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蒂瓦纳科古印第安文化遗址——神秘消失的史前山城

 咖啡与烟 2012-11-17
 
蒂瓦纳科古印第安文化遗址
 
——神秘消失的史前山城
 
 
        蒂瓦纳科遗址位于的的喀喀湖东南方约13英里处,是远古时代蒂瓦纳科文化的中心。在古印第安语中,蒂瓦纳科为“创世中心”之意。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的的喀喀湖是南美洲第二大湖,位于玻利维亚和秘鲁边境的安第斯山脉上,面积8301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812米,平均水深100米,最深达300多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可通航的大湖。印第安人一向把该湖奉为“圣湖”,这里是南美洲印第安人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蒂瓦纳科遗址位于的的喀喀湖南岸,是个星散在长约1000米、宽450米的台地上的大建筑群。整个建筑群都用岩石筑成,这些岩石大多被加工成长方形,垒砌整齐。从残存的遗迹还可看出,这原是一座坚固而庞大的城池,建筑宏伟而又谨严,四面都有巨大石块砌成的高高的城墙,宽阔的石阶通向雄伟的城门,每个城门都用一整块大石凿成,里面有梯级通向地下的内院。
        如今,城门之内早已一片空寂荒凉,巨大石像兀立在崩塌了的台地上,好像用力托着青天。废墟之上,只有石砌的神庙墙壁上镶嵌的百余颗红砂岩石雕成的人头像,一颗颗从墙上凸出来,个个表情怪异,千古以来,他们一直虎视眈眈地守护着这些历史不明的古代民族的秘密,作为历史的见证。还有那些用整块岩石雕凿的碑柱,它们是那么巨大,那么笨重,但又被切割得那么整齐,雕凿得那么精美,使得每一个站在这些巨石面前的人,都不得不被它们的宏伟气势和神秘气氛所震撼,并时时唤起人们的惊叹与困惑。
        16世纪来到这里的西班牙人发现,在当地生活的印加人曾到那些排列整齐的庞大石像面前去献祭。他们从这些印加人口中得知,这座古城已被废弃很久了。但在印加人的传说中,远古时代的蒂瓦纳科是一座圣城,从安第斯高原到太平洋沿岸各民族都曾成群结队地来此朝拜。
        面对这巨大的空城,人们不禁要问:是谁建造了这座宏伟的石城?它是什么时候建造的,为什么又被废弃了呢?
        事实上,自从西班牙人发现这座遗址以来,围绕着蒂瓦纳科遗址起源、建造年代、由何人建造等,尽管已讨论了400多年了,但许多疑问,至今没有解开。
        关于蒂瓦纳科的起源,当地的印加人说,早在100多年前他们来时,那里就早已成了废墟,所以,他们对在此之前就已经消失的蒂瓦纳科先民同样一无所知,惟一能知道的,就是从祖辈流传下来的一些古老的传说。据说蒂瓦纳科是在古代大洪水退去之后,由来历不明的巨人在一夜之间建造起来的。因为这些巨人不听太阳会升起的预言,所以遭到太阳光线的毁灭,连他们的宫殿也被摧毁。
        另一个传说是:在很久以前,一场大洪水持续了60个昼夜,淹没了所有的城市和村庄。洪水过后,安第斯山脉的造物主维拉科查来到蒂瓦纳科,建造了这座古城。
        当然,这样的传说只是神话故事,但它是否多少也提供了一些这座古城的背景资料呢?
        1903年,一个法国科学考古队在对遗址进行挖掘时,挖掘出一所小庙,一半建在地下,墙上点缀着不少人头像,都是用血红色砂岩刻成的,每个头像都用大石钉钉在墙上。
        1932年,一个美国人的考古队在遗址发现了蒂瓦纳科的最大神像——一个近24英尺高的巨人,埋在地面下10英尺的地方。身旁躺着另一个神像,仅8英尺高,也是用红色砂岩雕成的,但第二个神像微露笑容,其神态风格与蒂瓦纳科较后期那些大雕像脸孔严肃的风格迥然不同。在第二个雕像脚下的平台里,还发现埋着一个与挂在小庙墙上石刻人头相似的石人头。尽管有了这些惊人的发现,还是无法断定这个废城的年代。
        1958年以来,经过多年的发掘,考古学家发现,在蒂瓦纳科遗址地下曾先后有五个城市相继兴衰,一城叠在另一城之上。但因为有关这五个城市的资料极少,所以只能说,它们重叠埋在地下,只有最后的这个城市那些庞大而神秘的巨石留在了地面上。
        那么,这些巨石建筑的用途是什么呢?
        有一个广泛流传的说法认为,蒂瓦纳科是高原上的一座圣城,为当时的朝圣者所建。但有人认为,如果当初果真有成千上万的朝圣者,他们一定会留下一些朝拜的器物,可是,考古学家在目前所有经过鉴定的出土文物中,并没有找到证据。
        还有人认为,蒂瓦纳科可能是座宗教城,只住着一小批大祭师,而没有普通百姓的住宅区。通过后来从空中拍摄的鸟瞰照片发现,在蒂瓦纳科四周的郊区,好像有些工匠如陶工、织工、金匠等民宅,以前之所以没人注意到,是因为郊区的房屋不是用石块建造,而是用晒干的土坯砌成,一旦被人荒弃,经过漫长的岁月,土坯便散碎成灰尘和泥土混合一起而无从辨认。
        还有,在干冷荒凉的安第斯高原,附近既看不到有山岩,又看不见有石矿。那么,当初的建筑材料从何而来?
        通过岩石样本比较,后来的人们终于发现,遗址中的那些巨型石块,包括火山凝灰岩、石灰岩、红砂岩、玄武岩和安山岩等所有供应石料的矿场,就在离城60至200英里一带的地方。
        每个亲眼看到蒂瓦纳科遗址巨型石像和石块的游客都会暗自惊讶,遗址上那些100吨到150吨重的巨型石块,被加工得非常精细,有些还经过打磨和抛光,还有些巨石是用I型金属栓串联在一起的。即使在今天,假如不用现代化的工具,没有预先精确设计的图纸和模型,要想制作这样的巨型石制构件,也是不可能的。但当初的蒂瓦纳科的先民是怎么加工这些奇特的石块的呢?
        蒂瓦纳科文化中心另一处宏伟的遗址是卡拉萨萨亚广场。在当地印第安人艾玛拉族语言中“卡拉萨萨亚”的意思就是“石头竖立的地方”。这是一座长210米、宽118米的大平台,周围有一道巨石墙,石墙中每隔相等的一段距离,就竖立着一根4米多高的石柱。有人研究后认为,这座石墙是用来测定历法的。墙中的某些设施包括墙本身,实际上是配合天上的某些星座而建造的,用以测量春夏秋冬四季太阳出没的方位图,这也是人类最古老的测量制度。
        著名的玻利维亚学者亚瑟·波士南斯基曾以毕生精力研究蒂瓦纳科达50年之久,他从天文学角度计算出卡拉萨萨亚广场兴建时,黄道与赤道的交角应为23度8分48秒。而现代专家们发现,与这一天象对应的日期应是公元前15000年。
        这显然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因为此前历史学家一直认为蒂瓦纳科城建造于公元前200年。为了审慎起见,一支由波茨坦天文台、梵蒂冈天文台、波昂大学等多处科研机构和大学的著名学者组成的审查组,经过三年的审核作出鉴定,认为波士南斯基对蒂瓦纳科城兴建日期的判断基本正确。
        这样的观点固然与众不同,但同时也遭到有些人的质询,他们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蒂瓦纳科应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史前文化遗址,而它的建造者们——维拉科查和他的门徒,又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
        在蒂瓦纳科城的地下神庙中,至今还保存着维拉科查的雕像。令人不解的是,这位在印第安人传说中,将文明和教化带给南美的圣贤有着高高的鼻梁和翘起的胡子,与土著印第安人的外貌很不相同。在当地的古老传说中,也说维拉科查是个留着胡子的白人。
        在卡拉萨萨亚广场的西南角,矗立着一尊被称为“修道士”的巨大的雕像,人们猜想它可能是一位大祭师。岁月的风霜已使它的面目变得十分模糊,它手中拿着形状不明的器物,衣饰上刻着难以辨别的符号。它究竟是什么身份,人们一直查不出头绪。
        据当地印第安人传说,在的的喀喀湖底存有部分古城的废墟。为了证实这个传说,1967年,在玻利维亚的一个考古队中,由蛙人潜进深渊,还真的发现了一些被咸水侵蚀、满布泥污的高墙。同时,在离岸不远的地方,他们还辨认出一些堤岸和铺面小路,还有细工琢磨的石块,接缝精密,排在湖底,一共大约有30个这种平行建筑,由一个新月形的底部相连起来。这是不是一列棋盘形的码头呢?
        2004年8月23日,据国际在线消息:意大利著名考古学家洛伦佐·艾比斯于8月22日宣布,他也发现在的的喀喀湖底下隐藏着一个神秘的古代文明遗址。
        洛伦佐·艾比斯表示,在过去的20多天里,他和他的考古研究小组在的的喀喀湖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探索工作,并利用机器人深入到湖面以下100米的地方进行拍摄。从拍摄到的照片显示,在的的喀喀湖底下隐藏着一座已经残破的古代建筑群遗址,估计这个城镇于一万年前消失。照片还拍到了一些陶瓷器皿以及一座高40厘米左右的镀金雕像,这表明当时在此居住的人们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程度。
        有人认为,根据一些仍残留的港口设施、码头、堤防和散乱的石材表明,蒂瓦纳科城当初本是建立在的的喀喀湖畔的一个港口。那时候的的喀喀湖的水平面比现在要高30多米,今天蒂瓦纳科城的位置正是那时的湖滨。后来地震引起湖水暴涨,给古城带来了一场大灾难。而根据地质学家们估计,这场灾难大约发生在12000年以前。此后洪水虽然消退,但随着地壳的升高,的的喀喀湖的水平面日渐下降,湖面逐渐缩小,最后变成今天这样湖岸远离城市,使蒂瓦纳科城失去了港口的意义,也失去了它的经济命脉。
        同时这一地区的气候也逐渐开始恶化,变得日益寒冷,不再适宜庄稼的生长。在这种情况下,史前蒂瓦纳科的先民不得不放弃了长期建设的家园,远走异乡。
        他们到哪里去了呢?谁也说不清。
        如今的蒂瓦纳科城早已是一片空荡荡的废墟,只有湖中岛屿上居住的印第安人,还在划着芦苇扎成的小船,在湖中飘荡。奇怪的是,这种小船,不论在编扎技术上还是在形状上,都与古埃及金字塔时代用芦苇编扎的“太阳船”极其相似。如此类似的船舶设计,为什么会出现在两个相差如此遥远的时间和空间?对此,学者们迄今还拿不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在蒂瓦纳科遗址的西北角,有一块非常重要的超巨型石雕,它就是南美大陆最负盛名的远古文明的奇迹——太阳门。
        太阳门由一块完整的巨型的安山岩凿成,高3.05米,宽3.96米,重10多吨,虽曾遭雷击,今天依旧矗立。每年秋分即9月21日,黎明的第一束阳光总是从这石门的中间射入大地,这也是“太阳门”名字的来历。
        凡是看到太阳门的人,无不为它的精美壮观惊叹不已。太阳门不仅高大宏伟,而且上面还雕刻着极其精美的图案。其中最著名的,是雕刻在石门楣上方的“日历横饰带”。在这条横饰带中央,刻着一个谜一般的人物,据说就是大神维拉科查,肖像中的维拉科查头上戴着威严的王冠,手中握着饰以秃鹫的节杖,神情却十分严肃。其两旁平行雕刻着三排共48个较小的神像,其中上下两排是长着翅膀的勇士,中间那排则是某种人格化了的飞禽。门楣横饰带的底部,雕刻着一种“回纹”图形,一系列阶梯金字塔式的几何图形,连绵不绝地排列着。此外还有众多至今仍难完全弄清楚其涵义的图案和符号。
        面对着太阳门,惊叹之余,人们不禁要问:古代蒂瓦纳科的居民为何要建造这巨大的石门,它究竟是作什么用的呢?
        从太阳门在秋分时节射入第一道太阳光这点来看,太阳门显然是一个巨型的历法标志。很多学者都认为,太阳门上铭刻的众多图形和符号都具有历法功能。但这些符号究竟是如何表达历法的?远古的蒂瓦纳科人又是如何测算秋分时节太阳光线与太阳门位置关系的呢?
        有些美国学者认为,在太阳门图案与符号的研究上,记载了大量的天文知识,其记载的天象最早可追溯到27000年前,而这些知识是建立在地球为圆形的基础上的。
        英国学者汉卡克在考察太阳门时,意外地发现太阳门上还雕刻着一些奇异的史前动物的图案。这种动物体形肥胖,四肢短粗,尾巴肥肿,举止笨拙,好像是犀牛和河马的杂交品种,现代早已没有了这副模样的动物,但古生物学家却一眼认出,原来,这种其貌不扬的动物图案表现的是一种早已灭绝的史前动物——箭齿兽。
        古生物学家研究的结果表明:箭齿兽生活在160万年前的晚上新世至12000年前的更新世,它可能是一种半水栖类动物,生活习性相当于现今的河马,可能是当时的南美洲大陆上最为普遍的大型有蹄类动物。它身长约2.75米,高1.5米,脚宽而短,具有三趾,似犀牛而低矮无角,门齿之间有宽大的缝隙,这也是它被称之为“箭齿兽”的原因。但这种动物早在12000年前就完全灭绝了,今天人们对它的了解是从南美各地发现的化石中得到的。
        那么,早已灭绝的史前动物怎么会被描绘在太阳门上呢?值得一提的是,雕刻在太阳门门楣上的箭齿兽形象共有46处之多,而且这种丑陋的动物不仅仅是出现在太阳门上,同时,在蒂瓦纳科古城出土的陶器碎片上也随处可以看见箭齿兽的图像,有好几种雕刻品上还有它们完整的、立体的身影。
        其实,太阳门上的古代动物图像并非仅有箭齿兽这一种。在太阳门横饰带的图案中,还显示一只伸出一双长牙、形状如象的长鼻类动物。但据生物学家研究,在史前时代的南美洲曾经有过一种类似大象的、学名为“居维象亚科”的长鼻类动物,活跃于安第斯山脉南端的蒂瓦纳科等地区。这种动物也是早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就已经灭绝。
        然而,一万多年前已灭绝的动物,怎么会反复地出现在蒂瓦纳科古城呢?
        有人据此推论,也许当初蒂瓦纳科的建造者们见过这种动物,他们显然是依据实物而不是依据化石来雕刻太阳门上箭齿兽的图像的。据此判断,建造蒂瓦纳科城和太阳门的年代绝不会晚于更新世末期至公元前一万年以前。
        这样一来,一个更大的疑惑又摆在我们的面前。因为人们一般认为,人类移居美洲的历史,大约是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而到达南美洲的时间就要更晚一些。那么是谁建造了宏伟的蒂瓦纳科城和奥妙无穷的太阳门呢?
        遗憾的是,蒂瓦纳科的居民好像没有留下文字。也有人认为,那些石像上的沟纹可能是某种象形文字,可惜至今还没有人能够解读,所以,直到如今,人们对蒂瓦纳科、对太阳门的真正了解还是很少,这一切也都没有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