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宝的这种“联觉”功能,我第一次知道!

 OK妈谈育儿 2020-05-20


我一直是比较话唠的人,所以OK的语言发展还不错,从两岁起就能用不多的词汇量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也会认为这里面有我话唠子的功劳。当然,我这么话唠也是因为我发现他真的喜欢听我说话。

很多人都会认为孩子说话早或者说话多这事是有样学样,爸妈说得多了嘛,那孩子听得多自然也学到得多,这也就是大家普遍所理解的语言启蒙。但最近看了一个大脑研究的报告很有意思,它告诉我们,三岁前婴儿的大脑中有着异常丰富的神经突触,使得他们在接收感官的刺激时可能会触发到另一种感观。比如我们对他们说话时虽然是声音,但到了他们大脑里会触发为色彩、气味的感知。

所以当我们对着娃儿开启话唠模式时,很可能他们是享受到了带着芬芳的音乐或是一幅美妙的画面,这时他们有着“联觉”。

1

世界上只有一小部分人有联觉能力

看《最强大脑》时我们都会惊叹,妈呀,这人的脑子构造是不是和一般人不一样啊?!那么枯燥的一堆数字、文字、二维码,他们居然全部可以记住,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除了这群人除了不乏有像王峰那种通过后天长期高强度专业训练获得了特殊记忆能力的人,也有一些人是没有经过太多专业训练的,也就是说基本凭的是天生特别的大脑。他们中的有些大脑有一种特别的功能——可以把看到的数字、文字或条形码在他们大脑里转换为有颜色的画面或者是包含特别信息的图像,这种功能被科学家称为“联觉”,主要是指大脑在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下,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世界上只有一小部分人拥有联觉,他们听到音乐的时候可以看到颜色,当听或者说词汇的时候嘴里会感受到味道,当看到字母或数字时会感到某种特定的颜色。

在今年三月的TED演讲上,因为拥有超常智力而被称为“脑人”的英国作家Daniel Tammet,就例举了他丰富的联觉能力。他一直感知他出生的那个星期三是蓝色的,因此他出了一本书《星期三是蓝色的》。

在他眼中,每一个数字都有一个特有的形状、颜色和质地,数字1是一道白色的光芒,当他做数学计算的时候,各种图像在他眼前串联起来。

他可以讲10种语言,包括: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芬兰语,立陶宛语,罗马尼亚语,威尔士语,世界语,以及世界上最难的语种冰岛语。他拥有惊人的数学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22514位,在他眼中,圆周率中的数字就是一幅幅画,比如圆周率中的前20位在他脑中就是下面的这样一幅画。

这种联觉能力,不禁让我联想到最强大脑里的“水哥”王昱珩,微观辨识520杯同样的水,一眼辨出哪杯是他曾经见过的水。他自己的解释是凭想像力,但我很怀疑这或许也是联觉能力,让他能够把水看成是一幅幅各有特点的图画。

网络上也有一些人分享了他们曾有的联觉经验。

“我是从小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有颜色感知。东是红色,西是绿色,南是黑色,北是白色。还有m和n,m是浅蓝色,n是白色。”

“平时没有联觉的现象,有一次午睡,窗外广播在放歌,我能听到歌声,但是人还没有清醒,还在睡眠(半睡半醒?),然后歌声在我的大脑里转化成了一种有不同颜色的复杂物体的拼接,而且歌声是有重复小节的,每次重复到相同的小节,脑海中出现的彩色实物是相同的,当时无比确信音乐其实就是这样一种东西,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小时候一直觉得星期四是绿色的,每一天都是不同的颜色”

2

每个婴儿都可能是天生的联觉者

联觉的发生是感官刺激或认知途径会自发且非主动地引起另一种感知或认识,而之所以会发生联觉,研究人员通过测试发现,联觉者与非联觉者的大脑结构的确存在差异。研究者在使用神经成像技术,对颜色联觉者的大脑进行研究的时候,他们发现联觉者的大脑的V4区有增加的白质和灰质,V1区和V2区也有增加的灰质。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SimonBaron-Cohen认为,在婴儿出生的初期各种感知能力在可能是融合在一起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才逐渐被分开。所以,对于一个小婴儿来说,妈妈的声音很可能带有美丽的颜色和温馨的香气。

英国神经心理学教授Julia Simner也通过研究论证了儿童在早期具有联觉体验的特征,然后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联觉体验逐渐消失。

Julia Simner对英国21所小学中年龄在6-7岁的600名儿童进行了字母-颜色联觉的行为测试,确定了其中47个具有潜在联觉的儿童。

一年之后,再用相同的程序对这47个儿童进行测试,发现其中有8个儿童依然具有字母—颜色一致性; 4年之后又用相同的程序对10-11岁的这些儿童进行了测试,看这些联觉儿童在4年后是否还会有一致性关联表现,或是他们的联觉已经消失了。测试结果显示之前的8个联觉者中还有5个符合联觉的标准。

因此Simner认为许多儿童早期可能都是潜在的联觉者,之后在成长过程中随着神经突触的修剪,使得他们大脑中的跨通道连接产生了分离,也就是失去了联觉能力,而只有一小部分的孩子由于修剪不充分而继续保有了跨通道连接。

3

不需要做“天才”,但可以多一些保留神经突触

虽然儿童时期神经突触的修剪不充分可能会保留联觉,但并不是说努力保持神经突触少被修剪就可以保持这种能力。

事实上,直到今天,联觉是怎么产生、怎么发展的,是基因、环境影响还是后天的训练或刺激导致了联觉的发生,这些都还没有定论。联觉的种类也很多,目前已经被报道的有60多种。

丰富的神经突触并不意味着一定有跨通道连接,但突触越多,脑细胞传递信息就越快,孩子相关的心智活动就会越好,比如记忆力、处理新信息的能力等等。

在宝宝出生的头三年,他们的大脑其实是超速运转的,他们的大脑必须建立大量的沟通网络,使得一千亿个神经元(脑细胞)可以互相对话。而神经元就是通过突触的连接进行沟通的。

三岁前宝宝大脑中生成的突触可能超过100万亿个,远远多于三岁以后的需要的突触。如果让所有的突触都存在下去,大脑就会变得杂乱无章,笨重繁杂,无法顺利、有效地运转,所以大脑又会主动地开始对突触进行修剪。修剪机制取决于环境因素和外部刺激的反应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和突触,其功能和联结将逐渐固定下来,而不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将失去其突触。

所以对于我们爸妈来说,要做那些可以帮助宝宝保留重要的突触的事,而那些只会减慢大脑运转速度的无用突触就让它自生自灭好了。

其实只要我们用心陪伴孩子,就会有更多的机会保留重要突触。比如当孩子总喜欢让我们重复给他讲同一本绘本时,这正是他们保留突触的过程。因为只有反复经历某个体验,才能不断强化突触回路,创造一个永久的连接;而如果先前的体验没有得到加强,回路就会变弱,突触就会消失。

所以,爸妈对于孩子重复性的行为不要觉得纳闷,支持他们的要求,因为他们的小脑袋会做出选择让感兴趣的事情来保持神经连接,建立功能。

资料参考

https://www./talks/daniel_tammet_different_ways_of_knowing/transcript?nolanguage=zh-cnRare+variants+in+axonogenesis+genes+connect+three+families+withsound%E2%80%93color+synesthesia

http://www./monitor/mar01/synesthesia.aspx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