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宋朝医学为何如此繁盛?官方重视,士人知医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20-05-20

前言

自古以来,医学就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年的突发疫情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我国先进的医学技术密不可分。

纵观历史,不论是对医学价值认识的转变,还是医学人才地位的提高,这些都在宋代达到了顶峰。

宋代医学蓬勃发展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社会形成推崇医学的风潮

  • 1、皇帝对医学的推崇

宋代统治者结束了五代时期的混乱局面,统一了全国,社会安定,文教事业也得到了繁荣发展。

在这些中,宋代统治者尤为重视医学,北宋的九位皇帝中,至少有六位熟悉和爱好医学,还曾经亲自实践过。

宋太祖就曾经为弟弟治病,他在登基之前,在自己的封地就非常留心医术药方,多年苦心收集经营。

《宋史》记载:“朕昔自潜邸,求集名方,异术,玄针,皆得其要。兼收得妙方千余首,无非亲验,并有准绳。贵在救民,去除疾苦。所以亲阅方书,召令撰集。同我民生,跻入寿域。”

宋太宗认为医药是救民疾苦的良方,亲自收集,以身示范,从中就可以看出他对待医学的态度。当他听闻漳州司理刘元宾精晓医术时,竟然亲自面见考核。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宋朝医学为何如此繁盛?官方重视,士人知医

太尉王钦若、大臣杜镐以及高相国都曾经受到过真宗的亲自医治。

《本草纲目》中记载,王钦若体弱多病,真宗曾赐他药酒用以调理身体,嘱托他空腹引用,可以“和气血,辟外邪”

王钦若喝完之后“大觉宽健,次日称谢”。宋真宗解释说这是苏合香酒,具有调和五脏,除去腹中疾病的作用。

他还在朝堂上详细的教授大臣们制作该酒的方法。自此“宦官之家皆效仿为之,遂此方盛于一时”。如此看来,真宗确实拥有一定的医学知识。

宋仁宗在位期间,也曾亲自研究药方,在古方“甘橘汤”中加入荆芥、防风、连翘制成治疗咽喉口舌疾病的“三圣汤”,医疗作用非常显著。

宋徽宗更是亲自撰写了医学著作《圣济总录》,药理医法方剂非常详细,展现了他非比寻常的医学才能,他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亲自编纂医学著作的皇帝。

在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时期,具有严重的皇权色彩,每一种社会思潮的出现与上层最高统治者的好恶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所谓“上之所好,下之所趋也”

宋代结束了一百多年的战乱,建立起了统一的王朝,武将建国,文人治国。

宋代皇帝对医学的态度可以说是恰逢其会,纯属个人爱好,但从统治的效应出发,当政者武将出生却偏好医学并身体力行,无形中成为了倡导文治的一个典范。

  • 2、官僚士大夫对医学价值的肯定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医术虽然被视为济世良方,但医生的职业总体来说不受重视,地位卑贱。

韩愈曾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

医生位于“三教九流”的行列当中,是被社会上层看不起的低级技艺群体。

宋代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对医学医者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范仲淹在少年时代就表达了“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志向。他认为医生不应该是下贱的职业,而应该与入仕利民相当。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宋朝医学为何如此繁盛?官方重视,士人知医

除此之外,一些有名的官员在地方任职的时候,也积极主动的倡导医学活动,自己也学习医学知识,在疾病预防和消除灾疫方面及时运用有效的措施。

两者相辅相成,既增进了医药知识的普及,又是政绩的具体体现。士流阶层如此广泛地、郑重地将医学提高到一定的地位,这种情况在其他封建朝代都不曾有过。

  • 3、“儒医”群体的出现

宋代时,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以往朝代没有的特殊人群——儒医。儒医这个名字的正是确立是在宋徽宗时期,“建学之初,务欲广得儒医,窃见诸州有在学内外舍生,素同医术”

宋徽宗设置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医学校,从各儒学中选拔通晓医术或者对医术感兴趣的人员入学,既教授专门的医学知识,又学习儒学经典并进行考试。

自此,儒医成为了一个有儒学教养有修为的群体。

随着社会对医学的普遍认可,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医学的学习中来,具备医学知识成为了个人修养的一种体现,知医颂医成为了时尚。

医生地位也不断提高,医生不仅是拥有济世能力的好职业,更是加官进爵的好途径。

翰林医官相当于五品大夫,后世称医生为大夫就是从宋代开始的。从医入仕不仅可以得到物质上的厚待,还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不少人都趋之若鹜,使得宋后期一度出现了医官泛滥的情况。

二、国家对医学的重视

  • 1、医学教育机构

国家设立医学机构,医学独立成科。政府最早将医学纳入国家重要机制中是在南朝北宋时期,北魏沿袭了这种制度并且发展出了医教合一的医署

唐朝时甚至有很多外国留学生参与学习,宋代将太医署改名为太医局,着重培养医务人才。

医学自此与太学、律学并举,独立成为一门正统、专门的学科。

中央设立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名额地点的局限使其服务范围仅在京师一带。宋代初期在地方设置医学助教,太宗时刊印和传播医学知识。

宋代统治者为了鼓励地方医学的发展,对成绩优异者进行提拔和奖励,还大批增派医官,刊印医学书籍供百姓传阅学习,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地方医学教育的关注。

地方人群不仅普遍获得医学知识,民间的名医更是层出不穷,出现了不少影响后世的医学著作和临床医疗方法。

  • 2、医学名人名著涌现

宋代社会士流和贫民阶层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医,他们不但医术精湛,自己有独到的医学研究,而且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药典著作。

朱肱撰写的《类证活人书》流传甚广,影响深远。董汲《斑疹备急方论》等著作也一直流传至今,在中国药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中国医学史略》记载:“召翰林医官院各具家传经验方以献,理前方书,辨真伪,并亲自序之。”

医学书籍流通于民间,宋代一般的家庭都有购买的能力,这也为一些爱好医学并有自学能力的人创造了条件,王克明、张锐等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社会的医学风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官方教育与民间自学相结合造就了宋代诸多的医学名人,成为宋代医学发展的突出表现之一。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宋朝医学为何如此繁盛?官方重视,士人知医

除此之外,医学还在药物检验、方剂种类方面有所突破,在解剖学和法医学方面更是成就卓越。

欧希范五脏图》是已知最早的人体解剖图谱,后来《洗冤集录》的出现为法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三、宋代统治者的引导,促使好医之风逐渐盛行

政府频繁主导参与医学活动,宋代政府虽然对不同阶层地区的重视程度有所区别,但对全国的医学发展非常的重视,建立了社会公共医疗慈善机构和医院,如安济坊、居养院等,在南方瘴病频发地区引入防疫和救治疫病的先进医学知识。

太宗时期《太平圣惠方》编著完成,皇帝不惜耗费巨资雕刻印版,颁发于各处供百姓学习和传播医学知识。

后代皇帝刊印医术下发民间的现象更是屡屡出现,神宗时创办多处官办医坊,宋徽宗时在全国设立熟药坊所等。

宋代非常重视医学教育,从各地选拔医学人才,三次兴学更是为医学教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庆历新政时期,仁宗诏令在太常寺公开讲学招收医学生,标志着医学的开始,王安石变法提出“三舍升试法”,因材施教将医学纳入到科举的范畴。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宋朝医学为何如此繁盛?官方重视,士人知医

巫医在民间的疾病治疗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南方水土不佳的地方最为严重,巫医的权威往往超过了真正的医生。

他们凭借着自身的特殊威信,蛊惑人心,造谣生事,欺骗百姓。这对社会正统和统治秩序带来严重的挑战,政府多次颁发禁止巫医的法令。

《中国医学通史》记载:“两浙诸州先有衣绯裙、巾单、执刀吹角称治巫者,并严加禁断,吏谨捕之。犯者以造谣惑众论,置于法。”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明令禁止巫医治病的法令,宋代皇帝重视医学,并将其与“仁政”思想结合起来。

医学的发展与国家统治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皇帝不同程度的热情可在政令措施中表现出来,政府治理和医学诏令的不断出现,逐渐形成了对医学普遍认可乃至推崇的社会环境。

宋代皇帝在医学发展中的个人作用不容小觑,自上而下的方式促使好医之风逐渐盛行。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宋朝医学为何如此繁盛?官方重视,士人知医

结语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虽然在外交方面“积贫积弱”,但在科技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医学方面。

宋代统治者对医学的推崇,不仅转变了人们对医学价值的认识,还提高了医学人才的地位。

医学作为一门实用的技术,在宋代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参考文献:

《续资治通鉴长篇》

《中国医学史略》

《北宋皇帝与医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