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训国回忆:《六十年前在山东老家过年》

 火娃小议 2020-05-20

发布时间:2019-11-12  发布人:戈卫(火娃)

原标题:六十年前在山东老家过年 

                            作者: 沙训国   

来自四合院网公众号原文之七十八  2018-02-12 

原标题:六十年前在山东老家过年 

      我老家在山东蓬莱,古称登州。我的童年是在那里度过的,如今时光已经过去了一个甲子。我对老家的记忆,总是与过年分不开的,那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一 

      过年的气氛是先从准备新衣裳开始的。那时人们穿戴的衣裳,大都是自家手工缝制的,以青黑色为主。家庭主妇一般从秋后就开始动手,买布甚至有的自己纺线织布,给全家老小缝制过年穿的衣裳。 
      过年前,乡亲们还要去刘沟镇集市置办年货。刘沟镇是乡政府所在地,距老家村子5里地。镇里有一眼泉水,早在汉代就有先民来泉边安家落户繁衍生存,至明朝已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成为一方经济文化行政中心。 
     晨曦夜寒尚存余威,大道小路上的男女老少谈笑风生,从四面八方涌向刘沟镇,我跟姨奶加入了逛集市的人流。太阳一竿子高时,远看刘沟镇里雾霭飘渺仿佛仙境,走近细瞧是水汽蒸腾的一池清泉,由青石围砌形状像条大鱼。它头翘向南水眼翻滚,尾垂朝北溢水成河。  
      许多人聚在泉边喝水,姨奶称赞泉水四季喷涌,清澈甘甜,冬暖夏凉,鼓励我也喝点儿。我先捧起小尝一口,温乎乎甜滋滋口感极好,俯身趴下咕嘟咕嘟一劲儿喝,直到姨奶喊:“行了!行了!”我才打着饱咯起来。 
      泉水河里鹅鸭成群戏水,几道石板桥贯穿两岸。河畔两岸为河心街,板石铺路,宽敞平坦。东面由南至北依次是浆水街、铁匠炉街、小铺街。西面由北向南为鱼市街、牛市街、碾盘街和鲍家弄。街弄内开设有百货店、杂货店、酒馆、肉铺、油坊、药房、诊所、兽医站、绸缎庄、成衣铺等店铺,吃穿家用,物品齐全,数不胜数。 
      集市上,则从劳作工具、牲畜,到日常生活用品,针头线脑;各种粮食、食品;孩子的玩具;过年的糖果、鞭炮、年画、神像、春联、窗花,应有尽有。  
       还有敲锣耍猴儿,玩枪舞棍,拉驴皮影等卖艺的。人们卖货的,买东西的,以物易物的,看热闹的,推车的,挑担的,挎筐的,牵牲口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禽鸣畜叫。 
       时至晌午,集市收摊。我随姨奶买了肉、鱼、菜、鞭炮、香烛、纸钱等装满两个篓子,高高兴兴回家了。 

                                                            二 

      廿三过小年。这天辞灶,用灶糖供灶王爷。我们孩子平日见不到糖,只有这时借光吃一块甜滋滋祭祀的灶糖。 
      廿四扫尘。帮妈妈撕下旧窗纸,糊上新纸,再贴上妈妈亲手剪的娃娃、莲藕、鱼等红纸窗花。跟妈妈一起摆设烛台、焚香碗和红木祖宗灵牌。每位祖先的灵牌都有名字,可惜当时我还不识字,只能记下爷爷和太爷的名字,再往前的祖先就不知道了。 
      准备好衣裳,置办完年货,就开始张罗吃食。老百姓平日勤俭持家成风,过日子十分简朴。但一年忙到头了,还是要吃点儿好的。 
      吃食的准备,一般从腊月廿五进入倒计时。那套程序是:廿五糊窗户,推磨拉碾做豆腐;廿六割年肉,蒸完饽饽蒸祺馏;廿七杀公鸡,包包子蒸祈饼;廿八菜过油,炸鱼炸肉炸丸子;廿九煮猪头,煮得满锅直流油。 
      从腊月廿五至廿九,家家户户作好吃用半个月的主副食品,锁存到冷屋子里留着过年,到时候上大锅一馏就行。因为做生食的方法离不开蒸、炒、炸,这恰与生气斗嘴打架的争、吵、砸谐音,所以新年伊始图吉利,不做生食。就是提前做生食,也要说吉利话,如饽饽蒸裂口了说:“笑了”;箍子煮破了说:“挣了”。 
       从廿五开始,妈妈开始制作储备各种熟食。不管做出了什么?我都要凑过去先尝几口。 

                                                             三 

      除夕这天,先贴春联、窗花、年画、福字,再摆设香炉、烛台、祖宗牌位或挂上家谱。 
      晚饭前,带祭品去祖茔请祖先回家过年,归来在院子里放鞭炮欢迎,再到供桌前焚香,燃烛,摆上供品,跪拜请祖先就座。 
      傍晚,我自告奋勇去茔地接祖先回家过年。妈妈把金银箔纸折叠的元宝,用针线穿成几串“纸锞”,同一些祭品装进筐里,交待我快去快回。 
      我出后门走后街抄近路,一气儿跑到茔地。按照妈妈的嘱咐,在爷爷奶奶和太爷太奶的茔前,用三块石头搭成门型的“鬼门口”,铺上烧纸,摆上供品,点燃三炷香,焚烧纸锞,而后跪拜磕头。 
      忙完天幕放黑,四下无人,陡然心生怯意,没敢再从后街近路回家,拎着筐朝地南头跑,上了大路才敢回头,看见茔地一片火光,更慌得六神无主撒丫子往家跑。 
      妈妈站在大门口等着,安慰我不要紧,是烧纸引燃了枯草,草烧光火就灭了。回到屋里,妈妈递来一根燃香,我从炕席下面抓了把小鞭,对着香火点燃扔到院子里,小鞭乒乓炸响,欢迎祖先们归来。 
      随后家人吃年夜饭。按老幼尊长上炕,围着炕桌盘腿坐,一般都吃饽饽、炸铧鱼、炸丸子、炸肉、鸡冻,四菜一饭,喝烧酒或老黄酒。 
      晚上九点多钟接神,作法神秘虔诚。先在院里撒一捆谷草,插两根木棍,是为了给骑马或赶车来家过年的神仙,预备喂马草和拴马桩,再到大门外放鞭炮欢迎各路神仙。而后贴门神、灶王爷画像,上前焚香。除夕要守夜,讲究的老人守至五更天,一般人半夜差不多就睡了。 

                                                        四 

      从大年初一就开始拜年了。拜年的规矩,男子行叩拜磕头礼、女子行鞠躬礼,同时恭敬尊称对方道声“过年好!”。 
      初一,拜本家。初一拜年讲究起早,有“打着灯笼去拜年”的说法。天不亮全家人换穿新衣裳,小的给老的拜年,老人给孩子压岁钱。早饭吃箍子,吃到箍子里铜钱的幸运有福,小孩吃出来,长辈会给赏钱。饭后,先去本族长辈家拜年,再访街坊邻居互致问候。初一晨起,我们换上新衣裳,煮箍子,放鞭炮,妈妈领着我们孩子去本家长辈以及街坊邻舍家拜年。 
      初二,拜舅舅。夫妇以男方的舅家为主。 
      初三,拜丈人。晨起在供桌前烧纸钱、院子里放鞭炮,辞送祖宗和神仙。收起谷草和木棍,早饭烧谷草煮箍子,这时谷草称“金条”,箍子叫“元宝”,说是“金条煮元宝,一年日子过得好”。岳丈岳母家,迎接招待女儿女婿及外孙来家拜年。 
      就这样,新的一年开始了。 
      老家过年,乡情浓郁,镌刻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终生难忘。在以后的年代里,不管经历了多少风雨,走过多少山山水水,心里总是装着老家。老家山上的祖坟,村里的祖宅,家族的谱牒亲人,根深蒂固,赋予了我永世不忘的乡愁。 


      作者简历:沙训国,男,1950年出生于沈阳,6至8岁住蓬莱老家。1961年全家下放沈北农村,75中68届毕业生。当农民3年、军人25年、公务员16年。退休后学习写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