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品那条油腻的大辫子

 历史差役 2020-05-21

今天是一个彰显个性的时代,今天寸头、明天光头,一句话我爱咋咋地!但在辛亥革命之前,这是不敢想象的。接下来我就跟大家来絮叨一下,我们中国人辫子的历史!

《韩非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古者披发文身。上古时期未开化之前,我们是披头散发这样一种形象暴露在地球的某一处。这时期的头发任性而自然,在古树下、在山坡中,头发随风而舞动,像野草、像枯枝。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来了,伴随他而来的还有一套儒家理论。这套理论中关于头发的名句是这样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随着孔子这一套理论体系的推广,我们头顶的这一抹青丝,被严格的束缚了起来。毕竟这不仅仅只是审美的问题了,更重要的是伦理上的意义。

从此,结缨戴冠,容不得丝毫马虎。

头发既然这么重要,人们都如此在乎,于是把“削发”也成了一种刑罚称为“髡刑”,是一种对人格践踏很严重的刑罚。

在特定的场合,如果谁敢自己削发,通常是狠人的标志,会被人佩服至极。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马踏青苗,以剑削发,割去是头发得到是将士们的人心。不过曹操这种伎俩被后人给无情的揭穿了,有诗云: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关于头发的这套繁文缛节就这样持续了两千余年。从孔子到明朝末年,变化是不太大的。大的变化发生在1644年以后,这一年清朝入主关内。彼时的头发不再是审美和伦理的需求,而是变成了生与死的问题。

清朝兴起于塞北,马背上的民族,以骁勇善战的八旗夺得天下。也许是骑马速度快,长发飘飘实在是不便,于是这个民族的对待头发的习惯就是剪、剪、剪。从前面看妥妥的是一个大光头,从后面看像一个带引线的地雷。

这个引线是不是有一点太过分?不过分,是我们都被影视剧给误导了。清初,八旗子弟的小辫子却是很小很小,就后脑勺一个袁大头(银元)大小面积的头发编成的小辫,称为“金钱鼠尾”。到清后期,后脑勺头发的面积才有所扩大。

清朝统治者的发型如此,当然要在全国大力推广了,这个时候的发型更侧重政治意义,剃头表示归顺大清,不剃则表示不归顺。于是清廷的“留发不留头”就与汉人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1645年,顺子发布命令:字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臣僚不得论奏剃发,否则杀无赦。

江阴十日、嘉定三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江阴十日”曾有诗云: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二百里江山。

到了1840年,大明的江山早已荡然无存,脑后的辫子此时仿佛已经习惯了,就像之前习惯不剪发一样。辫子成了“天朝上国”的标志!主持销烟的林则徐曾在澳门见到洋人的装扮,随口说了一句:真夷俗也。

在林则徐鄙夷洋人不久后,太平天国爆发了,不剪头发的太平军被称为“长毛”、“发匪”、“发贼”等。在清廷拖着辫子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蒙中时,中国再次进入了激荡飘摇的时刻。

清朝随着国门被一步步打开,与西方的接触也越来越多。此刻,辫子的去留成了人们关心的问题。在这个时期同样是一条油腻的大辫子,有的人奉若珍宝,有的人弃之如敝履。最先剪掉辫子的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还有就是与西方接触较多的留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1898年康有为也曾上书光绪帝,提出断发易服的主张。康也成了第一个向皇帝奏请断发的人。

清末朝局动荡不安,清廷内部也随之分裂为两派,一个是趋于保守、一个主张维新。在关键时刻的关键步骤是不容许犯错误甚至稍稍迟疑地,历史在抛弃你的时候连说一句再见的时间都没有。终于辛亥革命爆发了,清帝退位中华民国建立。

大清亡了,象征清朝的大辫子也随之迎来了解放。历史总是不断地上演,辛亥革命成功后,那些革命人士也把是否剪辫子当成革命与否的重要判断指标。剪辫子是同志,不剪就是潜在的革命目标。当时的《越风》杂志有记载:不剪发不算革命,走不进衙门也走不进学堂。

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当时很多人剪发的激情很高,《民国野史》中有这样的记载: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奴隶标志的辫子。有迷信的选择黄道吉日,拜祖祭天后庄重的剪去;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燃放炮竹,举行公宴庆祝的。

历史在时代潮流面前总有其滞后性的一面,剪发当然也不例外。清朝统治二百多年,一部分人仿佛已经习惯了后脑勺那根大辫子,在潮流面前冷眼看着、抵抗着。这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张勋。

张勋人称“辫帅”,是清朝的死忠粉丝。他是江西人,武昌起义时任江南提督,驻扎在南京。革命成功后,他依旧顽固不化负隅抵抗,命令部下都不准剪头发。“辫子军”和“辫帅”由此得名。

1917年6月14日,张勋率领军队进入北京。7月1日,张勋扶持溥仪复位。清朝光复,这下北京城可热闹了。除了急忙悬挂黄龙旗,寻找假辫子也是当时一种盛况。假辫子横行的北京城当时流传这样一段歌谣:不剪辫子没法混,剪了辫子怕张勋。

幸运的是这场闹剧仅维持了12天。7月12日,段祺瑞的讨逆军就把张勋给赶跑了,溥仪再次退位。抵抗时代潮流的张勋终将被抛弃。

从“古者披发文身”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再到清朝的“留发不留头”等,我们与头发的故事仿佛就发生了这么多。今天是我头型我说了算,但真的是这样吗?《建党伟业》中辜鸿铭有这样一句话:诸位,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里的辫子是无形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