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背着儿子把他东西送人了,被儿子发现了后...

 OK妈谈育儿 2020-05-20


        尽管我还算懂育儿,但偶尔也会犯错,前阵子发生在我和OK之间的事很想和大家来分享一下,每个当爸妈的都要放心上哦!

|偶然发现自己的拼图在小哥哥家,哭得撕心裂肺|

上周我带OK去闺蜜家,和小哥哥一起玩,两人一直玩得挺好。谁知临走前小哥哥端出了一盒拼图,OK突然脸色大变,他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因为当下时间有些晚了,我要带OK回家吃饭。闺蜜送我们出门进电梯的那一刹那,OK突然想起了那盒拼图可不就是几个月前我送给他的吗?!于是他问我,为什么这盒拼图在小哥哥家里?我有些尴尬,不知怎么解释,见我迟疑,他像是明白了什么,哇哇大哭起来。他就是不明白为什么他只玩了几天的东西,妈妈怎么就把它偷偷送人了。

OK拉扯着我,一定要我给个说法,我突然意识到,是自己侵犯了OK的物权。自己心爱的东西,未经许可就到了他人手里,换了谁不懊恼啊?我连忙说,上次见你没玩,妈妈就先拿给哥哥玩了,真是特别不好意思,妈妈没来得及跟你商量,我明天去问哥哥要回来好吗(后来我去买了一份新的~)?OK点头,事情算是解决了。

所以别以为小孩子家谈物权像是过家家,才不是。从心理发展上来说,孩子的小小世界没有太多复杂的关系概念,物品的归属问题可是他们的人生头等大事呢。

不同年龄段物权意识不一样,不愿意分享可别硬来

在三四岁之前,娃儿总会认为自己看到的东西都是属于自己的,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据为己有。小娃之间的战争——打和被打、玩具争抢,80%都是由此产生的,另20%的因素则是表达能力的问题。

娃儿认为看到的东西就是自己的,是在这个年龄段的本能意识,因为1-4岁的娃儿们正在经历物权意识的高峰期。

0-1岁

这个年龄段的小宝宝还是很大方的,他们会认为谁都可以玩我的东西。

所以在这个懵懂的年龄段,爸妈要多做表达爱和慷慨的表率,让他们慢慢感受到信任。

1-2岁

一岁之后,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他们的物权意识正式开始发展了。这个阶段,他们的的心理是,只要是我喜欢的,那就是我的!

此时的娃儿,表现出对独立的渴望,他们坚持自己做决定以及说“不”的权利,这个阶段,爸妈们还不要着急开始“孔融让梨”的思想教育,远没达到这个高度。更不要强迫小娃们在公众场合做违心愿的分享,这反而造成他们的独占欲比原来更强。

2-3岁

到了两岁,娃儿的自我更大了,性情也更火爆了。“我的东西,别人都不能碰!!!” 是这个年龄段对物权的认识。OK在这个年纪有一本特别喜欢的小熊的拉拉书,每天像宝贝一样捧在手里,谁动一下,整个人就性情大变,从温顺的小羊秒变成威猛的狮子。

别看2-3岁的娃儿小,这是个容易走极端的年龄,逆反心理加强,也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所以别人碰自己的东西都会被他们视作一种侵犯。

这个阶段爸妈的应对技巧也要开始升级了,光理解和尊重还不够,还得给孩子约法三章,让他慢慢开始接收到在占为己有之处,还有交换条件可以谈。

3-5岁

3岁之后,孩子的心理慢慢开始转变了。随着社交的接触面逐渐扩大,心理上也有了交友的渴望,也没有以前那么死脑筋了,他会觉得“我的东西可以分享给你。” 

3岁之后也有很多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了,初上幼儿园之后的心理是——幼儿园的东西,都是我的!他们对幼儿园琳琅满目的玩具有最初的强烈占有欲,认为这也像家里一样,所有东西都是自己的。但随着对集体生活的熟悉,他们逐渐懂得应该分享和合作。

这个阶段,希望美德教育的爸妈可以对孩子“下手”了,平时在自己做分享动作的同时和孩子解释一下这个行为的好处,在孩子碰到玩具争抢的时候及时鼓励他们尝试分享。

5-6岁

这时的孩子社会性发展明显,分享的对象也开始扩大到更大的范围——从周围的同伴发展到社区、陌生人,这时他们的心理是,我的东西愿意分享给需要的人。

爸妈可以注重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比例小区玩的时候看到摆放不整齐的桌椅就帮着给归归位,有条件的话带着一起参加一些贫困山区的帮扶活动,也就是把分享带入更大的社会范围中去。

分享教育之前,爸妈得先做好这些铺垫

虽然孩子有“物权”意识,但他们自己可并不是为了占有而占有,从根源来说,这种意识还是来源于对安全感的需要,或者说是安全感的升级。所以爸妈不仅可以理解孩子时时刻刻都在宣告“这样东西是我的”这种心理,更应该在鼓励孩子把物品分享出去前,也一定要征得孩子的同意。看我前面说的OK的拼图事件,就是因为没有征得同意,把他惹恼了。

有了安全感,再教会孩子如何说分享的话、如何做分享的动作,慢慢让他们接纳“分享”这回事,这才是保证孩子树立正确不扭曲的分享观。

1. 孩子的信赖感很重要!爸妈要有意识地创建信赖、和谐的人际氛围。真正的慷慨来源于爱,分享也是建立在信任和友爱之上的。所以要让孩子愿意分享,必须在孩子与同伴之间、孩子与老师之间、孩子与其他成人之间建立信赖、亲密的感情氛围。

2. 爸妈就是活教材,孩子都学着呢!爸妈要言传身教,可以让孩子在平时观摩自己是如何与人分享的,也让孩子看到分享而带来的各种好的结果——获得友谊、得到信任、别人也会把好东西分享给自己……榜样力量比语言更有效。

3. 让孩子分享前,自己要先想通了!要孩子分享,爸妈自己可得乐意啊。分享前要先交友,爸妈的分享态度也决定了孩子的执行力度,如果爸妈这边嘴上轻飘飘地说着“你要分享啊...",表情上并没有很坚持的态度,娃儿马上就能破解爸妈的真正心意。

这些方法千万别用,不仅无效还会伤了孩子

分享是基于自愿、快乐、友善和平等的。如果孩子还没有懂得分享的价值,别急着责怪他,人生中太多“明白”是需要时间的。最怕的是,爸妈将孩子的行为和自己的教育成果展现挂勾,娃儿在公开场合不分享了,立马觉得面上无光,然后扭曲分享观的行为就开始了:

错误方法一:硬性强迫孩子分享。如果不问缘由,强迫不愿分享的孩子必须把东西分享出去,这已经不是“分享”,而是“剥夺”了。分享在于自愿,如果孩子出于某些原因暂时不愿分享,爸妈可以在事后听听孩子怎么说,同时可以不断灌输分享的好处,当然少用空洞的教条。

错误方法二:惩罚孩子的不分享行为。分享这件事本身就是很个人的,爸妈也不要对孩子期望很高,无论分享还是不分享,都只代表了孩子的本能行为,爸妈客观平静地看待就好。千万别对于孩子拒绝分享进行惩罚,否则非但不会让孩子因此变得更慷慨,反而会让孩子对父母加深怨恨,产生亲子间的不信任感。

错误方法三:给拒绝分享的孩子贴上“抠门”标签。贴标签从来都是犯大忌的,只是在分享这件事上更容易被贴。贴标签会对孩子的心里造成暗示,自卑的孩子如果被贴上诸如抠门、小气的标签,那就可能会不愿再接纳别人;而叛逆的孩子就会不断刻意重复这种不分享的行为。

OK妈说:

        前两天,OK在托班,有个小朋友把螺丝塞进了他鼻孔,很是危险,当时我人在外地,接到电话,眼泪水哗哗流了下来,幸好之后没事。我问OK,你为什么不拒绝。他安慰我说,妈妈,他是在和我玩,我现在没事了。说实在,我没有生那个小朋友的气,那个小朋友的妈妈也主动给我打了电话,不断表示道歉,真的也处理得非常好。但我有点气自己,没有在平时给OK做够安全教育。所以也在这里特别提个醒,一定要对娃各种关注,也要随时、时时给娃做好安全教育、教他们保护好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