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阮班鹤:也说杏花村

 石榴花文艺 2020-05-21

也说杏花村

文/  阮班鹤

雨润万物百草萌,梨花风起又清明,光阴缱绻,流年无恙,踌躇间清明节又到了。
    

清明节包涵有两层意思,一是节气,二是节日,在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俗演为节日的只有清明,因之便有了吟咏。古来吟咏清明的诗作不胜枚举,而惟有晚唐诗人杜牧的七绝诗《清明》最为有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时而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时而细雨纷纷,连绵不绝。此诗一开首便把人引入到一个细雨蒙蒙的春景之中,写出了行路人的迷离心境。为何要“欲断魂”呢?因为自古以来清明节是比较隆重节日,照理该一家老少上坟祭扫,或踏青春游。而此时孤身一人在野外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遇了雨,衣衫尽湿,心境就愈发凄迷纷乱了。如何能排遣愁绪呢?自然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歇歇脚,避避雨;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是可借酒驱散心中的凄凉惆怅的愁绪。于是便衍生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佳句。
        

自有了这首诗以来,人们对诗中所言的杏花村究竟所在何处?多少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到今天依然争论不休。

据各地文献记载和各处的遗迹传说,我国至少有二十多个杏花村因与《清明诗》有所牵连而自以为是。经好事者考证鉴别,最具竞争力的,莫过于山西汾阳杏花村;湖北麻城杏花村;安徽贵池杏花村,还有山东黑风口和江苏丰县的杏花村。

山西汾阳位于汾河之阳,亦是著名的酒都,闻名天下的汾酒、竹叶青都产自这里,早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就以酿酒而闻名天下。隋唐时期,由于广植杏树,杏花村便因此而得名。更由于1960年谢觉哉参观汾阳杏花村后留下了“逢人便说杏花村,汾阳名酒天下闻。草长莺飞春已暮,我来仍是雨纷纷。”和郭沫若1965年参观此地时留下了“杏花村里酒如泉”的名句,于是乎,仿佛给汾阳杏花村做了肯定。

岂不知湖北麻城杏花村早已名闻遐迩,据《麻城县志》和《黄州府志》所载:“杏花村在岐亭镇北五里处,有杏林、杏泉,陈季常隐居处,”据说杜牧当年任黄州刺史时登木兰山必经杏花村,有《题木兰庙》为证:“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还说宋代词人苏轼曾与隐居杏花村的友人陈季常邂逅,并撰写了《方山子传》。宋代词人谢无逸也曾路过这儿,并于杏花村驿壁上题《江城子》一首:“杏花村里酒旗风,烟重重,水溶溶,野渡横舟,杨柳荫浓……”

 安徽贵池县的杏花村更是可道,此地既有众多的史料可供佐证,又有遗址可寻。据《池州府志》所载:“杏花村在池州城西里许,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即指此。”根据可靠资料,此杏花村位于长江南岸,在安徽贵池县西郊秀山门外,它北濒大江,南连九华,是一个山奇水秀、风景迷人的胜境。据《江南通志》记载:“唐代武宗会昌年间,杜牧曾任池州(贵池县)刺史两年。”每当莺飞燕舞红杏吐艳的早春季节,他总会漫步池州城西,穿过小桥,到那里的黄家酒店赏春酌酒、吟诗作赋,以抒发情怀。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绝句,就是他那时即兴之作。该地至今还保存着唐代“古井酒圩”的遗址,井栏上刻有“黄公清泉”四字。明代大诗人沈昌在路经池州杏花村时所留下的《杏花村》道:“杏花枝头著东风,十里烟村一色红。欲问当年沽酒处  竹篱西去小桥东。”还透露了杏花村所在的方位。可见,安徽贵池的杏花村,应是杜牧笔下牧童遥指的地方无疑了。

其余几个杏花村也各持其证、有迹可查,颇有说辞,鉴于篇章有限,恕不赘述。     
      

纵观各地的资料记载和民间传说,或言之凿凿,或迹证可考,可仔细推敲,皆有谬误。
       

且不说《唐书》本传和《杜牧年谱》均未有杜牧到过汾阳一代的记载。即就安徽贵池和湖北麻城的杏花村也多有疑问。
      

有人推断杜牧作诗的时间,如果在赴贵池的路上,即会昌四年九月,离清明节尚远;若是在贵池做官时所作,最早也到了第二年的清明。在此为官已半年有余,且又嗜酒如命的杜牧想来不会不知道产好酒的杏花村。
      

 若从学术上来说,《清明》一诗是否为杜牧所作尚存有疑问。专家核检了《樊川文集》和《全唐诗》,并未收录此诗。此诗最早出现于南宋淳熙年间,而署名杜牧则要到南宋末年了。据纪永贵先生研究,“杏花村”一词在唐诗中仅出现过三次,而此三次无一是指实,只不过与上文求对仗而已,具是诗人笔法,直到南宋时期“杏花村”这一意象才在诗词中流行开来。这些“杏花村”与美酒、隐士和田园等意象联系在一起,是文人想像中的“桃花源”般的乌托邦之地。而署名杜牧的《清明》一诗正是在此时被刘克庄、谢枋得等人发现并收录于《千家诗》中的。

 照此说来,麻城贵池两个有据可查的杏花村也原不过是几间“沦于荒烟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只是“迹以名重,地以人传”而已。
       

予以为,古人作诗填词贵含蓄,忌直白,尤其是在涉及村名、地名的时候,往往以自然景观、人文特色,甚至自己的某种意境来替代。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和“芳草地”、“桃花坞”一样,应该是诗人看到或想像中的开满杏花的山庄。《四库全书·杏花村志》说得好:“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盖泛言风景之词”。若有人真要在此纠缠不休,那只能去问杜牧和那个牧童了。

2019年3月28日 

(作者简介:阮班鹤,1949年生于陕西临潼,中共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后致力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报刊。他深谙关中民风民俗,被著名文学评论家称为“民俗专家”。以哲人的思维,智者的目光,史诗般的笔触,承载着厚重中华文化和关中风情的长篇小说《西风怀人》于2011年陕西省作协为出版,其举办了作品研讨会,并见诸于《陕西日报 》、《陕西文学界》和《文化艺术报》。其长篇小说《西风怀仁》刊于《凤凰读书网》。第二部长篇小说《声闻于天》2018年3月27日与读者见面,此书被陕西新华出版集团太白山文艺出版社授予为“西部文学经典典藏项目”,再次加印发售,广受赞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