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食鱼”与“往往醉后”

 石榴花文艺 2020-05-21

“不食鱼”与“往往醉后”

——萧娴、傅抱石先生其人其艺
文/青戈

在江苏书画界,提起已故大师萧娴、傅抱石先生,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之所以将二位先生相提并论,原因在于:其一,他们生前皆为江苏书画艺坛造诣精深的大师级人物;其二,在饮食习惯上他们皆有一大嗜好,容易让人联想到一起。萧娴先生不喜欢吃鱼,刻有闲章“不食鱼”;傅抱石先生爱喝酒,自治闲章“往往醉后”。

萧娴,字稚秋,号蜕阁,署枕琴室主,贵州贵阳市人。萧娴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幼承庭训,后随父移居上海,拜康有为为师,婚后久居南京,1984年调入江苏美术馆,专门从事艺术创作,1997年逝世,享年95岁。萧娴先生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与梁启超、徐悲鸿、刘海粟并称为“康有为最得意的四位弟子”,与胡小石、林散之、高二适并誉为“金陵四大家”,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书坛享有极高声誉。贵阳市翠微阁设立“萧娴书法陈列馆”,南京市求雨山建立“萧娴纪念馆”,两馆皆珍藏、陈列大量萧娴先生不同时期的书法精品,以供人们学习、交流与研究。

萧娴先生的书法深受康有为影响,以“三石一盘”(《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散氏盘》)为根基,兼取诸碑之长,形成雄浑豪迈、高古奇纵、遒劲奔放、气势磅礴的独特风格。先生篆、隶、行、楷皆善,尤擅擘窠大字,兼治绘画、诗词、篆刻之学,在近一个世纪的艺术历程中,默默耕耘,始终不渝地追求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成为中国书法史上震古铄今、凤毛麟角的女性书法家。

南京求雨山萧娴纪念馆藏

萧娴先生为人正直,性格豪爽,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生活上十分俭朴,以食素为主,不讲究穿着,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先生一生对鱼不感兴趣,但年逾九十高龄,兴来时却能端杯畅饮,豪情不减当年,坚韧执着、豪放豁达的个性由此可见一斑。

与萧娴先生相比,傅抱石先生对酒更是情有独钟。

傅抱石,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傅抱石先生少年家贫,曾补过伞,在瓷器店做过学徒,并开始自学篆刻、书画。

1921年升入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从事中小学艺术教学工作。

1933年在徐悲鸿帮助下赴日本留学,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携全家返新余故里。

1938年应郭沫若之邀进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后随“三厅”撤至重庆。

1940年应徐悲鸿之邀回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任教。

1942年被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陈之佛聘为“艺专”教授兼校长秘书。

1946年他和全家迁回南京,继续执教于中央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先生曾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西泠印社副社长等。著有《国画源流述概》《摹印学》《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等。江苏南京市维修傅抱石故居并建成“南京傅抱石纪念馆”,江西新余市抱石公园内建有“新余傅抱石纪念馆”,两馆皆全面展示傅抱石先生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傅抱石先生是“新金陵画派”创始人之一,与齐白石合称“南北二石”。他长期攻研山水、人物画,亦擅金石书法,还是一位优秀的美术史论家和美术教育家,艺术素养广博,风格独树一帜,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在傅抱石先生的艺术人生中,值得回味的往事很多,但有几件事不得不说。

一、酒画交融。傅抱石先生一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往往酒后挥毫,或边喝边画,微醺之际,进入物我相忘、自由自在的创作状态,率性而为,恣意挥洒,并通常会在得意之作钤上闲章“往往醉后”。据先生女儿傅益璇回忆:“父亲构思画作时总是有一杯在手,以畅思路;在画的过程中,也要有一杯来振奋情绪;画得顺手时,则要喝一杯一鼓作气;不顺手时,更要喝一杯来排忧解难。如大功告成,兴奋之下那就更要痛饮几杯了!”

《往往醉后》  傅抱石治印

据说,他与关山月先生合作,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绘制《江山如此多娇》时,因商品紧缺买不到好酒而画兴索然,傅抱石先生居然向周恩来总理“求援”,得到特批好酒。美酒入肚,灵感奇生,挥笔如神,终成巨作。此幅山水画,堪称经典,不但受到中外贵宾的好评,也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许,并亲笔挥毫题字。

《江山如此多娇》北京人民大会堂藏

二、独创“抱石皴”。傅抱石先生中年时,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崇尚革新,运用“散锋乱笔”表现山石肌理结构,创立了独特的“抱石皴”。这种笔墨技法以气取势,磅礴多姿,深邃浑茫,自然天成,延伸发展了中国画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傅小石、傅二石兄弟曾回忆其父作画时情景:“时而使笔锋散开,时而又使它收拢;时而卧笔擦出大片的墨迹,时而提笔勾出挺拔的线条。墨笔的干湿浓淡,用笔的轻重缓急,线条的粗细刚柔,物体的虚实隐现,这一切都在那一只毛笔之下魔术般地出现。”

三、写生足迹。傅抱石先生绘画风格的形成是以“写生”为门径的。他一生中共有四次比较重要的写生实践:

1. “金刚坡”写生。在重庆金刚坡居住期间,傅抱石先生在授课及抗日宣传之余,对篆刻、绘画、美术史论进行广泛探究与实践,并多次深入大自然进行实地写生,创作出大量崭新风貌的山水和人物作品,并在重庆、成都等地多次举办画展。全新的画风与独特的艺术个性,赢得社会各界人士广泛赞誉。

2. “东欧”写生。1957年傅抱石先生受命率领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家代表团出访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进行文化交流。面对异域风情,傅抱石先生大胆尝试运用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充分展现外国的风光特色,创作出《斯摩列尼兹宫》《罗马尼亚风景》《捷克风景》等49件写生作品,并举办了观摩展览,为宣扬中国的绘画艺术作出了积极贡献。

3. “万里”写生。1960年,傅抱石先生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进行二万三千里的壮游写生,途经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六省十余市,游览风景名胜,瞻仰革命圣地,参观祖国建设成就,将“以写生带动传统国画推陈出新”的运动推向一个历史高潮。长途写生使傅抱石先生的山水画题材得到新的拓展,对其艺术风格的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创作出《待细把江山图画》《西陵峡》《黄河情》《枣园春色》等一大批反映时代脉搏的精品力作。1961年江苏省省国画院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馆举办了“山河新貌”画展,标志着“新金陵画派”正式崛起,引起巨大反响,轰动中国画坛,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浓重而辉煌的一笔。

《漫游太华》南京博物院藏

4. “东北”写生。1961年傅抱石先生赴东北三省写生,亲身体验北国壮美风光,创作出《镜泊飞泉》《天池林海》《煤都壮观》《绿满钢都》等作品,将“自然”和“社会”两种题材的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傅抱石先生曾感叹这次旅行写生是“兹游奇绝冠平生”,可见对其艺术创作影响甚大。1964年江苏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傅抱石东北写生画集》,收录此行写生画作共23幅。

位大师早已逝去,但他们的风范与业绩举世公认,永载艺术史册,流芳千古,泽润后人。


(作者简介:青戈,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现为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