会如此感叹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从某些方面来看,这也就意味着杜甫此生,再也没有为国建功立业,施展远大抱负的机会了。所以杜甫便在这首诗的最后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即在这样国难家愁的时候,我却只能憾恨自己鬓发日益斑白,更因病魔缠身不能饮酒。我们说自古就有借酒消愁之说,但杜甫却因病断酒,心中的诸多愁绪便自然难以排遣了。其实就算杜甫能饮酒,生活贫困的他也没有买酒钱。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纵观杜甫的这首诗,最牛的地方无疑在于通篇对偶,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它彰显了杜甫晚年对于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经达到了圆通之境。所以历代诗评家,均给予这首诗很高的赞誉。最多的便是“七律之冠”,以及堪称千古绝唱了。对于杜甫这首诗被评为古代七言律诗第一,你怎么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