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野水小说《五面窑》有感

 石榴花文艺 2020-05-21


读野水小说《五面窑》
文/吴康权

野水的小说《五面窑》仅仅1800字,却深刻地勾画了一个名叫柱子的男人的一段人生经历。

《五面窑》一开始,只用寥寥数笔,交代了五面窑的来历和作用,没有文字记载,只是老人口传下来的历史,作者用了一句没有任何烟熏的痕迹解释了没有人常住的窑洞,它是解放前乱世时期为避难的人修建的临时栖身之所。

后来作者笔锋一转,跨过了几百年,道出一段新的故事:一个随母亲从山东逃荒要饭落脚在这里的柱子,为了加固家里快塌下来的房子去寻找一个支撑的檩条,发生了一件人生悲剧。

柱子和母亲住的房子,由于经济拮据,已经到了摇摇欲坠快要倒塌的境地,大梁弯得严重变形,需要一根直的檩条来替换,柱子只有一个念头,抓紧找一根直的木头换下弯曲的檩条,让母亲有一个安全居住的地方。一字不识的柱子,知道山上有树,便带着砍刀出门,怕人发现,选择了五面窑这边隐蔽的小路上山,只要能找到一棵粗细长度合适檩条就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自己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家里一贫如洗,在哪能讨到老婆,为家续香火。可自己有一身力气,保护自己的母亲,孝敬自己的母亲能做的最急的就是修好眼前要倒塌的房子,他便拿起砍刀沿着五面窑隐蔽的小路上山,砍下一根直溜的木头,对他来说修好房子比什么都急,真比娶上媳妇都高兴。

作者用柱子这一小小举动,深刻揭露了那个年代“一平二调、共产风”极左思潮对一个家庭带来的厄运。窥斑见豹,那时期到处放“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气死天,气死神,实现指标全靠人”,疯狂的时代,浮夸成风,谁在乎和关心一个家庭面临的房屋倒塌的问题。有精准扶贫吗?

农户没有自留地,没有树木,年终才能决分,危房等不及,没有钱只有单调数字记录的工分。都是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神圣不可侵犯。

一根长长的木头,怎能挡住阶级斗争弦绷得贼紧的眼睛。

队长开会的锣敲响了,司空见惯的群众不知道今天又发生什么事了,看到台前站着脖子挂着盗窃犯牌子的单身汉柱子,都在议论着,这么老实憨厚的娃咋啦?

砍了集体的一棵树!

母亲知道儿子的事,就觉得在人面前说不起话了,抬不起头了,丢人了,一个人在光光的炕席上泣不成声,随即在自家的门框上用一根麻绳悬梁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个朴实的农村妇女,她死前内心到底在想什么,为一根木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者没有描述,但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考。集体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她有内心的自责,把集体的财产看得比自己生命更重要,也许她只有把自己家的牛无代价拱手交给集体才会感到高兴感到自豪,入社光荣。一根木头的自省、自警,战胜过了自己的生命......面对母亲的死亡,憨厚的柱子心碎的面容能宣泄哭出自己的眼泪吗?他为了救母亲,却害了母亲,这个阴影对柱子的心理是多么大的打击啊!阶级斗争残酷的现实,即使面对母亲的死亡也没有停止对柱子的批斗。

批斗会上的柱子,在刘工作的训导下,他求小学生为他写了检讨,他只记住了最关键的一句话:经过教育,他心像雪花飘一样亮堂。多么深刻的一句话,群众听不懂的讥笑刺激了刘工作的面子,柱子被劳教。

拨乱反正后,柱子结了婚,生了子,有了孙子,作者没有描写,只写了年过七十的柱子为给孙子摘五面窑上的野酸枣一笔带过,目的是要对应刘工作退休了以后到五面窑来看看(其实是对过去回忆的忏悔)顺便给自己的孙子带些酸枣。

故事的结尾依然是个悲剧,柱子年事已高为给孙子摘酸枣,从五面窑上摔下死亡。刘工作知道此事,久久地站到哪里,心理上的恐惧升腾起一个老人手拿艾蒿的火绳冒着蓝烟的场面。“小口破烂的窑洞,那犹如一颗苍老眼睛的洞口,变成深不可测的弹孔,击穿了我脆弱的神经。”“我看到进入迟暮之年的刘工作站在柱子的坟茔前,老者手中艾蒿的烟气变成了一炷颤抖的檀香,在柱子的坟茔前徐徐燃烧。”刘工作想了些什么,他也许是在忏悔过去那一幕幕,此时给自己孙子带些酸枣的兴趣荡然无存。作者锐利节简的笔法已把刘工作的心理描写的入木三分。

读完野水很短的小说《五面窑》,我思索了好几天时间,作者描述的场景和我在农村的许多记忆交织在一起,久久不能散去。

我从烟盒抽出一支延河香烟,没有点着,想起小说中老者手中艾蒿凝成的火绳和我小时候看到故乡的老者用玉米须凝成的火绳,一起冒着丝丝的蓝烟在眼前恍惚。

 

(作者简介:吴康权航空企业退休干部,西安市作协会员,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在报刊、网络发表散文诗歌百余篇,出版诗集《流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