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婴幼儿腹泻

 祝希鹏 2020-05-21

婴幼儿腹泻是指以腹泻为主症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综合征,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加上喂养不当,受凉或过热,以及肠道内,外感染等因素即可引起发病,以夏秋季多见,临床上根据腹泻的轻重将其分为轻型腹泻和重型腹泻两类,前者仅有腹泻症状,后者腹泻日达10次以上,并伴有发热,呕吐及水和电解质紊乱症状;

治法一

取穴:

长强,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操作:

取俯卧位或直接俯卧于家长的双腿上,于患儿尾骨端下缘,沿着尾骨与直肠之间缓慢进针,刺入5-8分左右,用小幅度的快速捻转手法,捻转2分钟左右,不提插即可出针,每日针刺1次;

来源:

上海针灸杂志,(1):14, 1987;

  治法二

取穴:

神阙,在腹中部,脐中央;

操作:

患儿平卧,神阙下缘常规消毒后,进针6-8分,手法用平补平泻,捻转5-7次,不留针;

来源:

浙江中医杂志,(4):156, 1985;

  治法三

取穴:

肾俞,在背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

以肾俞穴为起点,由内向外横划一线,约1寸长为度,然后用手轻轻捏紧,若微见血即可,轻者1次,重者2-3次即效;

来源:

新中医,(4):27, 1985;

  治法四

取穴:

鸠尾,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操作:

术者手指稍蘸香油在患儿鸠尾上揉按200-300次,按摩毕即拔火罐20-30分钟,以充血为度,每日1次;

来源:

四川中医,(3):55,1986;

治法五

取穴:

石门,在脐下2寸,腹中线上;

操作:

取石门穴,先按揉穴位1分钟,28号1.5寸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缓缓捻入寸左右,针下有沉滞感后,施紧提慢按之泻法1分钟,出针;

来源:

中国针灸,(5):28, 1992;

治法六

取穴:

中脘,在脐上4寸,腹中线上,于胸骨体下缘与脐中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操作:

用《灵枢'官针》中的“半刺”法,取中脘常规消毒后,持32号0.5寸毫针迅速刺入中脘穴0.1-0.2厘米,立即出针,每日1次;

来源:

中国针灸,(5):28, 1992;

治法七

取穴:

长强,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操作:

用长强穴注射654-2注射液治疗,654-2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0.2-0.5毫克,加生理盐水0.5毫升配成,为1次量,用4号针头的注射器吸入按上法配成654-2注射剂,注入长强穴,进针约为0.3-0.5厘米,每日1次;

来源:

中国针灸,(5):28, 1992;

治法八

取穴:

肾俞,在背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

令患儿俯卧,暴露两侧肾俞穴,施雀啄灸,灸时术者左手中,示指分开紧贴肾俞周围,防止灼伤皮肤,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

来源:

中国针灸,(5):28, 1992;

治法九

取穴:

长强,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操作:

用穴位注射维生素B12治疗,患儿呈俯卧位,取长强穴,直刺0.5-1厘米,每次注入维生素B12(1毫升),务必快速推注,每日1次;

来源:

湖北中医杂志,(4):32, 1990;

治法十

取穴:

止泻穴,在足外踝向足底做一垂直线,此线与足跖底皮肤相交处即是穴位;

操作:

用艾条灸双侧止泻穴,每日1次,重者可1日2次,直至腹泻控制为止;

来源:

上海中医杂志,(6):8, 1987;

治法十一

取穴:

神阙,在腹中部,脐中央;

操作:

用小儿乐药袋温熨神阙穴治疗,小儿乐药袋用生铁粉,党参,藿香,苍术,木香,砂仁,等药粉配置,使用时,将小儿乐药袋用针扎孔,使其通气然后将其放在神阙穴上,5-10分钟后小儿乐药袋即可释放热量,温度可达40摄氏度,维持24小时,以温熨神阙穴,亦可在患儿兜肚上缝1个9厘米×9厘米的面部袋,装入小儿乐,对准神阙穴,24小时更换1次,5次为1个疗程;

来源:

山东中医杂志,(1):18, 1990;

治法十二

取穴:

神阙,在腹中部,脐中央;

操作:

用贴敷法治疗,将炒车前子30克,炒鸡内金30克,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取药粉适量加蛋清调膏状敷于脐中,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5次为1个疗程;

来源:

针灸学报,(6):27, 1992;

治法十三

取穴:

神阙,在腹中部,脐中央;

操作:

用敷脐加灸方法治疗,将五灵脂15克,生青盐9克,鸡内金3克,干葱头6克,木通6克,麝香0.05克,共研细末,用时取细末3克置患儿脐中,实热型用2分厚生面饼覆盖施隔面饼灸,虚寒型用2分厚鲜生姜片覆盖施隔姜灸,每次1-2壮,灸后用纱布,胶布,趁热将面饼或生姜固定,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来源:

针灸学报,(6):27, 1992;

治法十四

取穴:

申脉,于外踝正下方凹陷中取穴;

操作:

用艾条悬灸申脉穴10-20分钟,以局部发热发红为佳,每日1-2次,为避免患儿不配合,可在患儿睡眠时灸治;

来源:

针灸学报,(6):38,1992;

 治法十五

取穴:

神阙,在腹中部,脐中央;

操作:

患儿由成人抱住露出神阙穴,用小号玻璃火罐,在关口涂些温水,起润滑作用,以少量患儿的不适感,用闪火法使火罐吸在神阙穴上,约15分钟,看到火罐内皮肤出现瘀点即可起罐,每日或隔日1次;

来源:

中国针灸,(增刊):248, 1994;

治法十六

取穴:

长强,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操作:

令患儿俯卧,常规消毒厚,用5号皮试针头1毫升注射器,沿尾骨刺入(针尖稍向上方),1次注入硫酸卡那霉素50毫克,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来源:

中国针灸,(1):16, 1985;

治法十七

取穴:

止泻穴,在足外踝向足底做一垂直线,此线与足跖底皮肤相交处即是穴位;

操作:

采用穴位注射小剂量复方维生素B或生理盐水治疗,注射时进针深度为0.5-1厘米,垂直刺入穴位,以刺到骨膜后略退针头,并将药物注入,每日1次,交替注射一侧或双侧同时注射,5次为1个疗程;

来源:

中西医结合杂志,(5):299, 1986;

治法十八

取穴:

龟尾,位于屯布尾骨尖端;

操作:

术者手指稍蘸香油,在患儿龟尾穴上揉按200-300次,按摩完毕即拔火罐,以充血为度,每日1次;

来源:

四川中医,(3):55,1986;

治法十九

取穴: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操作:

取双侧足三里穴,用30号1寸毫针,直刺约0.5深,施以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强刺激,不留针;

来源: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3):36, 1988;

  治法二十

取穴:

四缝,在示,中,环,小,四指掌近端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处;

操作:

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或毫针点刺,挤出少量黄色黏液或血液,术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片刻,可配合捏脊增强疗效;

来源:

陕西中医,(5):19,198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