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为良相亦无妨:宋朝的知识分子在医生这条路,也能走上人生巅峰

 任我游129 2020-05-17

常言道:“人食五谷杂粮,孰能无病?”是啊,人生在世哪有不生病的呢?一旦生病了便要寻医问药,因此医疗行业应运兴起

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行业不断革新进步,国家也很重视对医药人才的培养。我们纵观历史会发现,无论是从医药人才的社会地位,还是世人对医学价值认识的转变来看宋代,都是医药发展史上一个不容小觑的重要转折点

更有名士范仲淹曾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意在表明宋代的知识分子若想为天下百姓谋福利,就算做不成良相指点江山,成为良医亦可济世安民

要知道,唐朝以前,行医卖药之徒乃君子之不齿。为什么到了宋代,主流的思想会认为医者和良相一样于社稷有功呢

今天,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不为良相亦无妨:宋朝的知识分子在医生这条路,也能走上人生巅峰

一、不为良相亦无妨?宋代知识分子从医

01.宋代很多医生都是“儒生”

由于从政和从医都需要寒窗苦读,所以身份较为容易转换。翻开宋代儒生的家族史会发现,其家三代以来基本都是“或儒或医”,如果科举不中,则弃政学医。这些知识分子仕途不得意,自然就要去找另一条“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路

河南人姚济“父始业医”,他则从年少起就醉心四书五经,希冀他日考取功名,然“与诸儒试有司,不中,即拂衣去,专学医”,他将儒家学问与医学融合,最后成为了天下名医这便是宋代儒生“或儒或医”的鲜活例子。

还有一位南宋的著名儒医——许叔微他可谓是儒医中的典范,著有多本医学典籍,是后世中医学的奠基人。

许叔微自幼学习儒学,十分刻苦。相传,他父母皆因病而过世,这使年幼的他深深体悟到医者对这个社会的重要价值。因而他在学儒期间也“刻意留意方书”,立誓要以救死扶伤天下下为己任。他医术精湛,大公无私,最终成为了一位名医。在儒学方面,他也颇有成就,曾官至集贤殿学士,人称“许学士”

当然了也有一些身居高位但依然热爱医学,毅然从医之人,不过这还是较为罕见的。

这些半儒半医的医生文化水平甚高,对医学典籍的理解更加独到,因而医术更加精湛,在诊病开药、辨证施治时较之前人更为得心应手。

不为良相亦无妨:宋朝的知识分子在医生这条路,也能走上人生巅峰

02.“不为良相为良医的诠释”

当我们阅读一些明清时期文学作品时,如《水浒传》、《儒林外史》等,通常会见到人们尊称医生为郎中的现象这种转变始于宋代

在宋以前,“郎中”只是一个纯粹的官名,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并不指代医者。

宋代,儒医之说兴起,使得“郎中”一词逐渐演变为中医的通称宋代的儒医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将医者与儒者并列,一儒一医,表明医生与儒者同等地位;名儒黄震曾赞同这一观点:“天下之伎木皆为民生蠹,惟医者为有益,故世或以儒医并称,尊之也。”说明当时儒医的社会地位还是很高的,世人对儒医很是认可和尊重;

二是指医者有儒家的思想和做派,与儒家非常接近;如南宋铉翁云:“医,学问之道也,进则为儒矣。”昭示了宋代儒医的产生的思想基础。许多儒生选择从医,极大的提高的医学界整体的文化素养,使宋代的医学水平空前发展。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一说法,在舆论上促进了宋代医生地位的提升,也因此鼓励了一大批立志经世致用的读书人,为他们由儒入医提供了精神支持和心灵寄托。

儒医的产生,使医生这个群体由草根走向精英化、专业化,同时,他们也用实际行动为“不为良相为良医”的观点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不为良相亦无妨:宋朝的知识分子在医生这条路,也能走上人生巅峰

二、为何宋朝的知识分子在医生的道路上可以走上人生巅峰

01.学医本身就要求学者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在现代,培养一个医生有多难?大学五年、研究生三年、规培三年、这当中需要背诵大量的专业知识和进行大量的临床训练。

在古代,与今天相差无几

学医第一步,是要研读医术,识记药名。若是你胸无点墨、目不识丁,那自然万万不行的。这是作为一名医生的基础操作,就如同去考驾照,科目一的基础理论知识都背不下来,不懂交通规则和交通标志,这样草率的就上了路可是要出人命的!

要想进一步走上“医学大道”,须得沉得住气,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力。如周密言:“吾乡医者庞良臣、良才兄弟二人,指上颇明,最是暗记诸药方,不差分毫,为难能也。”

指的是医生要细心抄录药方,踏实积累经验,从晦涩难懂的医书典籍学习理论,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对症下药。

这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需要医者极高的文化素养。因此,对于宋代知识分子而言,学医,本就是一种挑战,何谈屈了他们的寒窗苦读数十载的才干?

不为良相亦无妨:宋朝的知识分子在医生这条路,也能走上人生巅峰

02.宋朝统治者对医学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春秋时期齐桓公特别喜欢穿紫色衣服,所以下面的臣民百姓也效仿着穿紫色衣服,这便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典故的由来。

在宋代,这群知识分子们之所以在从医路上前程似锦,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者重视医学、热爱医学,给予了这些医者莫大的支持。

中国历代统治者重医学者,莫过于宋,宋太祖赵匡胤就曾为其弟艾灸治背。

宋太宗赵光义,更是一位狂热的医学爱好者。据记载他收藏的名方有千余。在未登基前,他就十分热爱钻研医学。“求集名方,异术,玄针,皆得其要。”时常亲自试药,以验证药方的药效

即位后,太宗又召集翰林医官,希望献家传经验药方,收入宫中,后来命王怀隐等人编撰了官修医书《太平圣惠方》,他又亲自为此书作序。该书共100卷,门类很是齐全,理、法、方、药俱全,是宋代较为系统的一部医学著作,临床价值高,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太宗率先垂范,“亲阅方书,俾令撰集”,这给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那个时代,每一个社会思潮的出现都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如秦汉时期重农抑商,“今法律贱商人”,商人不可乘车穿丝,子孙后代不可做官,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绝对不会、也不敢违背君王去从商的。

因此,宋代统治者对医学的支持,无疑激励了许多知识分子走向医学之路

不为良相亦无妨:宋朝的知识分子在医生这条路,也能走上人生巅峰

03.医生地位显著地提高

韩愈《师说》中曾这样写道:“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说明在唐代以前医者的社会地位是十分低下的,比士、农、工、商还下一等,是君子不屑为伍的一类人。

但到了两宋之际,由于儒医的业务能力强,医术高明,早已从巫医的时代脱胎换骨,再加之君主的推崇,以及民间广为流传“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舆论营销,使得医生群体迅速壮大,人民认可度普遍提升,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在当时,医生已然变成了加官进爵、光宗耀祖的优良选择。我们现在有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等来对医生的职称进行划分,宋代也是这样。医生共有六品级,十九级具体官职,最高为翰林医官,相当于中央的五品大夫。这样系统且明确的等级划分,使从医人员有固定的俸禄,既能救死扶伤,也有了加官进爵的机会。

医者社会地位提升的另一个体现是:医生的人身安全得到了宋代“刑法”——《宋邢统》的保障。所以说,是金子在哪都发光,从医照样能光宗耀祖,走向人生巅峰!

不为良相亦无妨:宋朝的知识分子在医生这条路,也能走上人生巅峰

结语:

“善医者,必先读神农之书,以遍识天下之药。”

“凡唯医者,须略通古今,粗守仁义。”

这描绘的是身为一个医者的艰辛与不易,得通古今,得遍尝天下之药。他们悬壶济世,妙手回春,砥砺自我,只为救死扶伤。

相传在古代,医馆都会挂上一副对联:“但愿世人无疾苦,宁可架上药生尘。”医者父母心可见一斑。

在今天,我们的医生们继承先贤遗志,在医学的道路上寻找疾病的源头,擒拿蛰伏的死神,用坚定的信念执着地托起黎明,用无疆的大爱撑起民族的脊梁。

不为良相亦无妨:宋朝的知识分子在医生这条路,也能走上人生巅峰

在宋代,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儒生在封建社会中“进则救世,退则救民”的自我要求;在今天,我们的社会文明和谐、公正平等,因此不管你是从政、学医、还是在其他的岗位,都更应怀有一颗仁爱之心。唯有真心为国为民者,方为大丈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