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别陷在“因为爱却忍不住控制孩子”的怪圈里!

 OK妈谈育儿 2020-05-20

一个朋友跟我吐槽,觉得自己魔怔了——原来,她以前是弹性工作制,有很多时间陪娃,但前阵子公司制度改革,开始朝九晚五。因为看不到孩子,就各种担心,先是给家里装了摄像头,后来发现有死角,又给孩子买了个电话手表,用来让她随时监听的,只要她愿意,可以一整天在线听着从孩子身上发出的声音。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控制不住地给打家里打电话,家里帮忙照顾娃的老人虽说没直接说,但也委婉提出过几次,让她安心上班,她也觉得是一种病,但就整天担惊受怕的。

她也知道自己算是一种病态了,但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刚好我之前刚看了一部叫《黑镜》的系列剧,其中一集方舟天使(ArkAngel),谈论的就是这个话题,所以想借此分享给她的同时分享给大家。

之前我也不止一次提过,我的爸妈都属于“控制型”的家长,所以尽管我从小到大都是外人眼中的“乖孩子”,但是其实有着常人无法感知的困扰,比如有时候过分地考虑他人的感受,做着“老好人”,却又未必被人理解。更要命的是,我都成为孩子的妈了,内心深处依然隐藏着不易察觉更为深远的叛逆……

放纵控制欲,毁了孩子

《墨镜》讲述的是“直升机式父母”控制孩子的家庭伦理故事。

妈妈因为女儿萨拉的一次走失经历,整日担心她再次走丢。于是她带着孩子到了一个科技公司,给孩子大脑内注入一种物质。

这种物质可以和手持终端保持通讯,妈妈只要通过手持终端即可实现7*24小时“隐身跟踪”模式,随时知道女儿身体的各种情况。

更厉害的是,还有“和协”功能,可以把女儿看到恐怖、血腥、暴力等令人感觉不愉悦的画面过滤,变成马赛克,连声音都处理掉。她认为这是绝对安全的保护方式。

从此女儿遇到的所吓人的东西都变成了一团没有声音的马赛克。路边的一条大狗都会被打上马赛克。

但是慢慢的,有些问题已经显现出来了。

比如外公在家时突发性疾病倒地抽搐↓↓↓萨拉看到的画面是这样的↓↓↓

所以尽管外公倒在地上求救,萨拉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幸好妈妈及时发现,没有酿成悲剧。

后来,外公去世了,妈妈哭得很伤心,但小女孩很茫然,感不到悲伤。同时,她看到妈妈的脸是一团马赛克。

孩子毕竟会长大,到了外面,她还是发觉有些不一样了。

她让男同学描述给她听血腥画面是什么样的↓↓↓不过男同学也被打码了↓↓↓终于有天女儿同学在看暴力视频,女孩看不到,请同学给她描述,同学的脸变成了一团马赛克。

女孩画出了同学描述的内容,画面变成了马赛克↓↓↓她用铅笔戳自己的手,结果手也变成了马赛克↓↓↓女儿失控了,疯狂自残↓↓↓

发现妈妈一直在监控自己,女儿跟妈妈厮打起来。妈妈倒在地上,变成了一团马赛克。

直到控制屏被打坏,女儿才发现妈妈满脸是血。

女儿害怕,离家出走了,搭上了一辆油罐车。妈妈醒来后发疯地找,但女儿已经不会回来了。。。

这显然是个悲剧,也是给“直升机式”爸妈的一个警示——

不要为了保护孩子,控制孩子看到、接触到的一切事物,不断放纵自己的控制欲望,这终将会亲手毁掉一段本应美好的亲子关系。

一不小心,过度保护造成孩子说话晚、社交有障碍

一个从事早教工作的朋友跟我讲过一件事,她说,她教过的一个说话晚、社交有障碍的宝宝。当时宝宝两周七个月,只会叫爸爸妈妈,完全不跟别的小朋友玩,父母很担心,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了,医生说孩子没有任何问题。

朋友在观察时发现,这个宝宝几乎没有自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家人寸步不离跟着,孩子没必要说,一转头、一抬手,大人什么都弄好了。旁边有小朋友一靠近,家人就很紧张,生怕宝宝被欺负了。

孩子是需要在挫折和冲突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就像上面这个宝宝一样,大人不必要的帮助剥夺了孩子语言、认知、社交、甚至大脑的发展。

威斯敏斯特大学政策研究所(PSI)研究发现,直升机式父母严重影响了孩子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登在《儿童与家庭研究》上的另一项研究发现,直升机父母会让孩子更不满意自己的生活,甚至有研究发现直升机式教育和孩子抑郁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还有个朋友说,她前婆婆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妈,大事小事婆婆都要管,连她前夫穿什么样的内裤都是她婆婆准备好的。有好几次,她正换衣服,只穿着内裤,她前婆婆就闯进来了。他老公更是不避讳,甚至洗完澡光着身体从他妈面前走过。因为这些问题总吵架,最后离婚了。

虽然我们给了孩子生命,但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有被尊重的需要。过多的保护模糊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界限,造成很多家庭危机。这些过度控制孩子生活的父母自己又过得如何呢?

美国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指出,“直升机”父母经常会因孩子的成功或失败,而有过度的忧伤、哭泣,有较多负面的想法、较少的愉悦与生活满意度。

正是这样,真心觉得《黑镜》这集适合当教育片播给所有要当父母的看看,也许你本能的以为那是爱,但却无意识地变成了控制孩子,那是件很“悲哀”的事。

孩子非因你而来,他只是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

源于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会忍不住去“管束”OK。

就像OK一岁多,有一次我和OK爸带OK下楼,到了单元1楼门厅这里,有两条路可以下去,一条是正常的楼梯走下去,一条是斜坡走下去。OK选择了斜坡,我就在后面追上他拽着就他改了方向,“你跟我走楼梯”。OK着急得哇哇大哭,我想走斜坡,我说“不行,斜坡太危险”。OK爸走上来说,你干嘛那么强迫,他想走,就让他试试,他可以的,不放心,我们就拉着他。

是的,这一点上我是很感谢OK爸一家的,尤其是婆婆,她是她那一代里为数不多非常讲究“界限感”的。所以我也很有意识地和自己对话,劝慰自己不用“控制”得太多。

孩子天生就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只要你相信他,放手让他探索世界,同时在一旁稍加提醒,这反而是安全的。如果对孩子保护过度,他完全没有机会接触任何危险,这才是最大的危险。

OK一起玩的小朋友里,有一个特别胆小。有次我们结伴一起去科技馆玩,科技馆里幼儿区有一块区域是孩子通过一张网爬到上面的平台上去。别的孩子都在上面疯玩了,这个孩子躲在妈妈旁边说:“我胆小,我害怕。”妈妈怎么鼓励都不行。孩子小的时候,大人保护得过多,怕摔着怕跌着,长大了孩子自己都会认为自己不行了。

所以,我们别害怕因为自己的失职而使孩子们受苦,提醒自己适当放手,在安全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拿注意,自己解决问题,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别以为,当了妈妈的我们,强大到可以一直保护这个小生命。最终,我们都是要离开的,所以好的教育不是一味的保护,是引导并陪伴孩子,一起面对成长中的问题

最后送上纪伯伦那首很著名的诗,也是OK幼儿园入口处背景板上就展现给各位爸妈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

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