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子说的这句话让我扎心了,原来我还是在不自知地“控制”他!

 OK妈谈育儿 2020-05-20

前几天OK突然问我,“妈妈为什么,什么都要听你们的?”说实在的,听到这话我是有点“扎心”的,因为我一直是在我妈强烈的控制欲下长大的,所以我特别希望、也一直提醒自己放下大人的掌控欲,让孩子可以更大可能地自主成长,原本以为自己是足够尊重儿子的,却没想OK并不这么认为!

我一直在琢磨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直到听到教育学者李崇建老师的演讲中分享的一组母女的对话,恍然大悟!

-妈妈:中午你想吃什么?

-女儿:不知道啊,随便。

-妈妈:不要不知道哦,你说了妈妈就带你吃,什么都可以。

-女儿听到了非常开心,还和妈妈核对:真的什么都可以吗?

-妈妈:都可以啊,你说吧。

-孩子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了:我要吃盐酥鸡。

-妈妈听了眉头皱起来,对女儿说:女儿啊,妈妈和你说很多次了,盐酥鸡很油,不健康,换一个别的啦。

-女儿也乖乖地答应了,又想了半天,结果又想到说:那我要吃布丁。

-妈妈听了,火都来了:中午吃布丁?我不是和你说了中午要吃正餐吗?

……


这样的对话是不是特别熟悉?

我们心里确实想着要给孩子自主,所以会先给出一个选择,但其实心里早就想好了答案,就一心希望他朝着我们想要的方向去选择。

和这个类似的,如果仔细留心和孩子之间日常的对话,你就会惊讶地发现,很多时候自己看似循循善诱,但说了半天,都是为了拒绝孩子的要求,让他支持我们的决定,并且不要用哭来抗议。其实呀,我们在表现出“民主”的背后,依然立着自己的期待。

因为“假尊重”,所以爸妈和孩子间的联结就会浅。

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不被允许说出自己的真正选择,不被允许做自己,他就逐渐会变成对自己不了解的人。

 如果不让孩子真正地表达自我

他没法了解自己!

李崇建老师说,作为教育工作者,他经常看到孩子面临抉择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或者是“我不知道要选择什么”。孩子在谈自己的时候,好像在谈一个他们不认识的人。想来是可怕而悲哀的!

孩子很多时候又不知道对错,难道要无设下限同意吗?有妈妈也会有疑问。

当然不是!就拿前面吃盐酥鸡的例子来说,中午吃盐酥鸡和布丁确实不是很好啦,但是当孩子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们思维里经常第一个冲出的就是“大中午怎么可以吃这种东西呢?不可以的”。

我们的二元思维会让我们直接反应出“不可以”的决定,但它会直接阻断了很多讨论和沟通的可能。

其实,除了直接否定,我们是可以把问题抛回给孩子的,比如“为什么想吃盐酥鸡呢?”“只吃这个会不会吃不饱?”“那我们要不要搭配其他主食一起吃?”……

关于如何抛开二元思维,我之前有详细写过,可以点击回顾☞当妈的“瞎扯”能力有多强,解决育儿问题的水平就有多高!

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和孩子多沟通,而不是直接把孩子限定在我们的规则中,我们和孩子一定能走得更近,他也才能知道自己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看似在对话,却没有真正连接

视频中还给我们提出了个问题,如果你的孩子捡到一个石头给你看,你会怎么做?你和他的对话会有超过5句吗?

你的本能反应是不是“哇!好棒喔!”、“好漂亮喔!”、“你好厉害!”但是这些对话是没有质量的,这样和孩子说是没有真正连接的。

演讲者是怎么做的呢?

他先拿着石头观察二十秒,为什么呢?因为他发现自己在端详石头的时候,孩子神情太开心了,因为他知道大人是认真的重视的而不是敷衍的。接着他们发生了以下对话(大家一定要看):

向上滑动查看

“这颗石头你在哪儿捡的呀?”

“我在门口捡到的……”

“你怎么会看见这颗石头呢?”

“因为,刚好有一只蜥蜴跑过去。”

“你不怕蜥蜴呀?”

“怕呀!”

“那你怎么敢捡呀?”

“因为蜥蜴跑走了。”

“喔!因为蜥蜴跑过去,你才看见这颗石头吗?”

“嗯~”

“你怎么会想捡这颗石头呀?”

“因为,石头很漂亮呀!”

“你觉得哪里漂亮呢?”

“因为上面红红的,很漂亮呀!”

“我看见石头上红红的了。”我看一下石头上的红斑,又问:“你以前捡过石头吗?”

“嗯”

“那你要把这颗石头放在哪里啊”

“我要放在桌上”

我说“你怎么不是放在架子上、抽屉里,而是放在桌上呢?”

他说“因为爸爸有颗石头放在桌上”

这样一来一回就十句对话啦,孩子算是真正分享了捡这个石头的前因后果,他的内心才会充盈而幸福。

李崇建老师说:不敷衍的对话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高质量的对话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联结和足够好的亲子关系!

“你再生气,爸妈就生气咯”

孩子不可以有的情绪 大人却可以

顺着刚才小石头的例子继续说,如果只是惯性的夸奖“哇,好看”,孩子会觉得没劲,因为这是我们“不经大脑”的反馈,没有诚意!

而有时就算是真心的夸奖,也不如看到他们的情绪来得更有连接感。

比如说很多孩子怕生,不喜欢和人打招呼,我们每次都让孩子打招呼,都支支吾吾半天。有一天孩子真的尝试主动打招呼了,这个时候我们肯定会很开心,觉得孩子终于开窍了,于是夸奖他:“这样才对嘛!刚才很棒哦,很有礼貌!”

但其实孩子这个时候更希望听到的是:“你刚刚是不是鼓起勇气才打招呼的?你看对方很开心地回应哦,我知道你有点害怕,但是你鼓起了勇气,你做到了,真好,其实主动打招呼也没有那么难对不对?”

这个时候,孩子会备受鼓励。因为他感受到了被尊重,妈妈理解我,她知道我花了好大的勇气才做到的。下次或许我可以再试试。(这个例子我们在游戏力的课程里也提到过!)

我从小听到我妈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不要那么生气,你再生气,妈妈就要生气咯。”到了现在,我妈会和我儿子说,你不要再哭,你再哭,外婆就生气了。你瞧,同样都是表达情绪,小孩子不可以生气、不可以哭,大人却都可以……

这是因为大人在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时,第一反应就是消除孩子的消极情绪,希望孩子能马上停下来,却没有真正尊重到他们的情绪。

这里和大家分享让孩子表达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我们要帮娃把刚刚经历过的(不开心、不高兴、难过……)的事情复述一遍。

我们可以试着这样问:“你感到……,因为……”

“妈妈知道你很难受,要是(孩子的愿望)……就好了。”

“你现在最希望的是……”

请记住,一定要让孩子的情绪自由地来、自由地走,而不是把它堵回去,这一定会是让孩子最舒服的状态。

OK妈:

终于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只做对了前半步,却并未习得有关“尊重”的真正精髓。不过也没关系,咱们一直在学习嘛,要不然前半步都没有呢!不是吗?一起多思考!大家有什么特别想分享的,也欢迎底下评论留言~

文中说到的这个视频我也放出来哦,感兴趣的爸妈可以看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