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娃就喜欢“晚睡”?!那一定要利用好这两样东西,帮他们调整好!

 OK妈谈育儿 2020-05-20

节前的时候给大家提醒了一下:娃儿两三岁时一定要把守好作息时间点,得到超多妈妈的共鸣(回看《敲警钟:娃到了两三岁,忽略这些,以后要早睡就会特别难!》)。随着娃儿年龄逐渐大起来,“不管就不能好好睡”、“稍微松一松就越晚”的问题,对于妈妈们们而言感受真的太深了。

那为什么娃儿会越睡越晚呢?除了娃越来越贪玩之类的心理因素外,为什么他们打困的时间非要拖后就不能提前呢?(幻想:如果生理上的犯困时间能越来越提前,能平衡一下娃儿的贪玩心理,那咱们老母亲也不用这么煎熬了。)

哈哈,生理上的因素还真有,不但能解释咱们的困惑,也能给咱们提供一些让娃睡好的操作建议。

今天就和大家科普几个关于和睡眠有关的“小秘密”~

原来人类的生物钟比24小时来得更长

婴幼儿的睡眠会成为大难题,这是因为他们内置的“生物钟”。

生物钟并非是个比喻,而是被科学家们证明真实存在于我们的体内的物质:位于大脑里面眼睛内侧的“下视丘”,一个名为“视交叉上核”的部位。这个视交叉上核部位,每天都在进行着非常重要的工作。

除了我们自己可以用意识来操作的手臂和脚部肌肉外,内脏器官、血液及各种荷尔蒙,都是照着生物钟的模式,进行着和意识无关的动作与分泌。

视交叉上核的运行周期和一天24小时的周期略有不同,一般来说是以略长于1日为单位接近24.5小时的循环周期,变动人体的体温及荷尔蒙的分泌量。

并且,科学家们基本认定:这个24.5小时的生理时钟在婴儿出生1~2个月就开始启动运作了。

第一位证明人类的生物钟比24小时长的人,是德国慕尼黑大学的阿修夫教授。他让受试者生活在医院的地下室里,没有任何光线,没有放置时钟等可得知时间的物品。任由受试者在这里无拘无束地生活。结果显示,受试者的睡眠及清醒、体温等之规律,比24小时来得长。

所以回到娃儿越睡越晚的事实,原来人本身就是“晚半小时体质”。

如果我们生活在一天24.5个小时的世界里,那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但就是因为有着这半小时的误差,我们就不得不进行“妥协”,对生物钟作出调整。

但我们普通人并不会感受到24.5小时这个“自由运作”的生物钟,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有另一种东西再帮助我们进行调节,那就是自然光线

调整孩子的生物钟,

一定要利用好早上的光线

调整到24小时的生物钟,咱们靠的不是硬撑,而是早上的光线。

当早晨的阳光照进房间、照到我们脸上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意识到“该起床了”。这是因为早晨的光会刺激脑部的“视交叉上核”,进而启动体内时钟“同步”,然后再从这里传送讯号给脑部的各神经细胞,使体温变动、分泌出各种荷尔蒙,将这一体内的活动节奏调整为一天24小时。

但是,中午晒太阳、晚上照射光线则和早晨的阳光起不到相同的作用,它们都不能使“同步”现象发生。而且如果晚上暴露在光线里,人们的生理时钟会更往后延,变成26小时甚至27小时。

所以,在娃儿的作息上,咱们也一定要利用好“晨光”的作用,帮孩子调整作息时间养成健康的生物钟。

扩展开来,可以有这几条作为参考。

1.  如果想要娃早起,记得要拉开窗帘,让孩子的房间有晨光照射!

就像我们之前在文章里提到的,如果不想娃儿入睡时间越来越晚,最要把守的关键点是早上,一定不要太晚起床。

最好的起床时间是在早上7点左右,如果娃的起床时间晚于7点,一定记得拉开窗帘,让晨光唤醒孩子。(一岁半之前的娃儿可能会在五六点醒一次,喝个奶再睡,这种情况可以不用7点唤醒。)

如果因为房子格局问题,孩子的房间照射不到阳光,妈妈可以为孩子选择亮度和晨光效果差不多的灯,早上把灯打开,照照灯光也有一定作用。但灯光并不能完全替代晨光,因为晨光的特点在于是缓缓变亮。(现在市面上也有一些灯模仿晨光的这一特性,相对接近。)

所以最推荐的还是自然的太阳光或光线,毕竟光线还是自然的好哦。

2.  想要娃儿起得晚一点,同样可以利用光线反向操作~ 把窗帘拉上

也有些娃会起得太早,尤其是两岁前,起得和鸡一样早。五六点起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也是可以再多睡一阵的,因为6点左右也是体内生长激素分泌的旺盛期。

如果是这种情况,爸妈要把房间窗帘适当拉紧些,透光少一点,让娃多睡些。

娃晚上越能在黑暗中的房间睡觉,越能活化“褪黑素”

 想让娃早睡,记得让孩子的房间保持黑暗!

当人入睡时,大脑会分泌一种褪黑激素的物质,褪黑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睡眠。

褪黑素具有在光线下无法分泌的特质,所以晚上保持卧室环境黑暗,可以让褪黑激素分泌变得更活跃。晚上越能在黑暗中的房间里睡觉,就越能够活化褪黑激素的分泌,而且这对3岁前的娃儿尤其有意义,因为成年后褪黑激素的分泌量,可是在儿童时期奠定基础的。

1到5岁,尤其是1-3岁之间,脑部的松果体是一生当中最为活跃的分泌褪黑激素的时期,这之后逐渐减少,到了青春期时,就变成了巅峰时期的四分之一左右并且就此稳定下来。

晚上不在黑暗的环境中睡觉的孩子,或者习惯当夜猫子,都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而褪黑激素还有抑制性成熟的作用,所以孩子长期熬夜,还会有早熟的风险。

还有几个常见的睡眠疑问,脑科学专家给出了答案

Q:怎么判断孩子想睡觉了?

A:摸手脚。

专家认为,婴儿是用身体来决定睡觉时间和起床时间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体温。

由于婴儿一天的体温变化和成人不同,所以就变成一天好几次的短时间睡眠。当宝宝手脚热热的,就是“想睡”的讯号。因为身体达到最高体温,然后经由手掌和脚底散热而开始下降,这就代表了宝宝发出了“我做好睡觉的准备”的信号(根据生物钟规律,人在体温降低时入眠)。在这个时候入睡,能为宝宝带来更安稳的睡眠,同时也可以让睡眠当中所分泌的褪黑激素及各种成长荷尔蒙,更适当正确地分泌。

但我个人觉得这一点在实操性上并不强,一方面娃体温会受到诸多外界的影响,一方面通过手脚的温度来感知也比较难。但这也算是一个新的非常有意思的信息。

Q:大人可以陪睡吗?

A:可以,但需要做好这几点。

陪孩子睡觉能给他安心感,促进亲子关系,但专家认为同时也会造成一定“后遗症”:当父母不再陪孩子睡觉之后,孩子容易睡不着。

所以陪孩子睡觉有好处也有坏处。如果要陪孩子睡觉,首先要避开大人还醒着活动的场所,比如客厅,最好是在安静的卧室里、盖上被子躺好,爸爸妈妈可以读读绘本,聊聊天或者轻声唱歌给孩子听,在孩子睡着后,务必关灯,把房间调暗,促进褪黑素的活跃分泌。

Q:怎么判断孩子睡眠是不是够了?

A:中午前没有昏昏欲睡,就是刚刚好的睡眠。

除了提到的生物钟,身体还有个超昼夜节律,它是以更短的周期来变动的小波浪。以成人而言,这个超昼夜节律以大约90到100分钟的周期一再循环,刚出生的小婴儿是40到50分钟,周期比成人短了一半左右。

这个小波浪在白天、清醒的时候,一样也刻画着一定的规律。从它的变动规律来看,早上起床、晚上睡觉的人,在上午10点到12点之间,应该是最清醒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想睡觉,说明睡眠不足,如果没有,就是“刚刚好的睡眠”。

Q:要不要睡午觉?

A:想睡才睡,不想睡就别睡。

吃完中饭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会觉得想睡觉,这其实和睡眠充不充足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我们体内的生物钟造成的。所以对于大人而言,可以在中午过后睡15分钟午觉,最多半小时。但没必要规定一定要睡多久,或者一定要在几点到几点睡午觉。“想睡就睡,不想睡就别睡”反而是符合脑科学的。(这个问题咱们之前也聊过,具体看文章《别人家的娃晚上8点倒头就睡的秘诀居然是...》)

还有一点,每个孩子有个体差异,最重要还是要靠爸爸妈妈多观察和引导,比如孩子如果平常的规律就是几点到几点要睡午觉的,那爸爸妈妈到了时间应该提醒孩子,给孩子创造安静的睡眠环境。

如果孩子本身对午睡没有固定的规律,也没有在中午前昏昏欲睡,那爸爸妈妈也不要再强迫孩子一定要午觉。

大家有关于睡眠的小经验如果要分享的,也欢迎底下留言哦,我们一起交流,养娃压力会降低,也会更从容~


因为每天到临要推送的前一刻都还在抠细节,所以大家也都习惯了我推送时间不固定。但在微信改版后,这给很多爸妈带来找文章困扰,所以还是建议大家把公众号设为星标或者置顶,这样才不会错过每天的推送,大家也不必把时间耗费在找公号的路上。(苹果机是星标,安卓机是置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