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礼仪之争”:皇权与相权的最后较量!

 天使之剑 2020-05-20

引言: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荒淫无度的明武宗朱厚照病死。这位孝宗独子,沉溺于声色犬马的皇帝没有留下一儿半女。皇位空悬,内阁首辅杨廷和与群臣商议,决议立兴献王朱祐杬长子朱厚熜继承大统,次年改元嘉靖,史称世宗。

一、少年天子初显威风

武宗突然驾崩,令所有人措手不及。皇位的一时空悬,又使得群臣束手无策。国不可一日无君,在首辅杨廷和的主议下,决议立兴献王长子朱厚熜继承大统。在迎立的銮驾发出后,群臣早已不满武宗的昏庸无道。武宗驾崩,他们便着手收拾朝堂。首辅杨廷和在这段空白时期充当了临时决策者,他下令逮捕了太监江彬等人,并遣散了供武宗玩乐的'豹房',罢黜一批僧侣,乐仿,将金银细软收归国库。革除了一批武宗留下的弊病,朝政一时为之一新。群臣苦于武宗的昏庸已久,只是宦官擅权,敢怒不敢言。杨廷和的一番作为令群臣看到了大明朝的希望。他们希望未来的天子可以重振朝刚,成为明王朝的中兴之主。群臣哪里会知道他们的翘首以望,可能等不来他们所期望的那样。

这位少年天子朱厚熜,作为大明王朝未来的掌舵人。别看他年仅十五岁,但因其父早逝,作为长子的他世袭其父的爵位己久。虽年纪轻轻却十分的精干。

在短暂的三十七天之后,迎立的銮驾到达京城。礼部早以依礼法制定了相关流程。依周礼宗法制,兴献王是小宗,而以小宗入大宗则必须采取过继的方式。于是礼部商议将朱厚熜过继给孝宗,以保皇位继承的一脉相承。群臣商议,让朱厚熜以皇子的身份从旁门进入偏殿文华殿后再择日登基。这样一个看似完美的流程,群臣却疏忽了一件事,他们忽略了这位少年天子的看法。

在听到这样的安排之后,这位少年天子给予了严词拒绝。朱厚熜认为他是来继位的,而绝非是来当皇子的。若不能走正门,解决正统的问题,他便绝不进宫,这是朱厚熜与群臣的第一次对峙。以杨延和为首的群臣万万没想到,这个年纪十五岁未来的大明天子尚未登基便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而朱厚熜之所以敢这样做,因为他心里十分明白,他的父王兴献王和孝宗是兄弟,而武宗又是孝宗的独子。这样算下来,无论是亲疏还是血缘,群臣们都没有别的选择。而这也正是他可以利用的手里最大的'王牌'。

国不可一日无君,皇位的问题一日不解决,朝堂便一日不宁。面对这样一位天子,群臣纵有千般不满也无可奈何,只好退步。于是,与群臣的第一回合,朱厚熜大获全胜。

次日启程,从正门大明门直入紫禁城,在拜祭过武宗灵位后,着奉天殿正式即位,次年改元嘉靖,大赦天下。大明王朝的这位新天子在于群臣的第一回合中便树立了威信。

明宪宗世系

二、继统不继嗣,掀起大礼仪之争

在于群臣的第一回合中,朱厚熜无疑取得了完美的胜利。这位少年天子怎会满足于此呢。他要的是权力,至高无上的权力。实实在在绝对的皇权。于是朱厚熜便走出了他的第一步。召集群臣为生父母定尊号,并追封其父为帝。群臣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朱厚熜居然会这么干。这像一颗大石头,彻彻底底的砸在了这平静的朝堂上,激起了群臣的愤慨。明朝的言官自古是以不怕死而出名的,在这些饱读儒家经典的大学士看来,朱厚熜的行为便是僭越。维护礼制是他们义不容辞与青史留名的机会,且自古有不杀言官之倒。于是乎,奏疏似雪花片似的陈了上来,朝堂上群臣更是义愤填膺,引经据典。朱厚熜纵是精干,尚且刚刚继位,羽翼未丰。面对这样的局面,一时也显得无措。

明世宗朱厚熜画像

就在此时,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朱厚熜的劣势。这位关键人物就是新科进士张璁。这位张璁无疑是个投机者,他嗅到了当今天子与群臣间的矛盾。而新科及第的他需要的正是一个这样的机会崭露头角,进而攀上皇帝这棵大树。于是,张璁向皇帝呈上了他准备已久的《大礼疏》的,上书皇帝为兴献王立庙,积极的迎合朱厚熜。张璁无疑给了朱厚熜极大的鼓动,朱厚熜立刻给他加官爵。朱厚熜需要这样一个人作为朝堂上自己的势力与群臣抗衡,而张璁则需要借助皇帝往上爬。于是,大礼仪之争进入了白热化。

张璁画像紧接着,朱厚熜的母亲兴献王妃蒋氏在进京的途中听闻群臣逼迫皇帝改孝宗为皇考,改兴献王与自已为伯父母。自古封建礼法长子不能过继,一时间蒋氏难以接受愤恨之极。于是便在进京途中滞留通州,执意不肯往前。这么前后一通也激恼了朱厚熜。朱厚熜便以宁'献位奉母归'为由逼迫群臣让位,群臣无奈只好再次做出了让步。

而事情则远没有结束,以杨廷和为首的群臣迅速展开反击。利用职权将支持朱厚熜的大臣调往外地,以此削减朱厚熜的实力来壮大言官的实力。见朱熜死活不肯让步,杨延和甚至以内阁首辅之位相要挟请辞,以逼迫朱厚熜让步。杨廷和低估了朱厚熜的决心,当即批复了他的请辞。杨廷和的致仕使得群臣一时群龙无首而处于劣势。

随着朱厚熜势力的高涨,群臣决定发动'总攻',全体死谏。

据史料记载,嘉靖三年七月,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给事中二十一人,御史三十人等共二百余人,这支庞大的队伍怀抱孝宗灵位跪于左顺门外。一时哭喊声震天,响彻宫内外。听到动静的朱厚熜令宦官进行驱赶。没想到这又激怒了群臣,一时引发了混乱。群臣的行为彻底激怒了朱厚熜,他毫不示弱,下令逮捕了一百三十四人,四品以上夺俸,五品以下杖责。受杖者达一百八十多人之众,其中十七人更是被当场活活打死,这场死谏以皇帝朱厚熜的胜利而告终。

至此,大礼仪之争基本落下帷幕。朱厚熜迎立其父灵位于京,正式下诏改称孝宗皇帝和皇后为伯父母,生父母为皇考和圣母,并为其父上皇帝尊号。

杨廷和画像这场声势浩大的大礼仪之争旷世日久达二十余年,朝纲松弛,朝纪混乱。朝堂之上为了一个尊号而挣得头破血流,众多官员自诩饱读诗书都无人关心百姓生死,在争斗中间便愈发的民不聊生。而群臣的斗争也并未到此彻底结束,此后断断续续二十余年间,仍在不停挣扎。直到嘉靖十七年才算彻底结束。

三、礼仪之争落下帷幕,世宗得以独揽大权

朱厚熜以血腥的方式结束了这场大礼仪之争。从挑起礼仪之争的那天起,朱厚熜便有着自己的'算盘'。因为,当皇帝这事是他万万所想不到的,朱厚熜深知自己的谱系不正,是杨廷和为首的内阁推他上位。这便不可避免皇权的旁落,内阁势力带领言官势必会把握朝政。是那样的话,他这个天子又有何威严呢?

继统之初他便拒绝以皇子身份入偏殿。为的就是证明并告诉群臣:我是天子,你们都得听我的。

明世宗影视形象大礼仪之争背后,远远不是朱厚熜想当孝子那么简单。他的真实目的是要独揽大权,乾纲独断。这便和那些大学士们格格不入。大礼仪之争颇有点'指鹿为马'的意思。朱厚熜以这种方式解除了违背自己命令的大臣,而提拔附庸在身边的则都是顺臣。

大礼仪之争剧照

权力斗争的背后则是千百年来老生常谈的话题: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斗争。回望历史的脉络,随着中央集权在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不断加强,相权与皇权的冲突亦不断冲撞。而皇权的不断加强,相权的不断衰落是历史进程的主流。到明朝太祖朱元璋则更加直接,废除丞相,皇帝直领六部。但庞大的帝国远非一人可以挑起。诸多繁杂的事物又使得朱元璋不得不设内阁议政,予以分担。随着后期诸帝的怠政,在明朝出现了严重的宦官干政,要么大权旁落。而事实上的内阁首辅一定程度上便继承了传统的相权,这便是当初这位精干的少年天子所无法容忍的。

从百年的历史进程来看明朝自朱元璋的改革之后,皇权已经达到了顶峰。而大礼仪之争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来皇权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一部分制约。大礼仪之争可以看作是皇权与相权最后的斗争。这场轰轰烈烈的斗争不光是皇帝与群臣之间的斗争,更是一场耗日持久的政治演变与制度变革。

在这以后基本上就不在发生有这样群臣直接逼迫皇帝的事情。乾纲独断基本上成为了统治者的利器。大一统王朝下的中央集权绝度统治达到登峰造极。而这位世宗皇帝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虽然过程血腥,但是他从杨廷和为首的群臣之中拿回了独裁权。遗憾的是,这位打小精干的世宗皇帝也并非是明君贤主。他所带给大明王朝的并非是群臣当初所期盼的那样。拿回权力后的他没有选择成为一名中兴之主。而是迷信道教做起了长生不老的美梦,继续荒废朝政。岌岌可危的大明朝在他手里接着划向衰落。

为巩固中央集权,朱厚熜以这样的方式排除异己,凡事顺从我的留下,不顺从的,则一律予以剪除。这样下来又有多少的官员是真心肯为办实事?大多数只是逢迎皇帝的心意罢了。众口议事的朝堂成为了一言堂,乾纲独断下,统治者便随意地以自己的心意作为施政的纲领,又难免决策失误。正可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结语:

从武宗的意外死亡到朱厚熜以亲王长子的身份意外接替皇位。这位少年天子不肯大权旁落,继位之初便给了所有人一个下马威。随后的礼仪之争更是清除了所有反对自己的人。千载皇权在不断的巩固中加强,这种中央集权式的统治方式,也为后世所继续沿用。

在这场旷达日久的大礼仪之争中,群臣翘首以盼的明政与中兴之主,无疑落空。继位之初,杨廷和的一些明政措施。也在这场大礼仪之争中,付之东流。这位精干的天子也在收回属于他的权力后,日益沉迷于道教。壬寅宫变后,朱厚熜继续带领着大明朝这艘日渐哀落的大船,向黄昏驶去。

参考资料:

《明世宗实录》

《明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