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传灯:当代学术师承录》,表达了薪火相传和怎样的深沉愿景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20-05-20

《传灯》是一本弟子们写先生们的书。编者介绍到,“本书汇集当代人文学科名家回忆和描写其老师的文章三十二篇,从一个侧面勾勒出当代人文学术的脉络”。弟子写自己眼里的先生,多是用情的追溯,是深情的仰望,是真挚的感恩。我喜读这样的书,他让我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该如何在生活中写就大写的“人”。

读《传灯:当代学术师承录》,表达了薪火相传和怎样的深沉愿景

相关书目

阅读《传灯》,丝毫急切不得,需要慢慢品味斟酌,像是走在一条布满荆棘、充满坎坷的学问之路。在路上,有日渐瘦削的身板,有日渐苍茫的背影,他们拄着拐杖,慢条斯理又毅然决然地走着。我收回视线,审视自己,不由自主地涌起了更多的对生活的渴望,更增添了走向未来的勇气。夏晓虹提及恩师季镇淮先生时写道:“我时常感觉,就心态而言,季师比我更显年轻。他总有许多著作计划,总是兴趣盎然地谈到可以研究的不计其数的题目”。一个早已“卓然成家”的老先生,犹有“志在千里”的勇猛精进,让后生晚辈如我,情何以堪!

读《传灯:当代学术师承录》,表达了薪火相传和怎样的深沉愿景

季镇淮先生谈及自己时说:“人以得利为乐,而我仍以读书为乐。不以为苦,以苦为乐,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这句话颇有几分夫子自道的意味。我却以为,这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集体写照,孜孜不倦于学问,于书斋以外的世俗之乐,不用丝毫的心力去计较。对学问终生不渝的热忱,推动了他们跨过一个个学问的高峰,成为了继往开来的人物,成为了后人口中津津乐道的“大师”。 在大师的世界里,学问之乐在于上下求索的过程里,与随之而来的名利等副产品是没有丝毫关系的。与现今的为功名利禄而学术者不同的是,他们内心里都葆有一份对学问纯粹的追求,抑或是干净的情思。

读《传灯:当代学术师承录》,表达了薪火相传和怎样的深沉愿景

源于这份纯粹与干净,大师们不掩饰,不伪装,多为具有“真性情”的可爱之人。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次阅读陈平原的《念王瑶先生》了,作者笔下“可爱”的王瑶先生让我一咏三叹,叹为观止。此文堪称一篇绝美的随笔,有情思,有意境,是亲炙先生的点滴汇集,是问学之路的真情追溯。“听说我不会喝酒,先生直摇头:‘搞文学而不会喝酒,可惜,可惜!’”因了自己的兴趣,直言无碍,像一个老顽童一般,这份历经沧桑后的返璞归真,尤其可贵。

钱文忠说:“不止一次,季先生会被来报到的新学生叫住,替他们看行李。季先生每次都原地不动地替他们看守行李,有时候会一看两小时。”大师身上不摆架子的平易近人,看似平常,又显珍贵;看似珍贵,也显平常。以为珍贵者,是世俗之见,认为大师当是高高在上、异常严肃的;以为平常者,亲炙过大师的教诲,认为这是“大师”的题中之义,不足为奇。然而,对比现代社会中日益生疏日益隔绝的人际关系,这份题中之义,又的确是可以大书特书的。

读《传灯:当代学术师承录》,表达了薪火相传和怎样的深沉愿景

这份令世人赞赏的真性情,自有它超脱、豁达,以至于几乎忘却世俗的一面,这大概就是孟子所说的那份“赤子之心”吧。除却季羡林与王瑶,还有甘阳笔下“笑得高兴时竟像个儿童的模样“的洪谦先生,还有王炜和陈嘉映眼里“好像是小学生改正了错误那般天真”的熊伟先生。

汪晖的业师唐弢先生,常常“在他的书房里,他说到高兴处竟摇头晃脑地背诵戴望舒、徐志摩、孙大雨等现代诗人的诗,那声音洪亮又带着浓厚的镇海口音”。宗白华对刘小枫念叨过七八次的是,“当年日本鬼子侵占南京,他的住宅被日被人侵占,连地板都被撬开,藏书流失惨重”。书籍是做学问的基础,念兹在兹的宗白华先生怎能忘却当年家园被占、书籍被毁的痛楚?在学生面前,毫不掩盖自己的怆痛,仅仅依靠后天的勇气是无法推动的,更来源于内心的一份赤诚,对学术对他人的赤诚。然而,有些时候,这份赤诚里,也有他人难以体味的辛酸,洪谦先生从维也纳大学回来,对甘阳说:“你知道吗,我在外国每天都可以洗一个热水澡,真妙啊!”而今看来,如此容易满足的生活需求,折射的是时代给予大师的不堪与困苦。生活于每个人来说,“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是需要每个个体亲身体会的,外人焉能代替?有辛酸,有痛楚,有难以言说的五味杂陈,这份赤诚负载了太多的行囊,才更显得珍贵。

在钱文忠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画面,更看到了师道的美好未来。北大校园里,慢慢走着的季羡林先生身后排起的一条自行车长龙。学生们只要看到前面慢慢地走着的是季先生,“他们都会跳下车来,安静地在后面推车而行”。这个感人至深的画面,在我看来,胜过“程门立雪”的古训,又或者说,它赋予了“程门立雪”新的内涵。与“程门立雪“个体行为相比,“推车而行”是多数人不约而同的自发行为。那份生怕打扰长者的体贴入微,让我心生无限的敬意。

读《传灯:当代学术师承录》,表达了薪火相传和怎样的深沉愿景

傅斯年

当年,傅斯年不遗余力地提携邓广铭;后来,邓广铭不遗余力地提携刘浦江;现在,刘浦江再提携他的学生。如此代代相传,这不就是“传灯”吗?

“传灯”,是学术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递。这盏“灯”里有数九寒天里最让人忘不了的温暖。在温暖的传递中,接续的是对生命的严肃对待,对学问的一丝不苟、甘之如饴,是对学生的无私关照与提携。灯,不只是一盏灯,还是一座灯塔,在黑暗中,可以指引后来者前进的方向。前人已逝,浩然之气却长存于天地之间,在茫茫黑夜中煜煜生辉。正如陈思和记忆中一直浮现的画面,“在教书育人中,我特别喜欢贾植芳先生在一杯茶、一支烟中,侃侃而谈,风骨毕现,从中不仅传授了读书的心得,更是传染了一种难得的为人风格”。

读《传灯:当代学术师承录》,表达了薪火相传和怎样的深沉愿景

傅斯年笔迹

这些贮满真情的文字,有的甚至写于二十多年前。时至今日,它所蕴含的情感依旧鲜活,没有丝毫的褪色。真挚的文字总能进入人的心扉,总能丝毫不差地荡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无声地扩散开去,感动更多的读者。刘小枫追忆宗白华先生时以为,先生“留下的身影并不伟岸,对我来说,却非常亲切”。伟岸的身影随着时光的流逝,可能显得大而无当,单调乏味,久而久之即有渐行渐远之势。唯有如面晤谈的“亲切”,才让人觉得逝者并未远离,如在目前。

正如余英时念及恩师钱穆先生时说:“钱先生走了,但是他的真精神、真生命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而延续在无数和他有过接触的其他人的生命之中,包括像我这样一个平凡的生命在内。”可以说,这本书是绝不止于当下的,它可以常读常新,至少是可以让人在远方看见微茫的希望的。

作者:张家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