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祠山张大帝成为中日禅林护法神之因缘和祈祷灵验录

 温村五歌 2020-05-21

子不语·张大帝破除邪术

安溪有相公坟在福建的某山中。有道士李某贪那里的风水好,他女儿病重将危,道士对她说:你是我生的,而病已经没有治好的可能,现在将取你身上一样东西,对我家门有利。

女儿愕然说:随便父亲吧。

道士说:我想占据李氏的风水很久了,必须要亲生儿女的骨血埋下,才能有灵应。但已死的不太灵,活着的不忍杀,只有你将死还没死的人,才有用罢了。

女儿还没有答话,道士就用刀划取她的指骨,放到羊角中,偷埋在李氏坟旁。从此以后,李氏门中死一考中科举的人,道士门中就增加一考中科举的人;李氏田中粮食减收十斛(约二百多斤),道士田中就增收十斛。人们有怀疑,也不明白其中缘故。

清明节到了,村里人迎请张大帝像,办赛神会,彩旗引导很盛况。走到李家坟时,神像忽然停止,数十人抬像不能动,其中有一男子大叫:快回庙!快回庙!

众人听从,抬回到庙中,男子上坐说:我是祠山大帝,李家坟有妖,须要前往擒拿。

指派同伙中的某人拿铁锹,某人拿锄头,某人拿绳索。部署好了,又大叫:快到李家坟!快到李家坟!

众人听从,神像走起来快速如风。到坟地,吩咐拿铁锹、锄头的搜索坟旁。良久,发现一羊角,金色的,里边有小赤蛇,宛转奋力扭动。

那角旁有字,都是道人家族的姓名。于是叫拿绳索的人去抓道士,告到官府,查出实情,依法处置。李氏从此兴旺起来,而敬奉张大帝更虔诚。

夷坚志·张大帝救自杀者

华亭的胡亶家,供奉广德张王十分虔诚,他的儿媳妇嫉妒心重,有一次杖打丈夫的小妾非常残酷,小妾偷偷地上吊自缢。

胡亶睡觉时,梦见有神将自己叫起来,才解救了上吊的小妾,这正是神的护佑。

又毗陵胡瑢,少年时代经过广德(安徽广德),到张王庙朝拜祈梦,夜里梦见进入大殿宇,叩问一位官吏自己未来的命运。

官吏说,可至通直。胡瑢醒来感到不太好,不满意。没想到后来中举当官,官职为通直。

在古代,祠山大帝的信仰非常普遍和兴盛,感应灵验事迹可以说是不计其数。那么,祠山大帝的哪位尊神?

一般的说法是:祠山神张大帝,据古书所载,张大帝姓张,名渤,字伯奇,武陵龙阳人,也有说广德军人,又有说是吴兴人。其父曰龙阳君,其母曰张媪。

张大帝的出生本就带有神秘色彩,或者说他天生就不是凡人。

《广搜神记》载:他的父母有一次游太湖,突然乌云密布,雷电并起,昏天暗地,什么也看不见。这时候,他母亲张媪不见了。

不一会,云开日出,张媪又出现在眼前,说:我刚才看见一仙女,她对我说,我是你的祖先。接着送给我一颗金丹。

张媪吃了金丹之后怀孕了,怀胎14个月后于西汉神雀三年二月十一日半夜生。张渤长大以后,身体魁伟,性格宽仁大度,喜怒不形于色,身长七尺,面目和胡须都长得很好看,头发长长地垂到地上。

他精通阴阳之道和法术。有神告诉他说所在地荒僻,不足以建立家宅,劝他去寻找安家之地。然后有一只形状如马,声音如牛的神兽在前面作为向导。

张王和夫人李氏向东游吴会稽,渡浙江,至苕霅之白鹤山,山有四水会流其下,他就和眷属住在那里。

张王在白鹤山得柳氏、于乌程桑丘得赵氏为侍人,有九弟、五子、一女、八孙。

他“始于吴兴郡长兴县顺灵乡发迹,役阴兵自长兴荆溪,疏凿圣渎,长十五里,岸高七丈至十五丈,总三十里,志欲通津于广德也。”

他发迹以后,派了阴兵从长兴荆溪开一条圣河通到广德去,在开河期间,他与夫人李氏约好,在后村毕宅保小山的枫树林侧挂上一面鼓,到中午吃饭时,夫人敲三声鼓,张渤就回来,不让夫人到凿河之地。

有一次张王以鼓当饭桌吃过饭后,夫人收拾碗筷时,没有把鼓面上的剩余菜打扫干净,第二天未到中午,小鸟落到鼓面上啄食,敲得鼓儿咚咚响。

张王以为到中午夫人叫吃饭了,回去一看原来是小鸟在啄食而发出的鼓声。后来真正到了中午的时候,夫人挑饭来到枫树林边,她照常敲了三声鼓,张王以为又是小鸟在啄鼓,便没有回去吃饭。

于是,夫人走到工地,看到自己的丈夫变成一头大猪,指挥着阴兵凿河。张王知道夫人已看见他的猪形,来不及变回原形,从此就隐入广德县西五里横山之顶,为老百姓凿河的功业未能完成。

当地的老百姓思念张王的恩德,就在山之西南为他立了一座神庙。李夫人也到县东二里处迁化,百姓也为她立庙。

而张王开凿的河流,干涸之后变为民田,而“浴兵池为湖,灌溉濒湖之田仅万顷。挂鼓之坛,禽不敢栖,蚁不敢聚。”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的说法比较有代表性:“祠山广德王,名渤,姓张,本前汉吴兴郡乌程县横山人。始于本郡长兴县顺灵乡发迹,役阴兵,导通流,欲抵广德县。故东自长兴荆溪,疏凿河渎。”

关于张王的身世,还有一说,说他是父亲和仙女结合而生下的。

清光绪七年(1881年)的《广德州志》载明人田艺蘅《留青日札》中有关祠山大帝的身世:

“武当(陵)人张秉遇仙女山中,谓曰:‘帝以君功在吴分,故遣我为配,生子以王其地。’且约逾年再会。至期,女抱子归秉,曰:‘当世世相承,血食吴楚。’后生子渤,为祠山神。”

同时,还有提到张王的祖先是黄帝第五子,这祖先的六世孙曾跟随夏禹。

《世家编年》曰:张之先轩辕之第五子曰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厥官,后因氏焉。六世孙曰秉事夏禹分治水土,至杨州均江海,通淮泗,行山泽遇神娲谓秉曰:“帝以君有功吴分,遣吾为配,生子当以木德王其地。

秉曰:“禹有圣嗣,历数在夏,吾为人臣,敢越厥志?”娲曰:“天命也,不在其身,必在其子孙,数千年后,其世世庙食乎。”

明年,天西北隅裂,神娲授以异子。周宣王时有张仲从伐猃狁,以孝友闻,春秋时有张趯为晋大夫。至汉神雀三年二月十一日夜半,王始生,父曰龙阳君,母曰张媪。 

《广德州志》转引《祠山事要》曰:“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大旱,武帝感蒋山神梦曰:‘陛下求雨于臣,臣近属土地无能致雨。绥安县横山庙神,祷之必获感应。’帝从之,一祷而雨,是岁大稔。”

“唐天宝中,祷雨感应,初赠水部员外郎,横山改为祠山。昭宗赠司农少卿,赐金紫,景宗封广德侯,南唐封为司徒,封广德公,后晋封广德王。

宋仁宗封灵济王,至宁宗朝,累加至八字王,至理宗淳祐五年,改封正佑圣烈真君,至咸淳二年十二月十二日,準告加封正佑圣烈昭德昌福真君,二月十一日诞生。

封正宁昭助灵慧顺圣妃,李氏初二日诞生。封协应济惠慈昭广懿夫人,赵氏封协顺承济慈佑广助夫人。杨氏此外神眷不胜计不耐记。”

而祠山大帝,如何进入佛教成为禅林护法的呢?

据《佛学大词典》云:

张大帝:禅家所奉祀,护佑土地、伽蓝之神;属从有掌簿判官、感应使者。又称祠山张大帝。我国天宁寺及庐山归宗寺、日本京都建仁寺等均以之为土地神而供奉之。

据广搜神记载,张氏讳渤,字伯奇,武陵龙阳(今湖南常德汉寿)人,生于西汉神爵二年(60 B.C.~?),相貌奇伟,身长七尺,深知水火之道。与夫人李氏东游至吴国会稽(浙江绍兴),渡江居白鹤山。

于吴兴郡长兴县役使阴兵,疏凿圣渎,欲通广德县,功败,后隐于广德县以西五里之横山顶。居民为纪念之,乃于山之西南建庙。

唐天宝年间(742~755),居民于此庙祈雨有应,初赠水部员外郎,又改横山为祠山。宋朝时赠正佑圣列真君、昭德昌福真君、正顺威德圣烈大帝等号。罗隐曾过此地题‘祠山张大帝天下鬼神爷’。[禅林象器笺灵像门]

《梦语集》载:归宗寺土地与兰溪和尚有因缘,建仁寺祀之为土地神。

兰溪和尚,即兰溪道隆(1213年~1278年),兰溪道隆(1213~1278年),1213年(南宋嘉定元年)生于四川涪江郡兰溪邑,俗姓冉,名莒章。

他的父亲冉王琐是当地官员,母亲霍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由于父亲在抗金斗争中牺牲,1226年(南宋宝庆二年)莒章十三岁时,前往成都大慈寺出家,师从于住持良范潼关禅师,法名道隆,因籍贯而号兰溪。

20岁左右时,道隆离开成都,游历江浙一带求法,先后参谒了杭州径山无准师范、南京蒋山痴绝道冲及杭州净慈寺北硐居简等名僧,虽然尽力参究,仍无所获。

最后当他从学于阳山虎丘派松源崇岳的弟子——无明慧性禅师时,闻慧性禅师于室中举东山牛过窗棂话,立时得悟,遂嗣慧性禅师法。

得悟之后,他应聘前往明州天童山协助痴绝道冲禅师接引学人,一直到1246年(南宋淳祜六年,日本宽元四年)赴日为止。

道隆于1246年(日本宽元四年)秋携弟子义翁绍仁、龙江德宣等数人乘日本商船到达日本,在日文传播佛学,传播文化,直至1278年卒,享年六十六岁,化后有舍利出现。后宇多天皇赐谥“大觉禅师”之号,这是日本“禅师”谥号之始。

1246年33岁时,携弟子多人从宁波搭乘商船东渡日本,受镰仓幕府第五代摄政者北条时赖的欢迎,1249年,成为兰溪道隆弟子的时赖为他建了建长寺,4年后完工,“东关学徒,奔凑伫听”(《元亨释书》)。

道隆文气十足的清隽禅风逐渐赢得朝野僧俗的敬重,他在建长寺创立了日本禅宗的大觉流,以完整、系统的南宋临济宗杨岐禅法,成为日本禅宗史上的标志性人物。

道隆禅师在日本能大弘禅宗,高建法幢,除了他的愿力、智慧,以及日本众生的因缘,想必也有张王的护持。

义堂《日工集》云:“建仁月心云:祠山大帝,庐山归宗土地神也。大觉禅师在唐时,梦感示日本有缘,如此三度矣。江东祠山府前有穴,深广丈余,每岁祭祀饮食等物,内其穴中,未尝作堆,如消化者,谓之埋藏,或云穴通南海。”

兰溪和尚前往日本弘扬禅法之前,祠山大帝曾三次来提醒。

《建长开山大觉禅师兰溪和尚行状》云:“有时游山之次,有峨冠异人招手,谓师曰:‘汝缘在东方。’师回首之顷便不见。偶到归宗寺祠山大帝灵祠,而物色,前所现异人是也,师深疑之。

东游,挂锡于明州天童,时闻日本船在来远亭,往观之,于浮桥头,异人又现师前曰:‘时已至矣,速去!速去!’师过桥半里许,有一古庙,入门顾,便是祠山大帝也。

师烧香,誓曰:‘我若建立伽蓝,请汝为土地神,善自记取。’乃偕义翁、龙江等数人,登日本船,到博多上岸。”

兰溪和尚在游山之时,见到一个戴着高冠的异人对他招手说:您的缘分在东方。禅师一回头,异人瞬间消失不见了。等到了归宗寺祠山大帝的神庙前,发现塑像与所见人一样。

在明州天童寺挂单时,听闻日本船在来远亭,禅师前往观看时,那位异人又现身说:时间到了,快去!快去!

禅师过桥半里,又在古庙中见到祠山大帝像。他就烧香发誓说:我若建立寺院,请你为土地神,请你好好地记住。

此后,历代皆有禅林大德为祠山大帝咏赞。

桂林和尚(名德昌,嗣和甫忍公)《东山建仁寺语录》云:“吾西来祖(千光 )董此山之初,请神君为护法神第一,此即张大帝旺化于东方之权舆也(桂林大覺法孫故指大覺可稱西來祖乎)。”

清拙正澄禅师之小清规《祠山大帝诞生看经榜》云:“山门二月初八日,恭遇当寺护法,大宋国祠山正顺昭显威德圣烈大帝圣诞良辰,谨集合山大众,肃诣灵祠,看诵大乘经典,聊伸庆赞之诚,仰答匡扶之德者也。

粤以:戒稟归宗,僧夏预堂前单钵位,庙居广德,诗仙称天下鬼神爷,朝诵《法华》六万余言,功辟隋河几千百里。方仲春蓂敷八叶,应昌期灵降九天,阴兵肃卫,铁骑云屯,在在作伽蓝之主;圣烈尊严,玉炉香霭,堂堂现居士之身。

摧邪去恶,雷击电奔,翊正扶公,波腾岳立。爰自建长年,东临日域,宏恢少室心宗,始知大宋国西有祠山,夙秉鹫峰口嘱,祷号如鸿钟答杵,昭然若宝镜当台,背忘恩义之者先诛,侵盗常住之人重罚。

今此海众同披梵典,仰谢帡幪,未来劫数,确护禅林,益坚城堑。谨榜。”

又云:“元号祠山正顺威德圣烈大帝洪名,元朝改称祠山正祐昌福崇仁真君,归宗寺里请作土地神,本社正在江东广德军,埋藏灵验天下闻。

二月八日诞生辰,与大觉禅师为有因缘,不易言陈,毕竟无异事,要在弘法度人。祠山,处名;大帝,官名。”

《应庵华禅师归宗录》有灵济王(即祠山大帝之封号)生日上堂。

《竺仙仙禅师建长录·土地堂语》云:祠山张大帝,天下鬼神爷,谁知乡曲里,由来共一家?便烧香。

天境和尚无规矩大帝赞云:“于昭祠山,谁不仰止?护持佛门,摧破魔垒。临机辨正邪,犹如镜中视。唤作鬼神爷,未知其所履。挂锡于归宗,□□加趺耳。夏满去无蹤,异迹多如是。”

在《祠山要事指掌集》、《祠山志》中,记载了祠山大帝的大量感应事迹,皆是护社稷苍生,救黎民百姓疾苦之灵应。

有兴趣的师兄,可以寻此书而阅读,在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的网站可以查阅扫描电子版,内容极其精彩,广泛记载了历代从帝王到乡曲细民之间,获得祠山大帝加持护佑之事。不过需要看懂繁体字和文言文。

朱元璋与祠山大帝

据《明史》和《祠山志》载,元朝末年,朱元璋率军渡过长江,转战南北,与横山结下不解之缘,曾两次驻跸祠山,祠山殿成了他指挥南征的最高司令部,其间梦知他“贵为天子,必得天下”。

在广德打败了元军的精锐部队“长枪军”后,大将徐达、常遇春又攻克了宁国,生擒了元军统帅朱亮祖,捷报频传,朱元璋大喜,欣然命笔题诗称广德祠山为“天下英灵第一山”,在广德和广德祠山殿题有诗词四首。

朱元璋《幸祠山》

天下英灵第一山,白云为阙石为关。

高台近斗当空出,老树如龙挟雨还。

兵革屡经香火旧,鬼神常护道人闲。

从军幸得来瞻此,指挥干戈动笑颜。

朱元璋在广德赋诗计有5首,一代帝王亲自在一州县赞誉题诗多首,实为少见。

朱元璋把广德称谓是“龙兴”之地,因此多年来对广德“恩泽有加”,多次到广德后又拨出巨款对祠山殿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外,又接连两次派遣钦差,专程前来朝觐祠山,向祠山大帝致祭。

自洪武元年至十四年先后7次诏免广德田赋,并荫庇郎溪,提升广德为京畿直隶州(见广德州志)。

明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在南京鸡鸣钦天山(今鸡鸣山北极阁一带)新建十庙,各庙祀一神,《明史》称为“南京十庙”,其中一座是“祠山广惠王庙”,钦命由南京太常侍按时官祭,世代相传,形成了一种习俗。

以下故事摘自《祠山要事指掌集》,为方便阅读,我译成白话文。

为百姓请龙王减雨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吴江太湖之间的龙王庙里,有一位苦行道人,持戒精严,经常夜不倒单,结跏趺坐到天亮。

夏季六月,即将到半夜时,庭院中忽然出现嘈杂的声音,他闭门通过门缝观看,见到旌幢羽盖从空而下,车舆停在地上,原来是祠山大帝。

庙内在电光闪烁之间,龙王到阶梯上恭谨地迎接然后就席。

大帝致词说:我悲悯百姓,经常思考福泽他们的方法。现在听说大王你震怒,一境之内将遭遇水灾,希望大王能慈悲宽恕他们。

龙王说:我只放三丈水头。

大帝问:如果这样,人民百姓难道是鱼吗?

龙王说:我是奉天符而行,原本就不是自己专理。大帝您矜悯体恤百姓,我应当减为二丈。

只见大帝脸色惨淡,向龙王致谢后登上车舆凌空而去。电光消失,一切恢复寂静无声。

这一年的秋天,果然连续下雨超过一个月,洞庭水泛滥成灾,冲毁农田房子达二百里。如果不是祠山大帝提前来请龙王留情,水灾岂会只是如此呢?

离龙王庙三里,有一座祠山行庙。此事由冬季时潜江的宰令陈辅元所说。

水难得生

南宋宝庆三年,江苏宜兴的徐文之居住在伍贤乡,家里世代信奉祠山大帝。来年将为庆祝生日而成为水陆法会的负责人和功德主,他春季前往祠山提交名案,以及到县邑安奉供养圣像。但掷占卜的杯珓,都得不到吉利的结果。

之后他奉事时心中常不安。七月十一日早晨,徐文之从县邑乘船回家,但是道路被洪水淹没了,而且刚好遇到瓢泼大雨,大风又从西北方刮来。

一般在这种洪水中行舟若翻船都来不及拯救。

徐文之所乘的船也将要倾覆,他急忙祈祷于李候(祠山大帝的随从眷属),任船自己漂流。忽然飘到一个地方,见有两棵杨树,往内有一个破旧的小房子。

他们就用大绳子将船系在树上,但是绳断树倒,船上的人都掉到了水里,众人都挽住船拼命挣扎,生命危在旦夕。

徐文之遥祷祠山威神,许以醮愿,船忽然定住如石头。这时两艘一起绑在杨树上的船都已经翻了,船中的两个人沉入水中游过来,都已经不能说话了。

徐文之将他俩救起靠在船侧才逐渐苏醒。到了夜晚,天空出现一颗大星星,水面也出现光明,他们急忙寻找,发现是水上一根被折断的三寸竹子,光就是从竹子中发出,众人都感到很震惊。

徐文之持着竹子到天亮,竹子一直发出光亮如火炬一般,又在光明照耀下,他隐约见到仿佛有很多竹子围绕着船,让船保持安稳。

到了次日早上,风雨更为猛烈,小船已毁坏不堪支撑众人,浪高如山,他们齐诵神名时,大浪都越舟而过。

徐文之在船上虔诚祈祷,自述家有老母,而且水陆法会还未办,祈求神力拯救。

他刚跪伏在船尾,突然见到恍然躺在一具孝子的尸体,仔细一看发现竟然是自己!

他更加恳切哭泣地祈祷,忽然在船板上出现祠山大帝,头戴逍遥巾,著 皂缘白氅,执黑道扇,上面有六条金龙,还出现一只佛手,表示接引的形状。

然后见到黑云化为黑马,李候戴着方巾骑马而过。

徐文之知道虽然神力护持,但是怎奈已经饿了两天,大雨冰雹齐下,人饥寒交迫。准备到下午申时时,见到有一只船顺流驶来,仿佛是贩鱼的船只,船尾有五个异常强壮的人,头戴斗笠,各执一橹。

徐文之向他们呼救命,他们没有回应,但是回头示意可以继续前进,转眼就不见了。他心里认为这应是祠山王派遣侍卫神来救护,想劝自己继续行驶。但是奈何船已严重破损,泥沙堆积,即使竭尽全力也不能移动。

众人继续齐诵神之圣号,船翩然而起,快速行驶,瞬目间行三十里,到家时乡人无不惊泣,以为他们已经死于水难。

徐文之拿着水中得到的光明竹子放到神案上供养,同船的人没有一个遇难。当时全县风浪极大,溺死的人不计其数,唯独徐文之的船得以幸免。

事后,他就发誓自己和子孙世代虔诚供奉祠山大帝,并将此事刻在木上,以彰显大帝之威灵。

救命危的孩子

绍兴五年,军判官何处泰有一个刚四岁的儿子,因感暑毒,加上忽然有一位客人忤逆冲犯,疾病过了三四天,人就气体困瘁,目无精光,濒临死亡,服药也没有什么效果。

无计可施之际,何处泰给祠上大帝上香,竭诚祈祷。

不久孩子忽然睁眼看着左右,说有一位伟目美髯、身穿黄衣的人。何处泰听后感到惊叹,是祠山大帝神通显现之威容,以救这个几岁的孩子。

过了一天之后,孩子就康复了。何处泰将此事刻在木上,收录于《祠山要事指掌集》中。

庇护子孙

右丞相谢深甫曾在祠山庙抽签,所言皆验。曾梦见祠山张王对在自己说:你应当用沉香来供养我,我会庇佑你的子孙。谢公惊醒后,捧香供奉。后来他子孙皆入朝为官,家道极其显赫。

救火验一

政和二年,刘古的西邻大火焚烧了几十间房屋,且向东蔓延,刘古恐惧,就大声呼唤“灵济敷泽”之号,向着西方的祠山庙而拜,并发愿将设水陆法会,供僧一千人。

即时,风势遽然反吹西边,仿佛有人驱赶一般。虽然旧火未熄灭,但已不再蔓延。当地人都感叹祠山之灵异,祠山王的“火不焚二室”的誓言确实可信。

救火验二

元符中,开化的七级浮屠着火,火焰周匝回旋数里。有人说,祠山王有火不灾二室的誓言。主僧允徽便向西祈祷祠山王,并许诺斋僧五百人,且念诵金刚经一部。

然后呼唤灵济的声音不绝于耳,不久炽焰直上塔心,仿佛有一股力量逼迫,然后沿塔而下至地便熄灭,周围的房屋皆无所损,只烧毁了一座佛塔。

战江神

唐懿宗咸通三年,商人王谷从所在的县邑贩运茶叶到庐江寿阳贸易,因而绘画祠山王圣像于船中。不久行船时遇到大风浪,同行的五艘船中,有四艘已经倾覆。

王谷在像前恳切祈祷,忽然见到祠山王乘着白马,指挥阴兵诛杀江中兽鹢,前面的两个人用肩膀扛着船宛转行至岸边,因而脱险。后来他在祠山庙下,建了一座庆福楼以示报恩,并命人绘画祠山王战江神之像在墙壁上。

后记:若是对祠山大帝具有信心,也可以常祈祷,常回向、烧供给他,必有迅速之加持,愿吉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