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州历史年表(六十八):明代

 推翻时间 2020-05-20
        太祖洪武十九年(1386)汤和命温州卫指挥使王铭修缮整治府城,增筑外垣,疏浚城壕。城周18里,高3丈2尺。设7门。

  是年,日本僧人太初(俗姓张,名启元)偕徒大方入沓石山梅公洞(今泰顺莒江乡境内),见四山环翠,洞上有细泉下注如珠帘,两石相沓,下可留20余人,遂于洞中建“沓石庵”,驻居焚修。次年又于罗阳城东山交复建龙护寺(俗称山交寺),并率徒辟荒为田,自力耕食。时浙南闽北参访者络绎于途。永乐四年(1406)又建石塔于寺南,五年(1407)三月一日,入塔端坐,偈毕圆寂,享年75岁。太初圆寂之后,其徒心照承志,仍开荒造田,自力耕食。今寺后山弯中尚存有明天顺三年(1459)县教谕熊相所撰《山交寺开田记碑》,详其开荒造田事迹。太初儒释道皆通,9岁削发学禅,明洪武间(1368—1398)曾来中国,历游名山禅林,讲求佛法。著有《禅宗语录》3卷,已无存。

  是年,乐清朱希晦(1309—1386,号云松,瑶岙人)卒,临终交代,将仅有数亩薄田悉数供入祠中作祭祀之用。虽有五子,只留所作《云松巢诗集》一部、端砚一方、古本《文选》一帙,遗嘱:“汝可守此,无忘我素志!”希晦博通经籍,以诗名重一时。明洪武初年,以贤良被召进京,授官朝列大夫,不领朝命而归。归来时已须发皓白,因与四明吴主一、箫台赵新等游咏雁荡山中,人称雁山三老。

  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倭寇侵扰江浙沿海,百姓深受其苦,明太祖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在沿海筑城设防。汤和监造温州卫、磐石卫、金乡卫,设指挥使司,以抗御倭患。同时在永嘉、乐清、瑞安、平阳等县增设宁村、蒲岐、海安、沙园、蒲门、壮士等千户所,并设烽火台22座。在状元岙岛沙角设砦,置烽堠。根据明初军队编制,京师和各地于要害处设卫所。一郡(府)设所,连郡设卫。大约5600人称卫,1120人称千户所,112人称百户所。各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统由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温州府作为抗倭重镇,有3个卫、8个千户所,有兵约2万多人,比一般郡县超出20倍之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