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孩子“被打”、“打人”而烦恼的爸妈,都应该看下这部动画片

 OK妈谈育儿 2020-05-20


今天我的小助手上班时突然接到婆婆的电话,说孩子在幼儿园被小朋友抓伤了,三条深深的血印子,看着都生疼。小助手是个直脾气,当下就恼了,直接在幼儿园家长群里@了对方家长。下班后我和小助手聊了几句,问她后来和对方家长沟通咋样了,她说:“唉,说了几句以后我自己也觉得没啥意思了。这个小孩有爱动手的毛病大家都知道,他爸被我们点名也早就不是一两次的事了。" 这个孩子的爸爸是开公司的,还特别积极地参加了家委会,有钱有热情,但就是管不了自己儿子。有一次开家长他当着所有人面说:“唉,我也真是没办法啊,说了多少次了,打也打过了,就是改不了。大家如果玩具被我儿子摔坏了直接和我说啊,我照赔全新的给各位。” 

小助手说得生动,我都替那个爸爸心酸起来了。孩子被人打了爸妈自然是懊恼的,但是,有一个会打人的孩子,爸妈的日子未必就过得就心安理得。

刚好今天就有个妈妈给我发微信,说她家宝宝总是抓人,抓自己、抓别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妈妈的焦虑。

 

或许这个妈妈已经意识到,孩子的攻击行为只是问题表象,更大的问题是为什么孩子会这样~ 孩子的内心是受了爸妈的什么影响吗?打和骂的调教没效果,那要怎么做?

有攻击性、破坏性的这款孩子,进入社交圈的确会引发很多社交问题,经常给爸妈“找事做”,但这肯定不是孩子的问题。

熊孩子到处惹事生非,是因为没存在感

正好前两天看到皮克斯制作的一部动画短片《失物招领Lou》,短短几分钟,却触到了熊孩子问题的实质。这部动画短片我也建议每个家有“熊孩子”的爸妈都要看下。

《失物招领Lou》是皮克斯2017年拍的一部动画短片,获得201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提名,备受赞誉,豆瓣评分8.4。

主人公是胖胖的小男孩J.J ,他是一个让人恐惧的孩子,他四处抢夺别人的玩具,游戏机、毛绒玩具、橄榄球……

这一切被Lou看在了眼里,它决定出手“整整”这个熊孩子。Lou不是一个人,它是一个躲在失物招领箱里的奇妙生灵↓↓↓ 

Lou经常偷偷帮操场上的孩子们捡回他们遗失的东西,它可以随意改变自己的形状,脏脏的棒球是它的眼睛,松垮垮的毛衣是它的身体↓↓↓ 

Lou为了整J.J,和他进行了一番你追我逐,在它们都被彼此困顿时,Lou突然看到男孩内裤边上的标签上写着他的名字J.J.。↓↓↓ 

Lou想起在失物招领箱中有一个写着J.J.名字的毛绒玩具,这个男孩应该就是这个玩具的主人。Lou把这个公仔小熊给J.J.看,那一刻J.J.想起了这只他曾最为心爱的小熊被抢走的画面↓↓↓ 

J.J.想要回玩具,Lou拒绝了他,并要求J.J把他抢走的玩具一样一样还给它们的主人。而就在还回玩具的过程中,J.J.学到了怎样和别的孩子相处,和温暖的拥抱↓↓↓ 

玩具都还回去了,Lou失去了身体,J.J.回到箱子旁发现Lou消失不见了,只留下他的玩具躺在箱子底。虽然伤感,但这时的J.J.因为还了玩具,已经获得同学的好感,他可以和其他的孩子一起愉快玩足球了。↓↓↓ 

片子的主要诉求很简单,它想告诉我们: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问题产生的原因。

而短片的导演Dave Mullins就坦言,他自己小时候就是这样一个J.J. 。因为父母经常搬家,他缺少安全感,无法融入大家,吸引别人注意的方式变成了J.J一样的到处惹事生非。很久以后,他才自己知道自己其实是一个没存在感、渴望被他人接受的孩子,只是不知道怎么做。

我觉得动画片中的J.J.终究是个幸运的孩子,因为Lou的出现拯救了他。Lou恰好找到了最能撬动J.J.的那个点,迅速去帮助他修复问题,修复的道路上J.J.还得到了鼓舞,最终被大家接纳。

但是生活中没有Lou,或者说,生活中的Lou就是我们,孩子的爸妈。有攻击性的孩子,他们需要被我们发现他背后的问题,他随时等待我们出手拯救。

没有问题孩子,只有不被理解的内心

OK之前的托班里也有一个现实版、低龄版的J.J.,名叫安安。

每天幼儿园放学后的一小段时间里很多孩子还是会留下来玩一会,比如把家里带来的玩具互相交换,OK就很留恋这个时间。但每当安安也会留下来玩的时候整个气氛就会差很多。

这个小捣蛋一会抢走一个小朋友手里的恐龙,扔到一边;一会又去抢走另一个小朋友的小车,也不玩,就是拿着不放,过一会儿又扔到某个角落。家长们虽然对安安也没什么敌意,但总归怕麻烦,多少会护着自己家娃劝说挪个位置以避让安安。所以也经常看到安安一个人跑来跑去,到处捞话,但没人跟他玩。

我和OK对安安都没什么成见,有时反而还能在一起玩玩,因为OK比较会表达,不容易和小朋友产生肢体冲突,我也告诉过他要怎么避让。有一次安安爷爷来接他,看我们玩得挺好,老人感慨起来,和我叹气说:“孩子爸妈平时做生意太忙,什么都不管,心里又觉得对孩子歉疚,一个劲就是买玩具,买衣服,以为可以弥补!”

那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安安为什么那么喜欢抢了玩具又扔了,或许这就是他要表达对物质厌恶的一种方式。他的爸妈喜欢用补偿心态给他买各种衣服、玩具,但所有的物质层面的东西都不是安安所需要的。在他的内心,他痛恨物质替代了爸妈的陪伴,厌倦物质给他带来无尽的空洞。他无聊,但他还是个不能很好用语言表达需求的孩子;他渴望引起别人的注意,但他蠢蠢地用了是婴儿时期的引起大人注意的方式。

后来,我又有几次带着OK和安安一起玩,我发现安安其实内心很有主意,在和OK玩机器人造堡垒的过家家游戏时,他很愿意接受OK的分工合作的建议。有一次为了谁先谁后,两个孩子争起来了,我紧张了一下,以为安安又要用武力解决了,立马给他们建议了一个抓阄决定的规则,安安一下就接受了,没有暴躁、没有攻击,那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安分孩子。

在大多数时候,安安还是别人眼中一个调皮捣蛋的不安分孩子,但其实如果安安内心渴望的声音能更多地被爸妈和爷爷等人接收到,他是可以被改造的。

改造需要一个过程 ,但至少,改造前得有发现孩子问题的机会,而机会就是靠陪伴时间的堆积获取来的。

怎么破?这些或许能帮到你

在之前的文章《实验证实,对孩子3岁前的投资最划算!你必须知道重“养”不重“育”,对娃的伤害到底在哪里!》里,我们说过,0-3岁缺乏养育,会影响到孩子大脑的发展、IQ、行为和以后的学习,而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问题,还不花精力去修复,当孩子进入社交后,出现的问题就会更严重。研究报告已经指出,幼年期遭遇疏忽的儿童,年长后变得攻击性强、精神出问题、欺凌他人或被他人欺凌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儿童大得多

如何去找到孩子内心缺失的那块空地,有几个方法可以多用用。

1. 当娃因为爱动手被人孤立时,一定想办法给娃多创造一些和小朋友玩耍的机会。

被孤立是对小朋友精神上极大的挫伤,也可能会是未来心理上的创伤,一旦小朋友在群体关系中受到挫败后,问题又被放大了,这时还不光是靠爸妈就可以找出深层原因并且修复得了的。

平时就可以帮着他请别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也可以是孩子出去玩时,准备一些可以和小朋友交换的玩具。如果孩子表现好,没有出现攻击行为,及时给孩子精神上的鼓励(比如多讲一些他爱听的故事,多陪他玩一些他喜欢的游戏),不要用物质奖励。但如果孩子动手了,也一定要让他自己承担后果。

2. 如果孩子打了别人,坚定地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不对的,一定要带着娃给被打的孩子道歉,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个榜样。

有一次,我带着OK在公园玩时,他特别心爱的小恐龙被另外一个小朋友摔坏了,OK当时不知怎么的,就推了一下小朋友,吓得对方哇哇大哭。OK自己也哇哇哭,等他情绪平复之后,我让他跟一个小朋友说:“对不起”。他不愿意说,僵持了一会,我替他道歉了。那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他突然轻轻说,妈妈对不起。原来,小朋友都有“话在心头口难开”的毛病。爸妈不用太强势,给点台阶让孩子下,未来孩子也能习得圆滑处事、为他人感受的做法。

3. 不要用同理心去要求孩子,小朋友需要的是引导。小时候,OK有个很要好的小姑娘每天一起玩,每次回家都难分难舍,哭得稀里哗啦,但OK对此一点表示都没有,后来看到小姑娘哭时,我在旁边引导他学会“换位”:贝儿哭了,很难过舍不得你,你是不是也舍不得贝儿呢?要不要去安慰安慰她?慢慢的,OK就能体会贝儿得感受了。后来,要分别时,会主动先跟贝儿说:“不哭”。

不过要补充说明一下的是,除了缺乏陪伴,对孩子过于严厉和太过溺爱,也都会引起行为问题。

我一个表妹老是担心怕把孩子宠坏了,对孩子特别严厉,导致孩子时刻战战兢兢,特别没有安全感。她女儿和别的小朋友玩时,总是时刻提防别人抢她东西,别人就一个手势根本没抢东西的意思,小家伙马上上手,完全没法跟小伙伴愉快玩耍。

当然,问题孩子的情况也有千万种,也不排除有的儿童有着惊人的韧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在经历过这些不幸后仍然获得很好的发展,但育儿从来不是一条挺而走险的路,如果孩子已经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还是该第一时间找找背后的原因,这一点不容易,但找到了,问题就迎刃而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