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骨折】骨折三期中医药治疗概述【文献】

 邻村阿牛 2020-05-21

骨折三期中医药治疗概述

          向  阳①(四川省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达州  635000)

摘要:本文详细叙述了骨折早、中、晚三期的中医药治疗。从内、外两途,全面地论述了骨折的内服、外用药物的用药规律,结  合个人临证经验,并重视分部用药及引经药的运用。文中尤其是叙述了按症状、证候用药经验,可资临床借鉴。

关键词:骨折三期 中医药治疗

骨折治疗要把握住四个基本原则,其中一个原则是“内外兼治”,即骨折整复固定后应配合内服,外敷中药,以达到消除疼痛,减轻肿胀,促进骨折愈合及功能尽快恢复之目的。今就骨折后的早,中,晚,三期的中医药应用作一简要概述。

中医药治疗骨折已有数千年历史。前人已为我们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总结出了不少行之以效的好方法,至今仍是骨折治疗 的重要手段。单从药方来说就为我们留下成千上万个有效验 方。而方剂的应用,必须在辨证的前提下,依证立法,依法选方, 结合分部用药,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而骨折伤损的治疗又分内治、外治两种。内外兼治可谓内外夹攻,能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因而内治,外治不可偏废。《理讑骈文.略言》所论:“经文内取外 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可见内治外治,非药物差异,仅方法不同也。

1 骨折三期内治法

骨折三期治疗的一般规律是:早 期宜攻,中 期宜和,后 期宜补

1.1    骨折早期:早期是指骨折后1~2周内,相当于炎症期或称血肿机化的第一阶段。此时骨断筋伤,气血受损,血离经脉,壅塞于经道,气滞血淤,故肿胀疼痛明显。《辨证录.接骨门》指出; “内治之法,必须以活血祛瘀为先。血不能和而瘀不能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因此骨折早期以瘀血为主要病理表现,故当 攻利之法为主。临床上治法虽多,但尤以行气消瘀法运用最为普遍。其次是攻下逐瘀法、发表消瘀法、开窍活血法三法在临床 上也较常用。

1.1.1    行气消瘀法:据损伤后的主要病机及气和血的关系而立法。具有消瘀肿、止疼痛的作用。是损伤初期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损伤后气滞血瘀,局部肿痛无里实热证者。或有里 实热证因某种禁忌而不能攻下者。

常用方剂有

以消瘀活血为主的《医学发明》之复元活血汤、

经验方活血祛瘀汤[1]、《医宗金鉴》之桃红四物汤、

《伤科大成》之活血止痛汤。

以行气为主的《景岳 全书》之柴胡疏肝散、

《正体类要》之复元通气散。

行气活血并重 者用《医林改错》之膈下逐瘀汤、《伤科大成》之顺气活血汤。

对 于年老体虚、妊娠产后、月经期间及幼儿等不宜猛攻破散者,可遵王好古:“虚人不宜下,宜四物汤加山甲”之训。

A、消淤活血为主
  1. 复原活血汤《医学发明》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组,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淤血酒煎服。

柴胡15g,瓜蒌根、当归各9g,红花、甘草、穿山甲(炮)各6g,大黄(酒浸)30g,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15g。

2.活血祛瘀汤《临证医案医方》

活血祛瘀跌打早,丹参血藤归芍草;桃仁郁金延胡索;三七木香附枳壳。

丹参30g,当归9g,赤芍9g,鸡血藤15g,桃仁6g,玄胡9g,郁金9g,三七3g(研),香附9g,枳壳6g广木香6g,甘草3g。 [1]
3.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4.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


B、行气为主1.柴胡疏肝《景岳 全书》

2.复元通气散《正体类要》


C、行气活血并重 者用1.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2.顺气活血汤《伤科大成》


D、对 于年老体虚、妊娠产后、月经期间及幼儿等不宜猛攻破散者
可遵王好古:“虚人不宜下,宜四物汤加山甲”之训。

1.1.2     攻下逐瘀法:跌打损伤,必使血脉受损,恶血留滞。据《素问· 至真要大论》:“留者攻之”《素问· 缪刺论》“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痛,不得前后,先饮利药”。即指此法。

常用方如《瘟疫论》之桃仁承气汤、

伤科补要》之鸡鸣散、《仙授理 伤续断秘方》之大成汤等。

该类方药主要用于椎体骨折,骨盆骨 折,髋部骨折,肋骨骨折等症见大便不通者。也适用于四肢骨折而见大便秘结者。

1.1.3    发表消瘀法:适用于损伤后兼表证者。骨断筋伤,肌腠不密,藩篱不固易感外邪,此即俗话所谓“有伤必有寒”。治从发表消瘀。

可选《伤科补要》之疏风养血汤。头痛加白芷,有痰加陈皮,法夏。

1.1.4    开窍活血法:适用于颅脑损伤及跌打损伤重症之神志昏迷者及复苏期。而昏迷者宜西医急救之。而复苏期的辨治则中医见长。苏醒后表现为眩晕嗜睡、胸闷恶心、头痛头胀、烦躁不安等证。此时,瘀阻清窍,经脉痹阻,必需熄风定神,化瘀祛浊。

依据风、痰、郁的偏重不同可选用复苏汤[2]、通窍活血汤、羚羊钩藤汤、柴胡细辛汤、逍遥散。

具体用法:嗜睡浅昏迷者用复苏汤;

1.2    骨折中期:骨折后3-6 周即原始骨痂形成期。经过初期治疗,肿胀瘀血渐趋消散,损伤的筋骨开始接续,组织开始修复,但瘀肿散而未尽,气血尚未调和,故治以调和气血为主。常用治 法有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舒筋活络法。

1.2.1    和营止痛法:即活血化瘀,止痛生新之法,常用方剂有

《伤科补 要》的 和营止痛汤、定 痛和血汤、《良 方集腋》的 七厘散等。

1.2.2    接骨续筋法:为去瘀生新、接骨续损之法。能促进筋骨生长修复,适用于骨折后筋骨已连接,但未坚实。此时肿痛较轻,瘀血未尽,常用方《中医伤科学讲义》之新伤续断汤、接骨紫金丹[3]等。伤科接骨片等中成药亦可选用。

1.2.3    舒经活络法:骨折中后期肿痛渐消,瘀血渐去,筋膜粘连,筋络挛缩强直或复感风寒湿邪,症见痹痛不已,屈伸不利者, 常用方剂有《伤科补要》的舒经活血汤,《中医伤科学讲义》的活 血舒经汤,蠲痹汤,独活寄生汤等。

1.3    骨折后期:骨折7 周后,为骨痂改造塑形期。《正体类要.陆序》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 不和。”损伤后期,常因骨断筋伤,内伤出血或骨折后攻伐太过耗损气血,加之脏腑受扰,气血生化失常而使气血不足,脏腑功能低 下,正虚卫气不固,易受外邪侵扰,治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1.3.1    补气养血法:适用于伤后气血虚弱,面色萎黄,眩晕,倦怠乏力,舌淡脉虚者。或伤口久不愈合,肿胀经久不消,骨折迟 缓愈合者。补气用四君子汤;补血用四物汤;气血双补则用八珍 汤、圣愈汤、十全大补汤。

1.3.2    补养脾胃法:适用于损伤后气血亏虚,脾胃虚弱,症见面黄肌瘦,四肢乏力。饮食不化,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者。常用方剂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等。

1.3.3    补益肝肾法:适用于骨折后期筋骨痿弱,骨质疏松,骨折迟缓愈合者。常用方:《伤科补要》之壮筋养血汤、生血补髓汤。亦可用六味地黄汤加味予之。

1.3.4    温经通络法:适用于骨折后期气血凝滞,复感风寒湿邪,痹阻经络。症见局部疼痛,关节活动不利者,常用的方有:麻桂 温经汤,麻附细辛汤,当归四逆汤等。

2 骨折三期外治法

骨折后的外治法很多,有药膏、膏药、粉药、搽擦剂、熏洗剂, 药条,熨药、坎离砂、中药离子透入等。外用药方甚重。但现今 最为常用的是药膏;膏药现多不自行熬制;药粉又称掺药,运用 更少;搽擦剂运用较广;熏洗剂宜较常用;熨药、药条很少用之。近来广泛运用的是中药离子透入。各地都有自己认定的有效验 方,如四川省骨科医院的新伤1  号方,我院的伤科消肿膏,长春中医学院的消肿膏,北京中医大学附院的消肿1  号方,成都中医药大学附院的消肿散等。搽擦剂如麝香舒活灵(成药),正骨水

(成药),云南白药喷雾剂(成药);熏洗方如《中医伤科学讲义》之 四肢损伤洗方,《医宗金鉴》之海桐皮汤、五加皮汤等;中药离子 导入应用广泛,乃最佳的给药途径。但在我市运用不佳,有待开发推广。而上述药方均为骨折初期和后期运用,骨折中期仍以药膏使用为主,我院的接骨散,省骨科医院外敷接骨散等诸多续筋接骨外敷药可选。

3 骨折辨证辨部位用药及引经药运用

按骨折分期论治以上已经叙及。而按骨折的症状、部位用药也应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内容。

3.1    辨症状证候用药:骨折初期主要症状是痛,而此时宜用验方四物止痛汤或活血止痛汤;若骨折后患者自诉局部以胀尤为 明显者,则用复元通气散加减治之,临床上应酌加化瘀止血药或 收敛止血药,如三七、茜草、蒲黄、仙鹤草等;若又胀又痛,除调整  固定外,应以予《伤科大成》之顺气活血汤;若疼痛轻或不痛而肿 胀为主者则用五苓散、五皮饮加味予之;若骨折局部红肿热痛, 轻者用桃红四物汤加丹皮、连翘、黄连、忍冬藤、蚤休、虎杖;重者

用退癀消肿汤[2]加减予之;骨折中后期肿痛仍在者治以和营止痛,方用和营止痛汤[4];若肿胀已消,局部隐痛,关节活动不利,宜活血接骨,方用《中医伤科学讲义》之续骨活血汤、接骨紫金 丹;若局部肿账不痛仅关节活动不利者宜用《伤科补要》之舒筋 活血汤。若骨折及邻近关节肿胀按之较硬(僵肿)者用舒筋活血 汤加穿山龙,丝瓜络,路路通、血通、松节;若肿而按之较软兼气虚者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兼痰湿者宜双合汤[3]去竹沥加路路通,丝瓜络,益母草;骨折部位及临近关节冷痛者、用麻桂温经汤、当 归四逆汤等。

3.2    辨骨折部位用药:就骨伤之始而言,头部骨折用通窍活血汤;肋部骨折用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脊柱骨折多伴有肠胃 气滞则用顺气活血汤,兼腑气不通者则用大成汤或桃核承气汤; 骨盆骨折则用少腹逐瘀汤或桃核承气汤;四肢骨折则用《伤科大 成》之活血止痛汤或新伤续断汤。明.异远真人《跌损妙方.金身  门第一》中提出了全身应分上部汤药方,中部汤药方,下部汤药 方,及全身跌打方等。至今对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3    古人对骨折部位辨证用药及引经药的运用:明代异远真人

《跌损妙方.用药歌》介绍了主方及辨证加减法。歌曰:“归尾兼 生地,槟榔赤芍宜;四味堪为主,加减任迁移;乳香并没药,骨碎 以补之;头上加羌活,防风白芷宜;胸中加枳壳,枳实又云皮;脘 下用桔梗,菖蒲厚朴治;背上用乌药,灵仙妙可施;两手用续断, 五加连桂枝;两胁柴胡进,胆草紫荆医;大茴与故纸,杜仲入腰 肢;小茴与木香,肚痛不须疑;大便若阻隔,大黄枳实推;小便若 闭塞,车前木通提;假使实见肿,泽兰效最奇;倘然伤一腿,牛膝 木瓜知;全身有丹方,饮酒贵满卮;苎麻烧存性,桃仁何累累,红 花少不得,血竭也难离;此方真是好,编成一首诗,庸流不肯传,无乃心有私。”用药歌是明代以前治伤用引经药的经验总结,对 后世骨伤辨证用药影响较大。

清代赵竹泉著《伤科大成》指出“跌打压仆损伤者,须用引经 药。”并介绍了上部用川芎,手臂用桂枝,脊柱用白芷,藁本,胸腹 用白芍,左胁用青皮,右胁用柴胡,腰用杜仲,两足用木瓜,下肢 用牛膝,膝下用黄柏,周身用羌活,顺气用砂仁,青皮,木香,枳 壳,通窍用牙皂,破血用桃仁,苏木,乳香,木通,活血用葛根,红 花,三七,川芎,补血用生地,当归,白芍,丹参,接骨用川断,五 加,碎补,杜仲,妇人用香附。按损伤部位和经络分布的不同选用相应的引经药物治伤是前人的经验,是我们应用引经药的典范。至今仍被临床上广泛应用。

古人辨部位用药及引经药的传承因年代久远,似有不妥之处。如膝下用黄柏,而骨折及筋伤均不可以下焦湿热而论,尽管作为引经药,忽略其主要作用,而无论湿热,湿寒,用之未免偏颇。又如“活血用葛根”,查诸典籍皆无此之功用。临床应用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正确认识和继承古人的用药精髓。

今对引经药的认识,似乎更为准确。如上肢加桑枝,桂枝,羌活,防风;头顶部加藁本,细辛;两太阳穴伤加白芷,后枕部加 羌活;肩部加姜黄;胸部加柴胡,郁金,制香附,苏子;两胁部加青  皮,陈皮,延胡索;腰部加杜仲,补骨脂,川断,狗脊,枸杞,桑寄  生,山萸肉等;腹部加枳壳,槟榔,厚朴,木香;小腹部加小茴,乌  药;下肢加牛膝,木瓜,独活,千年健,防己,泽泻等。此乃今人之  用药精华,不可不悉之。

骨折用药亦简亦繁,就本人用药习惯则是骨折后用验方四物止痛汤;一周后用新伤续断汤;3—4 周后,若久卧病床或素体脾胃气血皆虚则用《林如高正骨经验》中的跌打养营汤。肝肾不 足者用六味地黄汤或肾气丸加土鳖,碎补,煅自然铜,续断,乳, 没等。并结合辨部位、辨症状证候用药和引经药即可应对临床 所需。纵观骨伤科古今医籍,本人仅在骨折治疗中略知规矩一、二。结合临证点滴经验而谈。期奏“抛砖引玉”之功,如此,实乃  本人之大幸。亦望吾等同仁们斧正指教。企盼携手并进,同振 中医骨伤大业,疗伤治痛,造福民众,乃我等之宗旨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