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根溯源丨寻根攻略!(深度长文)

 谱祠文化研究院 2020-05-21

前言:如果你通读此文,按照文章中罗列的思路去做,还寻不到根,那么你这辈子极有可能寻不到根了。可以考虑放弃了,不然就会把遗憾传给下一代或者带到棺木中去。

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寻根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生死之外的第三种本能,但是残酷的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老家的印象总是模糊的,并非映像的不清晰,而是信息的重叠造成的虚影和幻觉。总是想拨开重雾,去努力探寻那魂牵梦绕的根!

在中国任何人去寻根问祖,不是信息全无,只不过随着族群的繁衍,家族老人一代代逝去,纸质文献和口头传说越来越少,导致对祖根地的记忆逐渐碎片化,记忆愈发的飘渺。但也不是说寻根全无可能。通过科学的方法,学习前人的经验,在寻根的路上也会越走越通畅,寻根成功的概率也会大幅度的提升。

一、收集和整理家族信息。

做事之前充分收集资料,认清自己,从现有的条件出发,这是应有的做事的态度。那么寻根要收集哪些信息呐?

1、郡望堂号

“郡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单位,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的郡县制后来被部分王朝所沿用,“望”是名门望族。是指一个一个姓氏在某地形成的名门望族。但是不是所有的姓氏郡望都是古代的郡,也有可能是郡下边的县。比如何姓的一个郡望就是郫县,是一个县级单位。

堂号,旧时为了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都会有个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堂号。堂号一般是地名、典故、祖先嘉行懿德、祖先名等作为一个起名规则。

郡望堂号所含的信息量还是比较大的。

比如张姓清河郡百忍堂。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的祖先在清河生活过,然后从清河迁出,后来有一支迁徙到郓州,该支后来出现一名人张公艺,九代同居,竟和睦相处,相安无事,唐高宗甚是好奇便问其故,张公艺便取出一张纸写下了一百个忍字,唐高宗十分赞誉便赐号‘百忍堂’,从此其后裔便以“百忍”为堂号,并列为祖训,所以如果某支张氏说是清河郡百忍堂,那么他至少文化上的祖先源自清河,同时有一个祖先叫张公艺,且张公艺的陵墓在濮阳。

2、祠联

祠联主要分为三类:堂联、楹联、门联。堂联主要是指正堂上悬挂、粘贴、镌刻在神龛两侧的对联;楹联主要是指悬挂、粘贴、镌刻在祠堂内外柱子上的对联;门联:是指悬挂、粘贴、镌刻在祠堂内外门上的对联。

祠联里边包含了很多的信息。比如安徽省曹府山李氏宗祠联:“系出陇西,将相公侯光国史;宗开淮左,忠良孝友笃家风。”上联说的是本支李氏源自陇西郡及人才辈出,不乏“将相公侯”;下联说的是本支李氏定居于淮河西岸,以“忠良孝友”为家风。

再如阜阳的连姓祠联。“习射攻书,继武继文承祖泽;筑陂奉像,尽忠尽孝衍孙枝”。大眼一看并没有所谓的迁徙脉络,但是从中细品上联“习射”,指清代当地人连际成,雍正年间武举;“攻书”,指清代当地人连斗山,乾隆年间文举,著有《周易辨画》。下联“筑陂”,指宋代英州知州连希觉,筑陂引水灌田,百姓受益,人称“连陂”;“奉像”,指宋代乐清人连世瑜,与妻子方氏对母亲极孝,母亲死后,刻像侍奉,更加恭敬。

细品祠联就会或多或少的发现家族的迁徙脉络。但是不是特准确,未必。因为谱牒有一大特点就是喜欢认名人为祖,假托名人之后。其实郡望堂号也是一样。但是可以作为一个寻根的线索。

3、字辈

专门登载族内姓名排行的字语。字辈的形成是为了分尊卑,别长幼。选字的原则,首先是从宗族的美德吉祥、宗族源流、繁衍昌盛或感怀先祖皇天恩德等方面选字;其次是用既朗朗上口又易于记忆的类似于诗歌形式的字句。

如山东日照丁氏字辈:“惟我家谱,履历备详。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来照,相宅河北。”从字辈中就可以发现,祖先的迁徙脉络,就如所提到的日照丁氏,就能看出祖籍是海州,起源于武昌,在明朝初年来到日照定居。所以从字辈上就很容易将家族迁徙脉络给梳理清晰。

另外现在寻根普遍将字辈作为一个寻根的密码比对的对象。随便打开网页搜索寻根。都能找到一批人留下字辈和联系方式。用字辈寻根其实是最简单的方式,但是效率堪忧。

为什么字辈比任何家族印记都容易被我们熟知,因为它嵌入到每一个人的人名中,所以最简单,但是为什么效率是最低的呐?因为在古代识字率并不是像今天一样,绝大部分人对于自己的名字也只会说不会写也认不得,一旦发生对外迁徙,再加上汉字有很多音同字不同,在新的居住地再次修谱的时候,很难再将原来的字复述出来,而且还有可能是另起炉灶,重新立字辈,或者被周围其它支系影响,放弃了原来的字辈。

还有寻根者本来就是对字辈记忆就出现了模糊,所以种种原因来看,通过字辈寻根的概率也没有想像的那么高,但是可以肯定,时间越近,通过字辈寻根也越好找,成功率也越高。

4、家谱

家谱一般分成三部分:谱头、世系图、世系传。世系图、世系传是寻根之后用来比对用的,而就对寻根找线索来说最有用的是谱头部分,谱头包含的信息很多,像什么谱续、谱论、凡例、姓氏源流、像赞、任宦记、迁居路线图、定居分布图等等。有些信息可以让我们第一时间找到找到的寻根线索。这里简单的提一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线索。

一个是谱序。每一次修家谱,都会有谱序将本次修家谱的缘起、经过、背景等记录下来。所以家谱的前几次的谱续一定要着重的看一下,找一下蛛丝马迹。

如:《安丘马氏家谱》都排在首篇的《四支合谱创始序》。因为这篇谱序,不长,但是信息量很大,就全部摘录以飨读者。

天虽高,日月星随时转动;地虽坚,土泥沙随水流冲;人虽众,府州县到处迁移;诚哉是言也。我非祖贯渠丘,实直隶枣强县东北乡离城二十里马官庄人氏。因洪武二年山东有花马贼之乱,人民十伤其九,此处房空地荒,征税无人完纳,国家始行移民政策,遂处挑拨。由我家挑得五人,乃同祖兄弟。此时祖父尚在,虽逾杖乡之年,精神倍加,遂将吾辈宣至堂前,嘱以出外之道。临行赐我宝卷五册,上书家乡祖父龙光公与吾父继文生志善、从善,二叔继武生乐善、好善,三叔继远生与善,付吾兄弟各存一册。赴县点名分拨地点,天幸我兄弟五人赴安者四,惟五弟与善赴高密,居址未详。吾四人到此均住城区,兄弟常得聚首而谈。越二十余年,人丁稍多,始尊祖父训命修成谱册。欲尊祖父龙光公为一世始祖,因不合国家迁播之条例,法律其可违哉?故吾兄弟四人各为一世始祖,祖父之训命怎敢忘也,故尊为太始祖,太上始祖。遂修成序言注之首章,使后世万代子孙不能忘也 。

志善乐善从善好善   仝识   

                             大明洪武二十五年岁次壬申春三月谷旦

我们可以在能发现,安丘马氏祖先原籍枣强县东北乡离城二十里的马官庄,是因为山东地区发生了花马贼之乱,导致百姓深受其害,十室九空,政府施行强制的移民政策,从家族挑了堂兄弟五人,移民山东,其中四人赴安丘,一人迁往高密。将移民的背景、时间、祖籍地等非常详实的记录了下来,所以谱序对寻根者来说,也是一个比较重要但又容易忽略的模块。

家谱对于寻根来说不光是谱序,不管是谱头部分还是世系图世系传部分都要仔细翻阅,查找蛛丝马迹,但是不是家谱记载的都是真的呐,那也不见得,比如谱序,在民间的家谱中很常见就是朱熹作的序,不是说朱熹做的序都是假的,但是如果说全是真的也是存疑的。家谱的真实性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所以对广大寻根者来说还要仔细甄别。

5、祠堂

祠堂对一个家族来说,是一个比较神圣的存在,借助祠堂可以获得很多寻根有用的信息,比如前面讲到的祠联、郡望堂号,就是获取寻根信息的重要的渠道之一。

另外祠堂每一次的维修捐款等,一般都会有碑刻,碑刻的信息很是丰富,有点类似家谱的谱序部分,会记载建祠堂的时间、背景、缘起、经过、捐资名单、甚至不排除记载有祖源信息。

另外是祠堂的祭祀文化中去寻找根源的线索,祠堂一般宗祠、支祠、家祠之分,在宗族文化中有一个理论,就是五世而迁原则,所以哪怕一个大一点的村子同一个姓氏同一个源流,可能就在村子里就有几十个的祠堂。所以根据供奉的祠堂信息,也可以去寻找的线索之一。

6、家族传说

家族的传说能获得到的信息是最多的,但是也是最不可靠的,首先,说祖上是来自于山西洪洞大槐树、来自于山东枣连庄、来自于南雄珠玑巷、来自于小云南、来自于李家坡、张家庄,是某某名人的后裔、我们供奉哪哪地方的祠堂等等。

对于的家族起源来说,最不缺的就是传说了,这是有原因的,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感恩的民族,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有慎终追远的心里,但也得承认是中华民族又是多灾多难的民族,战乱、自然灾害等等导致人口也在不断地迁徙。

识字率不高、迁徙又非常的频繁,而家谱又不是每一个人人手一套,所以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口口的传说,传到最后可能就演绎化了、信息也就失真了。但是无风不起浪,也是一个线索。

7、碑刻

碑刻的种类也很多,建祠功德碑、始祖源流碑、修桥修路功德碑、墓碑等。目前祠堂的碑刻,在中国的南北方分布都有,而且还被有效的继承下来,进祠堂基本上都能看到碑刻,祠堂的碑刻主要是反映着源流、初次建祠的背景、时间、捐款捐物的清单、以及历次维修的碑刻。

对于寻根来说还有一个比较可以值得重视的就是始祖墓志碑刻,这类碑刻直接反应的始祖的生平事迹、去世年代,甚至有:始迁祖什么时间从某地因为什么迁到这里,如: 泰顺林姓始祖建公的《墓志简略重表》

林祖建公于唐天佑间以明经官内阁长史,故称内史公迁自建安祖居莆田北累村,为高平太守万宠公三房下萍公五世孙,父名隘长于后唐同光三年迁居泰顺莜村东岙龙须岩下,夫人韩氏生七子至辛亥广顺元年谢世,墓葬东岙青龙岗至宋建隆二年公再迁泗溪下桥公墓葬泗溪后池竹里坐东向西今将墓址简略附志。

从这篇墓志铭中可以看出,泰顺林姓始的迁徙脉络,可以作为寻根的重要的线索。

8、方志

“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志者,记也”。“方”,即地方,方域。“方志”即“地方志”的简称,古代也叫“地志”、“志乘”、“书契”。

是记载某一区域(地方)自然与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地方文献,为地方史与地理的结合。方志著作极多,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我国旧地方志有8000多种,类别以府志、州志、县志最多,另有以全国为对象之“一统志”,以省为对象的“通志”,小范围的乡镇志、边关志等。

在家谱之中始迁祖有一些是因为做官等迁徙,另外如果在本地形成望族的话,也很容易被方志给收录,所以多查找一下方志线索,及以方志为代表的文献,比如祖上名人著作、做官所在的区域方志等可能会对寻根带来很多的线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