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绍置酒高会不思进取的历史真相,一场被曹魏诋毁丑化的史家阴谋

 四地闲夫 2020-05-20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袁绍(十五)出师不利

文:小A斯蒂芬

袁绍置酒高会不思进取的历史真相,一场被曹魏诋毁丑化的史家阴谋

自从《纪传体三国评传》开始写《袁绍篇》以来,我的文章受到了很多网友的质疑,甚至有网友留言说我这样替袁绍翻案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小A从来不曾想要为谁去翻案,更不曾想过要抹黑任何历史人物。只不过是把我对历史记载的一些疑问抛解出来,所代表的也只是我个人的观点。是我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知。虽然这种认知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既然历史已经无法真实的还原,也就代表着谁也不会是永远的权威。那么保留各种不同的观点总还是很有必要的,至少不应该让本已经被发现的历史疑问,又继续永远的尘封下去。这也是我写《纪传体三国评传》的初心所在。

我的老师曾经总是说:对待事物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只有站在不同的角度你才能够得到不同的答案。所以我写这部三国评传就是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对三国人物进行全新的审视,去挖掘他们的心路历程,去体会他们的真实感受。以他们的个人视角,去还原那个时代背景之下的历史故事。而不是去总结所谓的成功经验。现在网络上安利鸡汤这么多,根本不需要我们再去总结什么。做好自己,才是最真的生活!

好了,言归正传。

袁绍置酒高会不思进取的历史真相,一场被曹魏诋毁丑化的史家阴谋

在小说中,袁绍是十八路诸侯中带头置酒高会“开party,打电子游戏!”,不思进取的盟主。在《三国志武帝纪》中,关东义军联盟的诸侯们同样被曹魏讽刺为“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在曹操荥阳之败后返回酸枣的时候,他甚至以指点江山的态度给诸侯们提出自己的规划,并且还发出了“窃为诸君耻之!”的感慨。

在这里,《三国志武帝纪》在曹操“窃为诸君耻之!”的感慨后面,陈寿写下了一句“邈等不能用”的记载。

乍一看好像这句话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邈等不能用”的这种表述,如果用在关东义军联盟的身上其实是非常奇怪的。因为当时关东义军联盟的盟主是袁绍,所以正常情况下应该是“绍等不能用”,这样才合乎情理。

袁绍置酒高会不思进取的历史真相,一场被曹魏诋毁丑化的史家阴谋

可是陈寿却偏偏用了一句“邈等不能用”的表述。其实这正是陈寿在暗示我们,当时在酸枣起到决策作用的根本就不是被“遥推”的盟主袁绍。因为袁绍当时根本就不在酸枣。所以曹操在说出自己的战略规划时,才会使用“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这种不太客气的方式,而不是“请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的语言形式。

那么,袁绍当时既然还没有来到酸枣,他又会在哪里呢?他是否真的如曹操所说的那样“不图进取”呢?

其实关于袁绍在哪里的的问题,在曹操所说的战略规划中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这句话。既然袁绍能够“引河内之众”就说明他当时身在河内郡。

个人观点认为,曹操的所谓的战略规划应该是在此之前,早就以私人的名义传书给了袁绍。只不过袁绍并没有按照曹操的战略规划去实施。这并不是袁绍不同意曹操的意见,而是他遇到了更为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个问题跟另一个汉末争霸初期的诸侯有关,他就是张杨。

袁绍置酒高会不思进取的历史真相,一场被曹魏诋毁丑化的史家阴谋

张杨字稚叔,并州云中郡人。本是并州刺史丁原的属下,汉灵帝成立西园八校尉时期,丁原派遣张杨将兵跟随八校尉的首领蹇硕,担任蹇硕的假司马。后来汉灵帝驾崩,何进诛杀蹇硕,张杨遂成为何进的属下,被何进派遣返回并州招募兵勇。张杨也不辱使命,招募了一千多人,但是在返回京城的途中却遭遇山贼,滞留在上党郡。

就在这时候,京师里发生了何进被杀,士族对宦官大开杀戒,乃至董卓进京的一系列事件。

虽然史书记载张杨在上党郡期间主要的事情是“击山贼”,但是由于张杨的这支部队已经与京师失去了联系,所以已经与盗贼无异,充其量也就是雇佣兵的状态。这也是《三国志》中记载张杨会举兵攻打上党太守的原因。虽然张杨的这场攻打上党太守的战事失败了,但是却为他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使得他又招募了数千的兵马,并占据上党的大片土地。

袁绍置酒高会不思进取的历史真相,一场被曹魏诋毁丑化的史家阴谋

从史书记载中张杨的这些种种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不支持董卓的。这一点有可能和他曾经是并州刺史丁原的属下有关。毕竟丁原是因为董卓收买吕布而被杀死的,张杨追究起来将这笔账算在董卓的头上,也算是合情合理。所以在关东义军联盟讨伐董卓的呼声传达到上党郡的时候,张杨应该是比较支持的。并且在袁绍率兵来到河内郡的时候,张杨义无反顾的投效到袁绍的手下。

当时的袁绍刚刚脱离韩馥的控制,手上应该没什么兵马,在急需要发展壮大的情况下,对张杨也是比较重视,派遣他和另一个投靠袁绍的重要人物屯驻在河内郡的漳水。

这个重要人物就是当时匈奴的流亡单于於夫罗。

袁绍置酒高会不思进取的历史真相,一场被曹魏诋毁丑化的史家阴谋

於夫罗在史书中也被记作于扶罗、栾提于夫罗等,他是汉末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匈奴势力领袖。在小说中也曾经有过出场。

在公元187年,也就是汉灵帝中平四年,在北方幽州境内发生过一场影响深远的叛乱。这就是以中山相张纯和渔阳郡流寇张举为首的,联合乌桓丘力居等部发动的叛乱。这场叛乱声势浩大,几乎波及到了幽州全境,乃至于冀州的部分地区,并形成了聚众十数万的反叛势力。

当时东汉政府为了平定这场叛乱,就向归附于东汉政府的南匈奴征调兵力。当时还只是王子的於夫罗,以右贤王的身份率领兵马援助东汉政府。

可是就在於夫罗领兵援助东汉政府平叛期间,南匈奴内部却发生了政变。

袁绍置酒高会不思进取的历史真相,一场被曹魏诋毁丑化的史家阴谋

原来,在是否要派兵援助东汉政府这件事上,南匈奴内部产生了分歧。最终,支持出兵援助东汉的单于羌渠被反对出兵的须卜骨都侯的支持者们杀死。同时须卜骨都侯被反对势力拥立为新的南匈奴单于。虽然须卜骨都侯在第二年就去世了,但是南匈奴政府在以一众“老王”为首领的状态下,依然拒绝接受於夫罗归国继任单于的位置。

就这样於夫罗被迫成沦为了四处流浪的流亡王子。

据《资治通鉴》记载“初,南单于於夫罗既立,国人杀其父者遂叛,共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於夫罗指阙自讼。会灵帝崩,天下大乱,於夫罗将数千骑与白波贼合兵寇郡县。时民皆保聚,钞掠无利,而兵遂挫伤。复欲归国,国人不受,乃止河东平阳。

在这段记载中於夫罗所谓的“指阙自讼”,从字面理解就是於夫罗亲自来到洛阳城面见东汉朝的皇帝,并向皇帝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希望东汉政府能够帮助自己归国继位。

袁绍置酒高会不思进取的历史真相,一场被曹魏诋毁丑化的史家阴谋

那么东汉政府有没有帮助於夫罗呢?答案是没有!因为於夫罗来到洛阳后不久,就发生了汉灵帝驾崩,何进谋诛宦竖,以及董卓进京的事件。一时间天下大乱,谁还有闲心去管一个流亡的匈奴王子呢?于是於夫罗带领着部队离开了风口浪尖的京师洛阳,与黄巾军余部白波贼余帅们同谋,寇略并州诸郡,正式沦为了盗贼。

不过,对于於夫罗来说,沦为盗贼的状态当然只会是暂时的,如何返回南匈奴故土才是他一直追求的目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於夫罗投靠到袁绍的手下。

袁绍置酒高会不思进取的历史真相,一场被曹魏诋毁丑化的史家阴谋

张杨和於夫罗当时都是割据在并州境内的地方武装势力,应该也是在同时投靠的袁绍。但是在他们投靠袁绍没多久就发生了於夫罗劫持张杨入寇冀州的叛变事件。这件事其实非常的奇怪,我们先来看一下史书记载的原文:

袁绍至河内,杨与绍合,复与匈奴单于於夫罗屯漳水。单于欲叛绍,杨不从。单于执杨与俱去,绍使将麹义追击於邺南,破之。单于执杨至黎阳,攻破度辽将军耿祉军,众复振。

这段记载出自《三国志张杨传》中。从这段记载的表面现象来看,张杨对袁绍是比较忠心的,他不但拒绝了於夫罗要背叛袁绍的计划,还因此被於夫罗所挟持。可这也正是最奇怪的地方。

袁绍置酒高会不思进取的历史真相,一场被曹魏诋毁丑化的史家阴谋

正常情况下,如果是於夫罗提出了背叛袁绍的计划,那么他在向张杨表明意图被拒绝之后,应该是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直接杀了张杨,并兼并张杨的部队,或者在张杨的属下中找一个能够服众的人继续统领张杨的部队,来做自己的傀儡。第二个就是先劫持张杨,这样做有助于自己脱离袁绍的控制范围,但是在到达安全地点之后,於夫罗完全可以将张杨杀死,以避免携带人质所付出的精力和不便。

这两种选择可以说都是比较现实的,可是让人费解的是於夫罗哪一种都没有选,而是非常笨拙的一直携带着张杨。

不但於夫罗的这种做法奇怪,就连他叛变之后的军事动向也非常的奇怪。正常情况下,於夫罗在背叛袁绍之后,就应该是要投效到董卓的手下。那么他的行动方向就应该是向南到洛阳,或者向西去到长安。因为这两个地方才是董卓的势力范围。

袁绍置酒高会不思进取的历史真相,一场被曹魏诋毁丑化的史家阴谋

可是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於夫罗不但没有去洛阳或者长安,还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方向。他先是一路向东北方向逃跑,经过邺城以南的地方,又转而南下到达黎阳。

邺城和黎阳都是属于冀州魏郡的治下,而这里在当时可以算作是袁绍的大后方。於夫罗这样做简直就是在自投罗网。所以他在邺城以南被袁绍派遣的将领麹义击败,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为什么?为什么会如此的奇怪呢?是於夫罗太过愚蠢,还是陈寿记载错误,亦或者另有原因呢?

要想准确的解答这些问题,恐怕是不太可能了。毕竟这些事情都是近两千年以前的事情了。史书中又没有给出标准的答案,我们后世的人也只能去猜测、度量一番罢了。

袁绍置酒高会不思进取的历史真相,一场被曹魏诋毁丑化的史家阴谋

实际上,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我认为陈寿是给出了暗示的,或者称之为默示更为准确一点。这种默示,就在张杨传中这段记载的后面。就在於夫罗在黎阳攻破了度辽将军耿祉的军队“众复振”之后,陈寿写道“卓以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

也就是说,经过於夫罗挟持着张杨,一路飞奔到冀州的这顿折腾之后,董卓封张杨做了建义将军领河内太守。这其实又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

提出背叛袁绍的是於夫罗,挟持张杨的也是於夫罗,可是到最后被董卓封官,得到实惠的却是於夫罗的“人质”张杨,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前因后果,简直是矛盾到了极点。所以一定有什么被我们忽视的地方,能够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袁绍置酒高会不思进取的历史真相,一场被曹魏诋毁丑化的史家阴谋

於夫罗背叛袁绍是有可能的,因为对于於夫罗来说如何返回南匈奴故土去继承单于之位,才是他最大的诉求。在这种诉求的面前,谁能够帮助他完成这一目的,他就会去帮助谁。而当时,代表着朝廷的董卓显然是要比犯上作乱的所谓“盟主”袁绍更为可信。在权衡利弊之下,於夫罗选择背叛袁绍而帮助董卓是比较现实的事情,而他挟持着张杨一路北上冀州,极有可能正是在执行董卓的秘密命令,也就是扰乱袁绍的大后方冀州,以削弱和牵制袁绍从河内对洛阳城北部的军事压制。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突然感觉到於夫罗挟持张杨这件事有可能也是要打上引号的。也就是说我怀疑,张杨也是执行董卓秘密命令的人物之一。他和於夫罗是处于合作的关系,而不是被其挟持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董卓最终会封赏张杨的根本原因。

下面把你们的思绪交给我,我们一起去追回那段被遗忘千年的历史记忆……

袁绍置酒高会不思进取的历史真相,一场被曹魏诋毁丑化的史家阴谋

公元190年,关东义军联盟讨伐董卓的声势愈演愈烈,踌躇满志的袁绍率领着韩馥给予的数千兵马来到河内郡,准备大展拳脚。并且很快得到了盘踞在河内以及周边地区的武装势力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张杨和於夫罗所部。

对于袁绍来说,由于之前与张杨在西园八校尉时期就有过交往,所以他对张杨的为人比较信任也尤为的看重,并且委以屯驻漳水的重任。

袁绍置酒高会不思进取的历史真相,一场被曹魏诋毁丑化的史家阴谋

开始的时候,张杨应该是并没有产生背叛袁绍的想法,可是一天夜里於夫罗的造访却改变了他原有的想法。

於夫罗带来了董卓的秘密书信。书信中董卓不但许以协助於夫罗返回南匈奴的承诺,还许以张杨为将军加河内太守的承诺。最重要的是,朝廷当时给袁绍的定性乃是叛军。张杨自然不愿意背负协助叛军的名声。于是张杨当即决定与於夫罗一起帮助代表朝廷的董卓,攻打袁绍的大后方冀州的邺城。其目的就是牵制袁绍,使其无法专心从河内压制洛阳的北部,为董卓的西撤争取时间。于是张杨和於夫罗一起率领各自的兵马连夜离开漳水,向邺城火速进军。

张杨和於夫罗率众叛逃之后,袁绍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袁绍的心中,张杨是那种比较有原则,且不会背叛自己的人。所以袁绍无论如何也不肯相信张杨会背叛自己。他认为张杨是处在被於夫罗挟持的状态(袁绍这样做也有可能是出于维护自己的面子)。但是如果任由张杨和於夫罗的部队在自己的后方存在,袁绍势必会落到腹背受敌的境地,也会失去后方来自韩馥的支援。于是,在无奈之下袁绍不得不停止一切针对洛阳的军事行动,回过头去处理这场突如其来的叛变。袁绍派遣了当时冀州比较著名的将领麹义率兵前去追击於夫罗和张杨所部,并最终在邺城南部将於夫罗所部击败。

袁绍置酒高会不思进取的历史真相,一场被曹魏诋毁丑化的史家阴谋

被麹义打败的张杨和於夫罗不得不被迫南下去攻打黎阳。

黎阳就是今天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的古称,在汉末三国时期这里是进出北方的重要门户,算得上是军事重镇。

张杨和於夫罗在黎阳击败了屯驻在这里的度辽将军耿祉,一时间声势复振,成功的完成了董卓所交给的任务。也就是牵制袁绍从河内郡压制洛阳北部的任务,为董卓的西撤争取了有效的时间。

董卓就这样成功的完成了西撤。可是袁绍却错过了与关东义军联盟们“大众已合”的最佳时机。但是这很明显是一种被迫下的无奈选择,与所谓的“置酒高会”没什么关系,更不是一种“莫敢先进”或者“不思进取”的表现。

袁绍置酒高会不思进取的历史真相,一场被曹魏诋毁丑化的史家阴谋

曹操在酸枣所说“窃为诸君耻之”的话中,所指代的也并非就包括袁绍。但是在后来,曹魏的史学家们为了维护曹操兵败荥阳的面子,也是本着“败者为寇”的原则,袁绍则被诋毁成了“不思进取”的反面人物。更加让人意外的是,这种诋毁几乎成了后世统一的,针对袁绍的史学态度。

小A斯蒂芬发表于2020年5月19日。

袁绍置酒高会不思进取的历史真相,一场被曹魏诋毁丑化的史家阴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