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阅读】三江源: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

 风吟楼 2020-05-20
什么是国家公园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有磅礴的河流、壮美的山川、浩瀚的沙漠、茂密的森林、宽广的大海、炽热的火山、壮观的间歇喷泉、古老的化石、有趣的动物、奇妙的植物……数不胜数,可谓千姿百态、无与伦比、不可思议。

为了更好地保护祖国宝贵的自然资源,我国在不断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第一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分布图(后增补海南的国家公园)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以来,我国启动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目前首批已建成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涉及青海、吉林、黑龙江、四川、陕西、甘肃、湖北、福建、浙江、湖南、云南、海南等多个省份和直辖市。它们分别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神农架国家公园、钱江源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湖南南山国家公园、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其中,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我国第一个得到批复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也是目前试点中面积最大的一个。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重量”

在历史的进程中,三江源数次换“新衣”,它曾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它曾成为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现在它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是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见证者,从某种程度上说,三江源是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国家公园的象征,它承载着全民族对自然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希望。而三江源的重要意义远不止这些。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有“地球第三极”“中华水塔”之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汹涌澎湃、波涛滚滚的江河,源头都在同一个摇篮。世界上很难再找出这样一个地方,汇聚了如此众多的名山大川;世界上也很难找出三条同样的大河,它们是如此相近,血脉相连。众所周知,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澜沧江是重要的国际河流,一江通六国,是国家和民族友谊的纽带。

所以说,三江源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保护好三江源,对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格局”也无时无刻体现着三江源作为三大江河源头的重要意义。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范围以三大江河的源头典型代表区域为主构架,整合了原来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形成了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3个园区在内的“一园三区”格局。

大家都知道,水对于人类的生存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没有水资源,人类的生命就不会有色彩,地球的生命就不会有力量。南宋诗人朱熹曾作诗感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三江源作为三大江河源头,孕育了无数的生命。

三江之水覆盖了我国66%的地区(含南水北调工程覆盖地区),每年向中下游供水600多亿立方米,养育了超过6亿人口。三江源可谓是数亿人口的生命之源

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我国西部的青海省境内,平均海拔3500-4800米,处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三江源区域同时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面积最大的地区,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启动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屏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江源的“安危”关乎的不仅仅是青海省和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更关乎的是世界的生态安全问题。因此,三江源不仅仅是中国的三江源,也是世界的三江源

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重大意义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篇章,是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是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的伟大行动,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有利于创新体制机制,破解“九龙治水”体制机制藩篱,从根本上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两个统一行使”;有利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加强对“中华水塔”、地球“第三极”和山水林田湖草重要生态系统的永续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处理好当地牧民群众全面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促进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模式。

——选自《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保护伞”
三江源的“空间布局”
在我们的小家中,分布着厨房、客厅、卧室、卫生间等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功能。三江源国家公园也分布着不同的功能区。
科学规划三江源的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分区、功能定位和管理目标,系统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是三江源的其中一把保护伞。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空间布局”,主要分为核心保育区、传统利用区和生态保育修复区。

核心保育区,维护大面积原始生态系统的原真性,限制人类活动。

传统利用区,是当地牧民的传统生活、生产空间,是承接核心保育区人口、产业转移与区外缓冲的地带。

生态保育修复区,将传统利用区内中重度退化草地划为生态保育修复区,加强退化草地和沙化土地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和自然封育。

三江源国家公园功能区划

热衷户外的“小伙伴”,需要遵循各个功能区的保护规定,才能实现“亲近自然”的壮举哦!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到处弥漫着科学研究的味道,这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另外一把“保护伞”。三江源国家公园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场所,通过科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国家公园的很多方面,例如气候是什么样的,动植物都分布在哪里,为什么会在公园内的某一个地方出现峡谷或者瀑布,原来生长着很多植物的地方怎么会变得光秃秃的,一条河流的水来自哪里,生活在这里的人有哪些独特的传统文化等等。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科学研究都“研究”什么内容呢?科研人员按照体制机制、生态保护关键技术、生态机理和生态监测、信息化等主要科研方向,开展重点课题研究,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提供依据。
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有一项非常重要的科研工作,叫做生态监测。就像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经历过很多的考试一样,在国家公园内的植物、河流、山川、沙漠、森林、大海、火山、喷泉、化石、动物也要每天参加“考试”。一般来讲,国家公园内有很多的“摄像头”来监督测量相关的科学数值,我们把这种考试方式叫做监测,我们把这些“摄像头”叫做监测点。那么,国家公园的考试都监测什么呢?下面给大家简单举几个例子:野生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尤其是濒危野生动物;植物的数量和分布;气象;水文;地质地貌状况;土地利用;人类活动…..

国家公园内会进行严格地生态监测评估,而监测评估也远比上文描述内容复杂得多。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有一些区域是为原住居民保留,用于基本生活和开展传统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的区域。这些居民世代生活在公园内,工作在公园内,可谓是国家公园里的钉子户。这些“钉子户”也会参与到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中来。三江源国家公园建立园区牧民参与机制,众多牧民从草原利用者变成草原保护者。他们化身成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管护巡查员,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守护者。这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又一把“保护伞”。
除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钉子户”,保护国家公园的“英雄”还有很多。国家成立了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国家公园的日常运行。每个国家公园内也有很多的工作人员“照顾”着国家公园的方方面面,就想妈妈照顾我们一样,精心呵护。地质学家、地理学家、气候学家、水文学家、生物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等科研人员,也为国家公园的“成长”贡献出了力量。这些保护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英雄”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保护伞”。

三江源在众多“保护伞”的庇护下正健康茁壮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调会持久传承下去。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地质地貌、水资源、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民俗文化塑造了独一无二的三江源,而它的独特性与重要性成就其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