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节气、“昼夜”与“阴阳”、日出日落日影方位

 美学中医 2020-05-21

常有人说古人的阴阳五行说是“封建”、“迷信”、“落后”的,五行暂且不说,还需要学习,但是阴阳之说,最近在整理《坤舆万国全图》中圭表测南北极时的出现的“极昼”,因此顺便了解了“极夜极昼”现象。

仔细想一想,感触良多!

《坤舆万国全图》是南极端处出现“极昼”,所以在北极是极夜,对应为“北极圈极夜、南极圈极昼出现在南半球夏季”;北极端处出现“极昼”,所以在南极是极夜,对应为“北极圈极昼、南极圈极夜出现在北半球夏季”。

当南极出现极昼的时候,北极就出现极夜,反之亦然。

北极圈极昼、南极圈极夜出现在北半球夏季。

北极圈极夜、南极圈极昼出现在北半球冬季。

北极圈极昼、南极圈极夜出现在南半球冬季。

北极圈极夜、南极圈极昼出现在南半球夏季。

因此,通过南北极的“极夜极昼”现象,可以得到推断出很多东西,也就能够明白,我们古人所说的“阴阳”之说并非错误,而是实际天文观测得到的感悟!

我们都知道昼夜,一天的昼夜现象来自于地球自转,分为了白昼黑夜。昼为阳,夜为阴。

圭表测一天日影后会得到太极图。

而南北极的“极夜极昼”,南北半球相反,因为太阳日照位置的不同,四个关键的节点就是“春秋分、冬夏至”,即二分二至。

在我们看来就是“春秋分、冬夏至”,在南北半球极端处,这四个节点趋近于最小,那么显而易见,在赤道处则趋近于最大。

因此,南北半球极端点位置就直接在“春秋分”进行昼夜转换,即“极夜极昼”,这就是太阳日照过短导致的,自然就会极度寒冷;在赤道则会日照时间过长,自然就会热啊!

这就是为什么《周髀算经》中说地球“南北极”“正南北也。极下不生万物”,为什么这么说呢?“何以知之。”

因为“冬至之日。去夏至十一万九千里。万物尽死。夏至之日。去北极十一万九千里。是以知极下不生万物。北极左右。夏有不释之冰。”

在春分时,北极的“极昼”开始,天气就逐渐变热了呀!白昼时间变长,黑夜时间变短,到夏至日达到最大范围,然后逐渐缩小范围!(少阳—太阳)

夏至到秋分,夏至后白昼时间逐渐变短,黑夜时间变长,直到在秋分时,变成昼夜平分;但是在南北极端处,由于日照时间过短,趋于最小,也就看不见昼夜平分现象,而是在秋分处直接进行昼夜转换,北极在秋分时进入“极夜”,南极进入“极昼”!(太阳—少阴)

在秋分时,北极在秋分后开始进入“极夜”,天气自然就开始转凉了!白昼时间变短,黑夜时间逐渐变长,到冬至日达到最大范围,然后逐渐缩小范围!(少阴—太阴)

冬至到春分,冬至后白昼时间逐渐变长,黑夜时间变短,直到在春分时,变成昼夜平分;但是在南北极端处,由于日照时间过短,趋于最小,也就看不见昼夜平分现象,而是在春分处直接进行昼夜转换,北极进入“极昼”,南极进入“极夜”!(太阴—少阳)

夏冬至为南北两极的“极昼极夜”的起始点,白昼黑夜范围逐渐缩小或增大的开始,因此,子夜正午也是同理!

(春分过后,北极附近就会出现极昼,此后极昼范围越来越大;至夏至日达到最大,边界到达北极圈;夏至日过后,北极附近极昼范围逐渐缩小,至秋分日缩至0;秋分过后,南极附近出现极昼,此后南极附近的极昼范围越来越大;至冬至日达到最大,边界到达南极圈;冬至日过后,南极附近极昼范围逐渐缩小,至春分日缩至0。)

圭表测日影自然会出现夏至日影最短,冬至日影最长的现象了呀!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圭表测日影,经过长期观测,古人不仅了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射,表影则最长。

图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

图 用太阳一天的变化来理解太阳图阴阳变化

也就是说,圭表测日影会知道一天正午表影最短,一年内夏至日正午的表影最短。一天的正午,恰好与一年的夏至日正午表影最短对应了!

所以,能得到立杆测日影二十四节气所得太极图,与太阳一天变化太极图一样的情况!

图 地球倾角影响日照出现四季

图 立杆测日影所得太极图

实际上,在地球太阳日照出现四季时,看地球所处“春秋分、冬夏至”的南北半球日照情况,也可看作是非常明显的昼夜交替!

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天的昼夜现象与一年四季的“春秋分、冬夏至”出现了重合,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变成了季节的“大昼夜”现象!

冬至为什么在中国如此重视,因为北半球的北极此时是“极夜”,北极的“极夜”冬至以后范围逐渐缩小,因此冬至以后就从阴转为阳了呀,阳之开始!

因此我们很容易得到这样的认识,冬至是“阳始生”,夏至是“阴始生”;冬至日阳之开始“阳始生”,从春分到冬至是“少阳”,春分到夏至为“太阳”;夏至日阴之开始“阴始生”,夏至到秋分为“少阴”,秋分到冬至为“太阴”!

所以,“冬至”又称为“至节”,因为它是“阴极之至”、是“阳气始至”,也是“日行南至”节日,又由于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又有“冬节大如年”的说法,我们知道了这些以后,古人的说法是有来历的,没有错哦!

也因此,实际上,就会变成四季,一年的“大昼夜”转换,恰好对应了一天的昼夜现象!所以,不少懂易经、阴阳五行等的人们画出的一日和一年太极图才会如此。

我们还能知道夏至日是在北回归线,冬至日在南回归线,因为夏至时北极处于“极昼”最大范围,自然在北回归线,冬至时南极处于“极昼”,自然冬至在南回归线啦!

(对于北极来说,“极昼”是从春分到夏至到达最大范围;“极夜”是从秋分到冬至达到最大范围;

对于南极来说,“极昼”是从秋分到冬至到达最大范围;“极夜”是从冬至到春分到达最大范围。)

图 圭表(定表+游表)原理示意图

图 地球公转示意图+圭表测日影定二分二至

--------------------------------------------------------

日出、日落方位

太阳在某一天某一时刻照射柱子,柱子的影子最短或最长,而这个影子的方向也变化到相对固定的位置。通过对比长期的观察结果,就会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一年四季、东南西北都基本上能形成概念了。

一般来说,现在的常识就是太阳是东升西落。

其实,严格说来,笼统地认为太阳东升西落是不准确的。现在学习的知识都很简单,只讲天文,或者只讲地理,造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要讲地理,就得讲天文,天文现象影响地理方位啊!讲天文,也得讲地理,地理位置情况也会影响天文观测呀!

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即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的人们看到太阳的每天一周的东升西落现象。

太阳的“周日视运动”轨迹平面与“天赤道”平行,与“天轴”(观测者与北极星的连线)相垂直。

我们知道,由于地平圈的存在,我们只能观测半个天球(即天球在地平圈上的部分)。当太阳在地平圈以上的部分运行时,即为白昼,当太阳在地平圈以下的部分运行时,即为黑夜。

太阳经过观测者的子午圈时称为“中天”。

经过包括天极和天顶的那半个子午圈时,太阳到达一天最高位置,即为“上中天”,此时为地方时12点;

经过包括天极和天底的那半个子午圈时,太阳到达一天最低位置,即为“下中天”,此时为地方时0点。

太阳经过观测者的地平圈时称为“出没”,也称“升落”。太阳从地平圈下升到地平圈上称为“日出”,反之称为“日没”。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在一年之中太阳的黄道面上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因而每天太阳的周日视运动轨迹也不一样,从而造成每天日出日落方位及中天的高度也不一样。

由于地球的公转,太阳黄道上自西向东每天移动约1°,在一年的不同日期内,太阳的赤经、赤纬的变化,引起昼夜长度的变化。

对于南北半球来说,一年内只有两天昼夜平分,即春分和秋分,太阳由正东点日出,正西点日没。

从春分起,太阳的出没方位逐渐北移。这段时间内,日出的时刻逐渐提早,而日没的时刻逐日延迟。同时中天高度越来越高,白昼变长,黑夜变短。

夏至日,中天高度最高,昼长夜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太阳出没方位到达最北点。(北极“极昼”,北回归线)

夏至日以后,太阳出没方位逐渐南移,中天高度逐渐下降。

秋分以后,太阳的出没位置已在东、西点的以南,白昼变短,黑夜变长。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冬至日为止。

冬至日,中天高度最低,昼短夜长,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太阳的出没位置到达最南点。(南极“极昼”,南回归线)

冬至以后,太阳的出没位置重新北移,到春分点时昼夜又相等,完成一年一周的运动。

图 “赤道坐标系”地球观测冬至、春秋分、夏至图

由于纬度不同,太阳周日视运动的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纬度越高,夏季白天越长,冬季白天越短。极圈以北开始出现“白夜”和“黑昼”。

在地球北极,则是半年白天,半年黑夜,太阳不再东升西落。南半球的情况和北半球完全相同,只是冬和夏,春和秋,恰好相反。

在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的长度不变的。

【补充,日出日落时间也与近日点、远日点及黄赤交角等有关:

夏至日是昼长夜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冬至日昼短夜长(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按照常理,夏至日是日出最早,日落最晚;冬至日是日出最晚,日落最早才对。

但是,日出最早,日落最晚不在夏至;日出最晚,日落最早不在冬至!

为什么呢?这与地球的远日点、近日点,及黄赤交角等有关。

实际上,最早日出时间发生在“夏至”日之前,“夏至”日之后是最晚日落时间(远日点);

        最早日落时间发生在“冬至”日之前,“冬至”日之后是最晚日出时间(近日点)。

因为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关系,在一个太阳日里,地球自转的角度为:360°59′=360°+59′,其中的59′是地球平均每天绕太阳公转的角度,近日点时可达61′,远日点时仅为57′。也就是说太阳日的长度是不等的,地球距离太阳较近时,太阳日略长于24小时,距离太阳较远时,太阳日的长度略短于24小时。

虽然北半球白昼最短,但地球还没有公转到近日点,地球公转因素会继续使日出时间推迟。

冬至日后虽然由于白昼变长会使日出时间提前,但刚过冬至,白昼变长很缓慢,不足以抵消公转因素导致的日出推迟,只有二者相抵,日出时间才最晚,之后才会提前。因此,日出最晚的时间出现冬至日过后。夏至日同理。

南半球的夏季处于近日点,理论上应该要比北半球的夏季更热一些。

在夏至前后,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慢,这造成了一年中太阳在北半球的时间比在南半球长8天,因此北半球的夏天要稍稍漫长一些。

我们处于北半球,可以多过几天夏季呢,总比过寒冷的冬季要好啊!

不过,我们感觉的日出和日落不是严格的对称变化的,还是由于现在使用是平太阳时,由于圆周度数360度和24小时对应的缘故,比中国古度少了5度多,也就只能取近似值,并不是真太阳时。

因为,平时日落和日出时间变化不一致是因为我们以标准时间为参考,而标准时间并不是我们所在地的准确时间。在换算成真太阳时后,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变化就会一致。也就是日出变晚/早多少,日落就变早/晚多少,二者时间相差很小;另外,真太阳时下的日出和日落时间距离午夜0点的时间几乎一致。

而目前真太阳时的计算和日晷的原理类似,更精确一些,所以,中国古代所用的都算是真太阳时,也更先进。

明朝徐光启和传教士们瞎改历法,导致了现在的历法时间,每日太阳时及圆周度数等都出现了误差,与实际不符,所以有点乱套的感觉!

好了,只需要知道如果用真太阳时的话,节气时间就是一致的,节气过后的日出日落时间也是正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