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磊被小女儿怼懵:孩子不肯认错,这个原因你一定要知道!

 OK妈谈育儿 2020-05-20

之前和好朋友带着孩子一起出门旅游时,OK爸在ipad上给OK复盘,同去的小姐姐看着好奇也凑过来一起听了点,小姐姐比OK大两岁,才刚接触围棋。
OK见小姐姐来听,还有点“瞧不起”:“你听不懂哒!”但自己也挺心不在焉、小手东摸西摸的。OK爸就直接抛了个问题考考他,OK果真就没答上来,却没想一旁的小姐姐迅速就说出了答案。
OK爸抓紧机会教育OK:“你看,小姐姐比你厉害多了,你有什么骄傲的资本呢?”

OK立马涨红了脸,直接就跑到了角落,边哭边叫边跺脚,“555,我不复盘了,我不要听了!”

真是我头一次见小家伙这么大的情绪。

“自己不行还那么听不起话!”OK爸继续抨击!

OK扯着嗓子歇斯底里,我感受到了他从心底里升腾出来的“气”,那是真的很气。

平时在家里被批评也从没见这样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他为什么会那么“气”。因为“面子”受损了,还是双重的,首先,自己不放在眼里的小伙伴居然比自己牛,本来已经很没面子了,但却没想,这个点内心还没平复,爸爸再来“一刀”,还要当着别人面数落!

我走过去拉起他的小手,“来,和妈妈去另一个房间透透气,你好些了,咱们俩再说说~”

面子”对孩子而言,或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重得多!因为“面子”看似是成人之间人情,属于社交范畴,但是对孩子来说,“丢失面子”对应的是“羞耻感”


01

损孩子面子,相当于制造了“羞耻感”

心理学上把情绪分为初级和次级情绪。悲伤、愤怒、恐惧、高兴这类与生俱来的情绪都属于初级情绪,而羞耻情绪烦躁、内疚、羞耻、羡慕、嫉妒等一起被归为次级情绪。

伤心、兴奋、愤怒、开心……这些情绪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减轻,但羞耻感往往不会,它是一种特别顽强的感官即使许久以后我们重新想起,依然会在瞬间觉得坐立不安、无法释怀。

我有个好朋友的小孩快三岁了,朋友的妈妈急着给外孙摘下尿不湿,有一回在小区玩滑板车的时候小孩尿了裤子,她妈妈就着急了,当着几个小朋友的面责备他怎么就记不住。那之后,朋友小孩的如厕能力迅速倒退了,重新穿回了尿不湿…

心理学家指出,羞耻情绪出现时有一个基本信念:我是个错误。它的自我攻击倾向比内疚更严重,往往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让自己立刻消失。

所以,不要再以为“调教一下孩子他们一点承受不起,这是矫情、脆弱”,完全不是。

02

孩子分不清玩笑和事实,“逗”孩子也会伤面子

但即使是我们知道孩子要面子,却有很多时候会伤了他们却不自知,尤其是喜欢“逗”娃的大人。

有网友说起自己小时候,隔壁邻居家的叔叔总是把她的书包抢走,然后等她跳起来够不到书包的时候就笑她“小不点”“小个子”,惹得一起的小伙伴也哈哈大笑。
直到成年后说起这个事,邻居叔叔有点意外:当时是看你可爱,自己又和你们家关系好,所以才逗你玩的。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OK妈注:这里也包括其它熟悉的大人)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大人的玩笑,小孩子可能真的不懂,可能也真的不认为那有多好笑!

03

看破不说破,给孩子台阶下,
是当爸妈应有的智慧
除了不自知的伤害孩子的面子,更多时候爸妈还会下意识地戳破孩子的面子。
前段时间黄磊发了条微博,获得了十几万的点赞:小女儿早晨起床气发了脾气,中午回来黄磊问她:“今天早上谁发脾气了?
结果女儿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妹妹看了我一眼对我说:你明知故问。

看到黄老师懵圈,很多网友委婉地指出了黄磊在这场沟通里的bug:明明知道是谁发脾气,还故意问孩子。在孩子看来,你这就是“明知故问”,故意让我出糗,所以,我才懒得回答你呢。
黄老师怎么也算得上是蛮通晓育儿心理了,不仅很会陪伴女儿还写出《欢喜》这样的剧本,对孩子对成人对家庭对沟通的理解当然是深厚的,但具体到生活里的仍然会犯错。
揭穿孩子,很多时候是无意中发生的,但及时认识到并且收住,才是最重要的环节。
前阵子朋友阿夕就聊起,有一天她一大早起床看到女儿捧着iPad坐在沙发上,眼睛盯着屏幕一动不动(她们事先约定好每天这个时间用ipad是学下围棋的),很可见女儿在看其他。
她就走了过去问:“你在干嘛?”女儿没吭声。
她继续追问:“你在干嘛?
女儿这回开口了,但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阿夕:“你问这个干嘛?言语中既有些心虚,又有些戒备心,满脸的复杂情绪。
阿夕说那一刻突然觉得自己和女儿的沟通有点尴尬,而这种局面在平时基本不会有。她突然意识到:女儿这么回答,显然觉得妈妈是已经知道自己在看电视了,但还要一直追问,就是为了揭穿她!

面子,有时也是孩子和爸妈之间的边界。于是阿夕选择“找个台阶”让女儿下来:“没忍住呀?那妈妈先给你收起来,忍着不看电视是挺难做到的,我们一起想想怎么办比较好,好吗?”女儿立马答应了!

选择不揭穿孩子的面子,孩子反倒会对自己犯的错误有更深的认知,也会更感激我们的理解。

当然,发现孩子做错事,不揭穿并不代表不指出。之前看到过有个名叫“谭”的妈妈分享的做法值得参考:

下班回家一开门,便发现家里的白沙发被儿子蜡笔画得乱七八糟、五颜六色。

沙发没法坐了,她把3岁的儿子小俊叫过来,问他白沙发是怎么回事。小俊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她想了想,继续问道:“一定是小狗把沙发弄脏了。小俊可不可以去告诉小狗,在沙发上画画是不对的,如果小狗以后再想画画,可以画到白纸,好不好?”
妈妈走开后,小俊满脸愧疚地抚摸着小狗,似乎正在思考什么。
吃饭时,小俊向妈妈承认了错误:“沙发不是小狗画的,是我画的。妈妈,我以后再也不在沙发上画画了。”
换种方式,旁敲侧击,既维护了孩子的面子,也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有了主动反省和认知,一举两得!
大家是不是也遇到过相似的情况,有啥想分享的,也欢迎一起留言交流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