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微草堂笔记》的人生启示

 石榴花文艺 2020-05-21

约束自我 与人为善

——读《阅微草堂笔记》有感

文/阮班鹤

首次读《阅微草堂笔记》,只是为了猎奇,只顾欣赏其中的故事,草草略过,因之没有多大感触。这次重新拜读,已是多年之后,再次咀嚼,认真揣摩,竟然尝到了个中滋味,也领悟到了“因果”之道的细微复杂,令人耳目一新,另是一番感悟。

明清笔记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显著地位,林林总总灿若繁星,而最有名的莫过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由于两人所处社会地位不同,蒲为失落文人意含“泄愤揭露”,纪为体制官僚,力主“劝惩戒勉”,在艺术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方面风格迥异,可这两部著作在文学史上均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之为清代笔记小说之“双璧”。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号石云,直隶献县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简称笔记)是他的不朽之作。

作者在其《笔记》中记载了大量的传闻野史和鬼怪故事,包括他自己亲身经历的奇闻异事,借助因果报应之说劝人行善。虽然有的故事看起荒诞不经,却能针砭时弊、鞭挞丑恶,重在催人醒悟,令人自律,劝人向善,痛斥贪婪邪恶,褒扬忠孝节义。该书文体简约、内容繁多,语言质朴凝练,颇具特色。正如同鱼洋老人说的:

姑妄言之姑听之,

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

爱听秋坟鬼唱时。

盛时彦先生当年在《笔记》付梓时对其做了高度的评价,他说:

文以载道,儒者无不能言之。夫道岂深隐莫测密而不传,如佛家之心印,道家之口诀哉!万事当然之理,是即道矣,故在天地,如汞泄地,颗颗皆圆,如月映水,处处皆见。大至于治国平天下,小至于一事一物一动一言,无乎不在。文,其道之一端也。文之大者为六经,固道所寄矣;降到列朝之史,降而为诸子之书,将之为百氏之集,又是文中一端,其言足以明道……

现录《笔记》中《姑妄听之二》中一个故事与大家分享:

[原文]:莆田林生霈言:闻泉州有人,忽灯下自顾其影,却不类己形。谛审之,运动转侧,虽一一与形相应,而首巨如斗,发蓬鬣如羽葆,手足皆勾曲如鸟爪,宛然一奇贵也。大骇,呼妻子来视,所见亦同。自是每夕皆然,莫喻其故,慌怖不知所为。邻有塾师闻之,曰:“妖不自兴,因人而兴。子其阴有恶念,致罗刹感而现形欤?”其人悚然具服,曰:“实与某氏有积仇,拟手刃其一门,使无遗种,而跳身以从鸭母。今变怪如是,毋乃神果警我乎!且辍是谋,观子言验否?”是夕鬼影即不见。此真一念转移,立分祸福矣。

[]:

羽葆:古代的仪仗,用羽毛所制。

鸭母:明末清初流窜于福建沿海的一名海盗。

这篇短文说的是一个人晚上在灯下看自己的影子,觉得不像自己,倒像一个狰狞的鬼怪,吓得叫妻子来看也是如此,于是非常害怕。邻居一个先生知道了对他说,妖物不会无缘无故的作祟,而是因人而为,你莫非有啥恶念致使罗刹作祟……那人惊恐地说出了自己有杀人之心,悟出了这是神在警告自己,于是他绝了恶念,当晚就不见鬼影了。

这个故事生动有趣,他告诫读者要堂堂正正地做人,无论何时何地千万不能心生贪念、邪念,更不能滋生恶念,一但滋生便丧失了人品与魔鬼无异。《左传》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此处所说的“立德”,便是指会做人。

2018816日


(作者简介:阮班鹤,1949年生于陕西临潼,中共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后致力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报刊。首部长篇小说《西风怀仁》于2011年出版,陕西省作协为其举办了作品研讨会,并见诸于《陕西日报》、《陕西文学界》和《文化艺术报》 。其长篇小说《西风怀仁》刊于《凤凰读书网》。第二部长篇小说《声闻于天》已于2018年3月27日与读者见面。此书已于近日被太白文艺出版社抽选为“西部文学管配项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