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降奇人布朗德,行业标准九十年,简述二战前的法国迫击炮发展

 不沉俾斯麦 2020-05-19

这篇文是应读者“守望莱茵”的要求写的,本来并不在我的选题范围之内。因为迫击炮是一种简单的大路化武器,感兴趣的人不多。迫击炮也开不出什么无双来,牛都不好吹,实在不是啥好话题。但既然读者有兴趣,我也就胡扯几句。


在西方类似迫击炮这种大仰角射击的武器由来已久,这种玩意被称为臼炮,外形像个煲汤的罐子,非常笨重。现代意义上的迫击炮是在日俄战争期间出现,俄军首先用来轰击日本人的战壕。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交战双方打成堑壕战,都变成了掘地老鼠。士兵趴在战壕里,上面炸得昏天黑地下面安然无恙。此时迫击炮才引起各国军方重视,它的高弹道能直接把炮弹吊进战壕里爆炸,当然有效得多。但这个时期迫击炮的形制和结构都没固定下来,反正军方只是需要一种能打高角的武器,所以各种创意随意挥洒。大口径的迫击炮采用榴弹炮结构,重达数吨;小的简易迫击炮就是用一个大口径炮弹的空弹壳抛射炸药块;甚至老式的投石机也被造出来投掷炸药。

此时英国出了个奇人,叫温弗雷德·斯托克斯(Wilfred Stokes)。这位是个土木工程师,学的是桥梁设计,当时是一家造起重机的工程公司的老板。他看这些外行瞎搞群魔乱舞的,实在忍不住了,干脆直接搞了个设计递上去。他设计的迫击炮就简单,三大块,一根无缝钢管截的滑膛炮管,一个座钣,一个两脚架。炮口装弹,炮弹下滑到炮尾的撞针上击发打出去,射程700米左右,爆发射速每分钟30发。全重47千克,拆开了三个炮兵就扛着跑了。口径3.2吋(81毫米),大号就叫斯托克斯三吋迫击炮。

斯托克斯和他的迫击炮及炮弹

要不怎么说是奇人呢,直至今日传统迫击炮也就这三大件,还是斯托克斯的结构。一个设计直接就主流经典了,引领时代100年不变,看目前趋势再延长几十年毫无问题(他不会是穿越的吧?)。

斯托克斯的设计完成很早,1915年1月就设计完毕。但当时英国军方不接受,理由是弹药不通用,买建筑老板设计的炮?你把当兵的真不当人看吗?所以最初斯托克斯迫击炮只是少量试装用来向德国阵地发射烟幕弹。但实际一用就不一样了,反正后来凡说到一战时期伴随步兵的迫击炮那就必提斯托克斯。斯托克斯本人后来也得封爵士,大家见了他要尊称一声Sir。

所以一战时候法国的中轻型迫击炮可以说是籍籍无名,风头都被斯托克斯抢了嘛。但也不是说法国人就是毫无建树,比如如下这几种。

Mortier de 240 mm,放列重量671千克,装上炮车全重866千克。能把81.6千克的弹头打出两千米(这张是美军装备的)。

Mortier de 58 mm type 2,这是法国一战时期最普及的步兵伴随迫击炮。这是一种插杆式迫击炮,用来发射超口径弹,全重75千克,最大射程1450米。

Mortier de 150 mm T Modèle 1917 Fabry,这种150毫米迫击炮是法国标准型号的战壕用迫击炮,到40年德国人进攻的时候还列装了1159门。该炮就是采用了类似榴弹炮的结构,有驻退和复进机,弹头从炮口装填,但发射药从炮尾装填,击针拉发,全重615千克,射程2000米左右。

一战结束后给了各国一段缓冲的时间,大家都可以整理整理装备,该淘汰的淘汰,该改进的改进。这回轮到法国出奇人了。

此人名叫埃德加·布朗德(Edgar Brandt),当然要翻译成布兰特、勃兰特也由得你,反正就是这个人。他是个装饰艺术家,在维也纳学的艺术,擅长铁艺装饰品,什么门、窗、栏杆、吊灯这类东西,有自己的工作室和画廊。当时一些豪华客轮的内装、法国无名烈士墓、卢浮宫的楼梯啥的都采用过他的作品。

艺术家兼迫击炮权威埃德加·布朗德 

 布朗德的作品

 布朗德的作品

他家祖业有个五金工具厂,传下来他就成了老板。战争时期他家的厂子少不得也要接军品订单,所以改进武器的时候他也插了一脚进来。

既然已经有斯托克斯珠玉在前,那么布朗德就可以踩在巨人肩膀上蹬鼻子上脸。要说斯托克斯迫击炮确实已经找准了迫击炮的发展方向,但还说不上完善。首先斯托克斯迫击炮用的炮弹是圆柱形的,飞行起来不稳定,所以散布比较大;另外斯托克斯没发明合适的瞄准具,打炮要靠经验。所以这种迫击炮拿给赵章成同志用是没问题的,普通炮兵要打准就只有靠数量和运气堆了。

布朗德的迫击炮就是在斯托克斯迫击炮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他作了这么几件事,第一是重新设计了弹型,采用水滴形带多个尾翼的炮弹,弹道非常稳定;第二是给炮弹设置了闭气环,发射的时候受热膨胀,火药利用率高,打得更远;第三他发明了迫击炮用的准直式瞄准具,炮手能够准确射击了。

1939年生产的布朗德81毫米迫击炮弹

您可别小看了这几样,现在的传统迫击炮弹还是这个样子,现在迫击炮用的瞄具也是这个结构,眼看着这也快管了100年了,看目前趋势再延长几十年也毫无问题。要不说是奇人呢?布朗德就靠这个设计就成了法国的迫击炮权威,开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军火公司,直到如今您去查现代法军的迫击炮,还带着布朗德的字号呐!

布朗德迫击炮全名是Mortier Brandt de 81mm Mle 1927,口径81毫米,后来改进型号把炮管长度从13.7倍径延长到15.6倍径,称为Brandt Mle 1931。因为性能相近,一般合称为Mortier Brandt de 81mm Mle 27/31,口径是81毫米,射速18发每分,爆发射速每分钟25发以上,最大射程2800米。

 布朗德81毫米Mle 27/31

使用中的布朗德81毫米Mle 27/31

这些性能指标看上去平平无奇,包括炮的外形您看了感觉同样是平平无奇,但从当时各国的反应来看您就知道为啥说这个武器NB。狂抄啊!懂规矩的买了许可证造,不讲规矩的就直接向经典致敬了。第一个不落教的就是波兰,人法国27年定型,他28年仿制型就出来了,法国政府施压才逼得波兰买了许可证去。

下面我们就列列都有哪些国家仿过布朗德Mle 27/31:

波兰:wz.31,这是购买许可证后的命名,之前仿制型命名为wz.28;

捷克斯洛伐克:81.4mm minomet、8cm minomet vz.36;

丹麦:81.4mm L/12;

芬兰:81mm Tampella;

意大利:Mortaio da 81/14 Modello 35;

德国:8cm Granatwerfer 34、 Kz 8cm GrW 42;

荷兰:Mortier van 8 Brandt (M.27/31);

葡萄牙:m/937 8cm;

瑞典:81mm GrK m/29-34;

美国:M1 mortar;

苏联:82-PM-36、82-PM-37、82-PM-41;

日本:九七式曲射步兵炮;

中华民国:民国二十年式八十二毫米迫击炮。

真是洋洋大观啊,这还不算那些口径变了的、土作坊仿了没正规命名的,至于乱世之中哪些国家和势力曾装备过更是无从统计。当时有两个国家仿制的时候留了心眼,一个苏联,一个咱民国,把口径扩了1毫米,这在后来的战争中受用无穷。

基本的81毫米口径一炮而红,布朗德的江湖地位也就稳了。接下来顺理成章就是放大和缩小,也是布朗德亲自操刀哦。

缩小口径的是布朗德Mle 1935型60毫米迫击炮,这种炮全重19.7千克,最大射程1100米,由5人炮班操作,每个步兵连配属两门。这门炮被罗马尼亚和美国仿制,美国型号是M2型60毫米迫击炮,咱民国也在41年仿制该炮,称为民国三十一年式六十毫米迫击炮。

布朗德60毫米Mle 1935

使用中的布朗德60毫米Mle 1935

放大版则是布朗德Mle 1935型120毫米迫击炮,这门炮也是革命设计。安装了双轮炮架,全重249千克,射速每分钟10—12发,能把16.4千克的炮弹打到7000米外。这个性能指标可真是杠杠的啊!并且它比同口径的榴弹炮轻得多也便宜得多。布朗德搞这种炮是打算作为团一级的支援火炮,但法国陆军在这个级别上老式重武器很多,并且当时对机动作战又没有进一步要求,所以兴趣缺缺。虽然定型挺早,但产量非常少。

布朗德120毫米Mle 1935

这种炮一推出来又“启发”了其他国家的思路,苏联首先研发了120-PM-38,后来又改进出120-PM-43,解放后我国仿制型号就是55式,顺着这条线还产生了德国的12cm Granatwerfer 42。罗马尼亚先是买,后来干脆自己造,命名为 Reșița Model 1942。我中华民国肯定也不能免俗,咱们最爱布朗德炮了,仿出来就是民国三十三年式120毫米迫击炮,但因为炮管更短,加上材料工艺等原因,比法国原型更重,射程等指标都要差一些。此外还有芬兰的120 Krh/40,参照了苏联的38年式,但是是从协议生产的81mm Mle 27/31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倒不好说是直接致敬Mle 1935。

到此时为止,布朗德的设计已经涵盖了团、营、连三级迫击炮,并且都被法军采纳,可以说是一统江湖。但是他还不满足,接下来他还要向步兵班武器下手,这就是被称为Lance Grenades de 50 mm modèle 37的50毫米迫击炮,当然这个名字也太长了,一般叫它50mm Mle 37就行了。

50mm Mle 37

在二战前法国一个标准步兵班是13人,重型火力包括两挺FM 24/29型轻机枪,另外就是步枪上的40毫米枪榴弹发射器(不是每支都有)。布朗德认为50毫米迫击炮比枪榴弹射程更远也更准,威力更大,并且能够对付当时的坦克。布朗德本人对聚能装药也很有研究(他真是学艺术出身吗?),50毫米迫击炮的反坦克弹头能打穿50毫米装甲,完全可以当火箭筒用。他的计划就是用这种50毫米迫击炮替代掉那些枪榴弹。

当时法军使用的枪榴弹发射器

50mm Mle 37全重3.6千克,两人操作,射速每分钟20—25发,最大射程根据弹种不同在460—690米之间,有效射程230米,直瞄射程80—120米。这门炮射角是固定的45度,通过底座上的调节环可以改变排气口直径来控制射程。其实从性能和编制上来看它非常类似日军大量使用的掷弹筒,但比掷弹筒更复杂精巧,并且具备掷弹筒没有的至关重要的反装甲能力。

使用中的50mm Mle 37

法国陆军对布朗德大师的50毫米迫击炮也是全盘接受,38年给他下了21950门的大单。但是和120毫米迫击炮的命运一样,法国军方实际上认为50毫米迫击炮属于不急之物,枪榴弹用着也挺好。再加上布朗德之前搞的都是纯粹的炮兵武器,这一下子插到步兵班里面了,说不得又动了其他人的奶酪。所以开战前50mm Mle 37实际产量较少,配套弹药更是基本莫得,结果在德军入侵时没有发挥应起的作用。当然开战后法国军方急了,立刻把订单翻番到50000门,要求41年前全部生产出来,但是他们败得比造得还快,也就都白搭了。


德国入侵的时候以上几种武器81mm Mle 27/31造了约8000门;60mm Mle 1935造了约4900门;50mm Mle 37数量不详,但1942年时统计产量是1730门,开战时只会更少;120mmMle 1935按不一定可靠的消息来源,只造了10门。

法国战败的时候这些武器很多被德国人掳去,但是在停战之后生产又重新得到恢复。当时武器的大头被送往法国各殖民地部队,到1942年时一个维希法国步兵团装备有18门60毫米、24门81毫米和4门120毫米迫击炮(总共46门)。

81毫米和60毫米迫击炮由于存货已够装备剩余的军队,主要用于向罗马尼亚和土耳其等国出口。50毫米迫击炮的命运则出现了转折,法军认为战前的步兵班过于臃肿,遂效仿德军改为11人制步兵班,50毫米迫击炮失去装备空间。后来少量生产的50毫米迫击炮被作为特种武器集中使用,主要装备机械化步兵和突击队。当时维希法国秘密生产了30万发50毫米迫击炮弹,布朗德还偷偷为它开发了一种90毫米超口径破甲弹,显然是打算打翻天印。不过后来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维希法国上层都被挂上了历史的耻辱柱,这些小动作也就都白搭了。

120毫米迫击炮的情况又略有不同,当时没人再怀疑这种炮的价值了。法国投降后重武器损失惨重(战场损失和按停战协议交出),因此120毫米迫击炮生产出来首先补充法国各步兵团,其后就出口罗马尼亚等国,产量不断扩大,布朗德甚至开发了改进型120mm mle1941以应对这种喜人的销售形势。接下来在东线被苏联120毫米迫击炮轰得灰头土脸的德国人也加入采购行列,据说产量在1942年达到每月1200门。

关于81毫米布朗德Mle 27/31还有一件轶事可说。德国人缴获了不少这种炮,称为GrW 278(f),驻法德军将16门81毫米迫击炮8门一排安装在索玛MAG半履带牵引车上,靠外侧的炮管略带角度以扩大散布面。每辆车随车携带90发炮弹,迫击炮的炮口有一个限位装置防止炮弹落下,拉动系绳的时候装置解脱,炮弹下滑击发。这种车被称为8cm SchwererReihenwerfer S303(f)或者就是Reihenwerfer,改装数量不详,在诺曼底战役中全部损失。

 驻法德军土造16管81毫米自行迫击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