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子与半夏

 烟云红雨hhj980 2020-05-20

附子与半夏

问曰:《金匮要略》方剂配伍中拥有很多现今所谓的“相反”药物,如附子粳米汤炮附子与半夏同用,应如何理解应用?

凡学过本草者,大都熟知十八反的歌诀,但《金匮要略》中的赤丸、附子粳米汤、甘遂半夏汤组方用药明显违反了这十八反的原则,出现了附子、半夏同用,或甘遂、甘草同用的情况。

那我们现今看到的十八反歌诀是何时出现的呢?在五代后蜀韩保昇所著的《蜀本草》中就认为《神农本草经》中所载药物“相反”者有十八种,这大概是十八反歌诀名称的由来。现存文献中最早列举“十八反”完整内容的为《太平圣惠方》,卷二“药相反”中有“乌头反半夏、瓜萎、贝母、白蔹;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藜芦反五参、细辛、芍药”共十八种,但其中不包括白及,也未说明五参是指哪些药物。至金元时期,才逐渐形成了“十八反”歌诀。张子和《儒门事亲》中首先编撰了“十八反”歌诀,即“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所载十八反歌诀中又将“本草名言十八反”的“名”改为“明”。后世在此基础上又对“十八反”内容做了很多补充,但仍以金元时期的“十八反”歌诀流传最广并沿用至今。

由此可知,现今“十八反”的内容大概是在宋代才明确的。虽然《神农本草经》中已经认为药物之间存在相反关系,但我们可以推测,在张仲景时代并无现今“十八反”的准则,或者至少没有附子、半夏相反,甘遂、甘草相反的认识。

“十八反”到底是怎样一种原则,又是如何形成的?可能是医家将某些药物同用的时候,在大部分患者身上出现了某种不良反应。在找不到其他原因的时候,只能归结为药物之间性味作用相冲突。但治疗过程也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因素,究竟是否是真正由于药物之间性味相互冲突而导致的不良反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现代已经有很多实验证实,一些药物同煎的确会使毒性物质的溶出增加,或是抑制其有效性。但这样的研究只是针对了部分药物,且并没有考虑到进入人体或患者体内后进行的二次作用。因此就出现了有些方剂使用了“相反”的药物却有好的疗效的情况,在研究尚不明确时,临床应暂时规避“十八反”药物的应用,但也不应将其奉若圭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