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州历史年表(十四):唐朝

 推翻时间 2020-05-20

        唐朝 

  肃宗上元元年(760)温州大旱,饥荒。长史李皋冒擅贷之罪,开仓赈济数十万斛。皋字子兰,上元初贬任温州长史,不久摄行州事。是年饥荒,州有存粮数十万斛,李皋决定开仓赈济:“夫人曰不再食当死,安暇禀命。若杀我一人,活数千人,利莫大焉”。于是开仓尽赈之。同时以擅贷之罪飞报朝廷自劾。唐肃宗披阅后,赞赏李皋所为,下诏嘉勉,加少府监。  

  代宗大历六年(771)顾况在永嘉任江南盐铁使署监官。顾况(727—814),字逋翁,号华阳山人,海盐人,唐至德二年(756)登进士第。德宗时曾征为著作郎,后结庐茅山,隐居而终,是一位高寿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239首。有《顾况集》。  

  德宗贞元元年(785)姚撰的《仙岩铭》最早见于仙岩山翠微岭上。仙岩山摩崖题刻已发现30处,分布在5个风景区(梅雨潭四周20处)。篆、隶、草、行、楷兼备,大部气韵犹存,保存完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  

  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堤防久废,水患频仍。温州刺史路应在乐成、横阳两县疏浚河道,修筑堤堰,兴修水利,围垦农田,“二邑由是得腴田,除水害”,劣田成为上田。路应(748—811),字从众,京兆(今西安)人,以父荫擢侍御史著作郎,刺处州。在处州任间,疏通瓯江,清除水患,减轻赋役,政绩斐然,于大历(766—779)间调为温州刺史。  

  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唐朝后期人口锐减,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温州所辖由78乡调整为76乡,户数猛降至8484户,其主要原因是官府缺乏可授之田,均田制遭到破坏,大量户口又被庄园主隐匿。持续动乱及饥荒,也是造成户口下降的原因。

  敬宗宝历年间(825—827)张又新任温州刺史,任内著《永嘉百咏》。张又新,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唐元和九年(814)状元,官至左司郎中。唐代著名诗人,著有《煎茶水记》等。在任期间,对罗浮山、青澳山、帆游山、绿嶂山、白鹤山、华盖山及江心孤屿、谢池、春草池等名胜古迹均有吟咏。期间,张又新巡视乐清,游雁荡山、白石山和乐成等地,留有《常云峰》、《丹霞山》、《白石》、《照胆》等诗。《全唐诗》收他17首诗,其中写温州的就有12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